賀文
互聯網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藥,最大的療效是“拉平了距離”。
與2014年、2015年資本對在線教育領域的狂熱相比,2016年,教育科技市場整體趨冷,全球在線教育投資明顯放緩,資本的流向也更為謹慎和理性。
所謂的“資本寒冬”,在理性的樂觀者和堅持者看來,倒不是壞事,新生事物進入了正常發展的軌道,按照其內生的節奏,不被包括資本在內的外力拔苗助長。
在線教育的創新創業,正在厘清模糊的認知,回歸教育的本質:在線教育的核心問題不在于發現市場、也不在于整合平臺,而是要解決一個問題,如何讓在線教育能和線下教育一樣,達到“教育”這個唯一的目標。
這兩年投資相對密集的在線英語培訓領域正是這個大趨勢下的縮影。
尤其是對于線上和線下的思考,正在趨于理性,正在回歸教育本質。
如何讓科技融入教育,幫助相對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釋放他們的生產力,讓好的東西能夠去覆蓋和服務更多的人,以及幫助更多的同行變得更好,打破大城市和小鄉鎮的地域限制,打破課上和課外的時間限制。這是技術將成為輔助教育提升效率的重要工具。
本期所報道的這組公司所傳遞出一個共識:互聯網應該進化教育,而不是顛覆教育。教育的本質是服務,跟醫療這樣的服務一樣,是對品質要求最高的服務,且不可逆。
教育突破“線上”和“線下”的限制,走向深度的、有機的融合是必然的趨勢。這背后涉及到更形而上的問題是,教育的溫度!
人與人之間的連接、化學反應,無論是老師與學生之間,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這種感性的連接、氛圍的營造,是線上更難逾越的障礙,這是長遠來說更難跨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