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互聯網+”時代的開啟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空前未有的創業機會。本文首先分析了網絡發展狀況,網絡和現有行業結合的網絡性以及數據性特點,研究了互聯網時代下的高校學生創業方式,如PIS,C2C,C2B2C和B2C方式,進而研究了具體的“互聯網+”創業方式,如“+體育”“+投資”“+銷售”以及物聯網身份識別,感知和互聯的新型創業方向。最后,從創業途徑,資源,政策,高校學生自身素質著手,分析創業方式的改進。
【關鍵詞】互聯網+ 大學生 創業 C2B2C 物聯網
一、“互聯網+”時代概述
(一)互聯網絡發展狀況
當前國內網絡普及效率達到48.2%,但和發達國家對比仍然處在較低的水準,基礎裝置并不完備,網民規模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伴隨智能終端的不斷普及,移動互聯網絡極有可能在規模上超過互聯網絡。此外,3G,4G業務也給移動增值業務的發展提供了發展區間,并且展現出普及化以及多媒體化的特點。
(二)網絡和現有行業結合的網絡性以及數據性特點
從2012年起網絡發展開啟了新發展,逐步從實體經濟進行滲透構成了互聯網型經濟,該模式推進了消費需要和基礎設置,并且推進了經濟發展,便于國內現有流通行業,制造行業的升華。“互聯網+”[1]的主要特征是網絡和信息化,在線信息隨時能夠在產業的上下游實現資本流動和交換,使得效益被激發。
二、“互聯網+”時代創業方式
(一)基礎互聯網絡模式(PIS)
PIS主要采用上網的方式獲益,即給其他聯網創業的人員提供資源。伴隨網絡創業者生意的擴展,例如物品照相,商品表述,廣告制作等方式都使得工作更加復雜,很多企業將此類工作采用外包的方式實現傭金獲取。
(二)客對客模式(C2C)
指消費者個體之間互聯的創業方式[2],即采用網絡模式拍賣,在平民之間實現自由貿易,并通過網絡實現貿易,完成個體之間的商貿流通。該方式在高校創業者的創業模式中較為常見,大學生購買的服飾,計算機,智能終端用時不長就想跟新于是采用C2C方式進行貿易。
(三)主題客對客模式(C2B2C)
采用B2B模式購置商品,再采用網絡模式售賣,事實上僅需要將圖像和文字拷貝到網站,采用下單購物模式完成交貨。甚至有創業者在阿里巴巴購入貨物,在淘寶上完成售賣,選用流通方案進行服務。
(四)商對客模式(B2C)
即采用網絡平臺,由商家或者企業采用網絡站點方式實現消費者的風格,包裝,性能等因素的喜好,并且不斷推送高,中,低各個層次的網絡互聯創業方式。
三、“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創業方式
(一)互聯網+體育
在互聯網絡商務模式下,伴隨各種文娛體活動的盛行,特別是在體育領域,電商文化所帶動的體育經濟,如體育商品,產業,體育賽事,體育服飾以及球類產業都產生重大的影響。很多高校學生不僅愛好體育文化,并且投身于體育商貿事業中,在如此龐大的體育市場中找到了自我商貿價值。
(二)互聯網+投資
網絡支付成為和電子貿易緊密關聯的網絡應用模式,在網絡貿易體系中,尤其是C2C網絡貿易模式下,支付策略逐步普及。網絡支付成為度量網絡商貿的重要標準,采用網絡進行投資,成為當前大學生創業的重要項目。如網絡炒股,網絡融資,基金,債券,定期投資等方式均被高校學生所看好。
(三)互聯網+銷售
互聯網絡購物的方式即為網咯作為網民適用性裝置的具體展現。伴隨國內整體網絡購物方式的轉變,網絡購物市場增長水平顯著,很多網民逐步習慣價格公開,購物便捷的模式。許多高校學生瞄準互聯網+銷售[3]的前景,實現各種模式的網絡銷售。
(四)物聯網商品識別
在物聯網年代,各個商品都具有自身特有的標識,如二維碼,無線尋址,射頻碼識別。高校創業者能依據所學專業融入該行業,現有的二維碼職業服務企業數目不多,因而創業者更容易融入。
(五)物聯網感知策略
現有的傳感器策略不斷發展,排除現有的物理布線策略,很多無線技術逐步發展并成熟,如無線網,3G,4G等策略,很多企業均在研究可穿戴商品,大學生創業者可著手該領域進行調研。
(六)物聯網互聯
伴隨智能終端的興起,在健康,安全,家具行業等智能化模塊,看似貫穿了學科之間交叉的難點,但卻給高校創業者帶來大量新機遇。
四、創業方式的改進
(一)創業機遇改進
高校創業者應當在市場中不斷尋求機遇,此外,政府和高校應當及時獲取創業機遇,政府應當設立創業園區,增強高校學生和公司之間的互動;此外,政府應當開創更多稅收策略,增加政策支持。
(二)改進創業資源
首先應當激發創業動機,各級管理機構不斷宣傳和教育幫助高校學生意識到現有的創業環境,充分學習政府的政策;發掘大學生創業的典型案例,并且廣為宣傳,吸引高校學生創業;提升高校學生創業能力,培育創造意識,風險意識和心理素養。
(三)團隊化發展
互聯網+時代不再是單打獨斗的時代,必須將自身優勢與團隊結合,規避相互之間的磨合帶來的沖突,提升團隊之間的合作能力,取長補短。培育優秀的決策者,決斷企業將來的發展走向,充分考量企業獲益,樹立共同的信念。構建共同的文化,利益和合作理念。
(四)政府應當提供創業策略支持
政府需要充分調研“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的創業理念,創業需要,及時調節和改正不適合的策略,提升創業的扶植力度,定期考量和測算社會發展以及“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機遇作用,并且及時提供數據支持。
(五)大學應當培育高校學生的創業素養
優秀的創業環境是大學拓展創業教育以及培育人才的基準。高校需要增強學生的創業意愿,激發高校學生在導師引導下的創業探究,深入科學研究,科研實踐,增強學生適應整個社會的能力。積極發展“互聯網+”給高校學生和社會以及企業之間的交流帶來便利,提升高校學生的創業能力。
五、本文總結
本文主要研究了“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創業方式和改進策略,首先分析了“互聯網+”時代的發展狀況,分析了網絡和現有行業結合的網絡性以及數據性特點,給出“互聯網+”時代創業方式:基礎互聯網絡模式(PIS),客對客模式(C2C),主題客對客模式(C2B2C)和商對客模式(B2C)。研究了“互聯網+”時代高校學生創業方式,包括:互聯網+體育,互聯網+投資,互聯網+銷售,分析了創業方式的改進策略,如創業機遇,資源改進和團隊化發展等方式。
參考文獻
[1]徐爭.“互聯網+”時代傳統行業的創新與機遇分析[J].互聯網天地,2015,5(2):9-19.
[2]程煜,李鵬.大學生就業創業與“互聯網+”[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5,7(8):27-35.
[3]徐松美,文雅,齊文娟.新常態下融入“互聯網+”的大學生創新創業[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5,5(2):102-109.
作者簡介:孟川(1995-),男,漢族,大三學生,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電子商務專業,在電子商務體育領域內自主創業,在學術科技比賽方面取得突出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