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前信息時代背景下,金融服務的發展和創新,為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提供了契機,為個人金融信息保護工作增加了難度。本文首先介紹了個人金融信息的常見泄漏形式,以及電信網絡詐騙的特點和類型,然后指出詐騙的治理現狀和問題,最后闡述了相關防范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金融信息 泄露 電信網絡詐騙 防范措施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移動金融支付技術的發展,各種網絡金融服務層出不窮。人們在享受便捷的服務同時,也提高了個人金融信息的泄露風險。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06~2016年間,電信詐騙案件的發生率,每年增速為20%~30%,成為影響社會治安和民生的重要問題。探討電信網絡詐騙的防范措施,有效保護個人金融信息,具有現實意義,以下對此進行深入分析。
一、個人金融信息常見泄漏形式
(一)互聯網企業泄露
在電子商務的發展下,人們的購物方式明顯改變,獲得了更好的購物體驗,其中手機銀行的應用,促使金融服務變得快捷。在這個過程中,為了適應網上服務,就必須提供用戶的姓名、身份證件、聯系方式、銀行賬戶等信息[1]。而企業為了對這些數據進行儲存和利用,就可能采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盡管企業的對信息的使用具有合法性,但是缺乏用戶的監督,存在一定的濫用風險。
(二)不法分子攻擊
在當前信息時代背景下,機器學習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的出現,提高了金融數據信息的提取能力。然而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這些信息很有可能成為不法分子的攻擊對象。黑客采用木馬病毒等手段,就可能攻破系統的訪問權限,繼而獲得各種金融數據信息。
(三)大數據二次開發
所謂大數據二次開發,指的是企業或者個人在大數據技術下,從已經收集或者掌握的信息中,提取并分析出尚未透漏的信息,或者對目前現有的各種零碎信息,通過整合獲得完整的信息[2]。舉例來說,在大數據的支持下,僅僅依靠一個微博、QQ、微信等社交賬號,就能夠搜集到該用戶在網站上的各種零碎信息,最終經過匯總得到用戶的個人信息數據。
二、電信網絡詐騙的特點和類型
(一)電信網絡詐騙特點
第一,獲取個人信息是基礎。電信網絡詐騙活動具有非接觸性,也就是受害人和不法分子之間不會產生直面接觸,為了保證詐騙活動的順利進行,首先必須獲取個人信息,然后根據信息特點制定針對性的詐騙方案[3]。第二,利用通信技術是途徑。和其他詐騙行為相比,電信網絡詐騙以電話、短信、互聯網等為媒介,通過發布虛假信息,促使受害人產生錯誤的認識,最終完成詐騙過程。第三,非法占有財產是目的。電信網絡詐騙活動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不法分子通過銀行系統將賬款取出。由此可見,缺乏轉賬和取款,詐騙活動的目的無法達到。
(二)電信網絡詐騙類型
第一,對人身安全的恐懼心理。第一,不法分子首先獲得受害人親戚朋友的信息,然后利用受害人對朋友的關心,冒充醫生、警察等身份,告知受害人朋友需要搶救治療,從而要求其將存款匯入陌生賬戶,以用于治療費用。第二,不法分子獲得受害人親戚朋友的信息后,直接以威脅利誘的形式,要求受害人將存款轉移到陌生賬戶,從而保證親戚朋友的人身安全,實現詐騙目標。
第二,對財產安全的恐懼心理。第一,通過短信的形式告知受害人,在某地刷卡消費一定數額(一般數額較大)。受害人回復后,不法分子就會要求其在網上銀行或者ATM機上向陌生賬戶轉賬,從而實現詐騙目標。第二,不法分子采用特殊的技術手段,冒充電信工作人員或司法人員,告知受害人涉嫌某個事件,通過恐嚇的形式,要求受害人將自己的存款轉移到安全賬戶,也就是不法分子的賬戶,從而實現詐騙目標。
第三,受害人的疏忽貪欲心理。第一,利用人們貪圖便宜的弱點,不法分子通過電話、短信的形式告知受害人中獎了,在兌獎前需要首先繳納手續費、所得稅等,向陌生賬戶匯款。第二,利用人們疏忽的心理,不法分子將匯款信息進行群發,如果此時恰好受害者有欠款情況,不經核實直接匯款,就可能造成詐騙后果。第三,不法分子直接冒充受害人的領導,以某種理由要求受害人向陌生賬戶匯款,從而實現詐騙目標。
三、電信網絡詐騙的治理現狀和問題
(一)信息保護制度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我國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制度體系仍處于空缺狀態,只是零散的分布在《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信息保護規定》等律法規范中。在這種背景下,信息保護工作的效果不佳,甚至出現了個人信息的收集、出售、購買等不法行為,滋生出黑色利益鏈條。
(二)行政機關監管執法不力
行政機關在治理詐騙案件中,執法不嚴問題突出,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執法動力,往往執法工作的開展是為了應付外界壓力,一旦這種壓力消失,執法活動也可能停止。例如我國在2012年出臺的網絡信息保護規定中,就明確提出了網絡實名制[4]。然而直到現在,依然存在記名現象、非實名現象,為詐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可趁之機。
(三)司法打擊力度有限
第一,詐騙犯罪偵破率低。電信網絡詐騙活動跨越區域范圍大,而且犯罪對象分布廣,因此為偵察工作增加了難度。另外,電信、金融、公安部門尚未沒有形成完善的協作機制,難以實現信息共享,因此偵查合力欠缺[5]。第二,民事責任缺失。公民財產權益侵害后,對受害人的補償救濟,主要是要求犯罪人員退償賬款。然而,由于詐騙犯罪偵破率低,受害人的經濟損失往往難以追回。
四、針對電信網絡詐騙的防范措施
(一)個人用戶
在信息時代,各種金融服務層出不窮,尤其是支付手段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也提高了操作風險,個人信息泄露的可能性增大。由上文分析可知,電信網絡詐騙,主要是利用了人們的恐懼心理、疏忽貪念,因此防范措施就在于增強自我保護意識,遇到各種突發事件時,能夠保持冷靜的心態,經過全面思考后正確應對。另外,要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生活中遇到誘惑時,不能貪便宜、不要走捷徑,而且保持細致的處世態度。
(二)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在詐騙防范上,主要包括對內、對外兩個方面的措施。其中,對內應該不斷完善監督管理工作,使用銀行賬戶采用實名制;金融機構的員工要進行保密教育,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對于使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的用戶,應該采用數字加密技術、防火墻技術,從而避免系統入侵[6]。對外應該在大數據分析技術的支持下,對轉賬信息進行監控,針對詐騙賬戶進行封堵和凍結;同時協助公安機關的工作,監測詐騙賬戶的資金轉入轉出,為贓款的追繳提供線索和依據。
(三)互聯網企業
站在互聯網企業的角度,從管理方面來看,用戶對于個人信息的提供,應該滿足法律法規的要求,一定不要提供超出范圍的信息;而且,不能搜集用戶的關聯信息,也不能向第三方提供用戶信息或者進行售賣。從技術層面來看,企業應該在終端上定期優化系統,更新并安裝系統補丁,避免黑客的入侵或攻擊。為用戶提供服務時,應用軟件上不能安裝后門,切實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
(四)電信運營商
電信網絡詐騙活動的開展,離不開電信、互聯網等技術,可以說電信運營商在其中起到了媒介作用。因此,對于運營商而言,首先,要嚴格遵循工信部的要求,對用戶的身份信息進行登記,并完善相關管理制度,謹防信息的泄露。其次,運營商應該主動出擊,科學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針對虛假來電、騷擾電話等現象進行阻截,從而降低用戶接到詐騙電話的可能性[7]。最后,加強安全宣傳工作,向用戶介紹常見的詐騙形式,提高用戶的安全防范意識,有效打擊不法分子的違法犯罪行為。
五、結語
綜上所述,個人金融信息的泄露,主要包括互聯網企業泄露、不法分子攻擊、大數據二次開發等類型。分析可知,電信網絡詐騙活動的開展,利用了人們的恐懼心理和疏忽貪念。對此,只有從個人用戶、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等多方面入手,才能夠做好防范工作。
參考文獻
[1]郝文江,徐麗萍,姜勁蕾等.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治理技術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6,(09):213-217.
[2]曾美清,王躍明,許志敏等.當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調查分析——以B基層檢察院為樣板[J].法制與社會,2014,(32):248-249.
[3]黃永春,鄭豐收.合成與協作: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防控的實踐與思考[J].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16,16(03):43-49,53.
[4]王春暉.關于設立“國家反電信網絡詐騙宣傳周”的建議[J].通信世界,2016,(28):11.
[5]黃永春,鄭豐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防控的實踐與思考——以福建省三明市為例[J].江西警察學院學報,2016,(06):19-25.
[6]徐新怡.新型電信網絡詐騙手段下大學生受騙分析與應對策略[J].信息與電腦,2016,(16):165-167.
[7]魏英杰.防電信網絡詐騙新政須治本[J].法律與生活,2016,(20):19.
作者簡介:楊丙惠(1973-),男,學歷:碩士,研究方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