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西安旅游產業在資源的開發與建設上缺乏統一性,不經濟現象較為突出,保護不力,旅游產品結構不,夠合理,服務質量較差,缺乏“大市場、大旅游”的經營理念,旅游產業集群效能難以發揮。做強西安旅游產業須優化西安地區旅游系統空間結構,發揮集群效能,實施多元化旅游產品戰略,實行制度創新,進一步深化旅游體制改革,建立旅游效應評價體系。在當前經濟形勢比較嚴峻,外需不振和內需不足的情況下,發展旅游業,對于擴內需、調結構和促增長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因此,定量研究西安旅游業發展、國內旅游業發展的季節性特征、西安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及西安旅游業發展對西安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還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旅游業 經濟增長
一、理論依據
(一)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也是國民經濟的部門結構。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以及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構成。社會生產的產業結構或部門結構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研究產業結構,主要是研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大部類之間的關系;從部門來看,主要是研究農業、輕工業、重工業、建筑業、商業服務業等部門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產業部門的內部關系.
(二)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
二、西安旅游業發展及其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分析
(一)西安市旅游業09~13年收入數據
我市五大主導產業之一的旅游業,近年來屢屢創下輝煌戰績。2009年西安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67萬余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97.4億元。從2011年海外旅游者突破百萬人次2011年,西安市旅游人數和收入實現較快增長,均高于“十一五”同期平均水平。全市實現旅游總收入530.15億元,比上年增長30.8%。從國內旅游看,全市接待國內游客6553萬人次2010年西安市旅游業的任務目標:確保接待海外旅游者76.03萬人次,同比增長13%,力爭接待海外旅游者80萬人次,同比增長18.87%;確保創匯4.5億美元,同比增長15.38%,力爭創匯4.55億美元,同比增長16.7%;確保接待國內旅游者4479萬人次,同比增長16%,力爭接待國內游客4925萬,同比增長27.5%;確保國內旅游收入314億元,同步增長18.04%,力爭國內旅游收入333.6億元,同比增長25.4%;確保旅游業總收入350億元,同比增長17.8%,力爭總收入370億元,同比增長24.5%。,比上年增長26.0%,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78.87億元,增長32.0%。從國際旅游看,全市接待海外旅游者100.23萬人次,增長19.1%,實現旅游外匯收入6.41億美元,增長20.9%。到2012年達115.35萬人次,旅游創匯達到74862萬美元,同比增長16.79%。2012年,全市旅游業總收入654.39億元,同比增長23.43%,相當于全市GDP的14.97%。
2013年,我市接待海內外游客10130萬人次,同比增長26.97%,旅游總收入811.44億元,同比增長24%。
上半年,西安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近5200萬人次,同比增長18.2%,旅游業總收入438.3億元,同比增長17.4%。
(二)西安市旅游業收入及GDP相關性一元線性回歸模型
一元線性回歸模型表示如下:
yt=b0+b1xi+ui
(1)上式表示變量yt和xt之間的真實關系。其中yt稱作被解釋變量(或相依變量、因變量),xt稱作解釋變量(或獨立變量、自變量),ut稱作隨機誤差項,b0稱作常數項(截距項),b1稱作回歸系數。
在模型(1)中,xt是影響yt變化的重要解釋變量。b0和b1也稱作回歸參數。這兩個量通常是未知的,需要估計。t表示序數。當t表示時間序數時,xt和yt稱為時間序列數據。當t表示非時間序數時,xt和yt稱為截面數據。ut則包括了除xt以外的影響yt變化的眾多微小因素。ut的變化是不可控的。上述模型可以分為兩部分。(1)b0+b1xt是非隨機部分;(2)ut是隨機部分。
結論:經過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旅游產業收入與經濟增長(GDP增長)呈正相關關系
三、發展西安旅游產業的基礎條件
(一)資源優勢突出
西安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西安有著3100多年建城史,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先后有13個王朝在此建都,其中周、秦、漢、唐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最輝煌的時期,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以西安為起點的“絲綢之路”,是連結亞歐兩大洲的旅游貿易之路,是考察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博物館。西安地跨秦嶺山地和渭河平原兩大地理單元,秦嶺是一座典型的褶皺斷塊式山地,北坡陡峭險峻,與北部陷落式的渭河平原形成鮮明對比,河流切割明顯,地貌特征獨特,自然旅游資源開發空間較大。
(二)區位帶動優勢明顯
陜西的交通網絡體系日漸成熟,達到了連通內地、直通中亞的水平,是我國西部地區交通網絡最為密集的中心其中以西安市為核心的關中交通走廊成為陜西打造“一帶一路”戰略通道中樞節點的突出優勢。公路方面,陜西全省高速公路的里數已超過4300公里,形成東西南北的重要樞紐。鐵路方面,陜西是全國六大鐵路樞紐之一,重要的是開通了至中亞的“長安號”國際貨運班列,目前已經常態化,運營的路線有:西安至鹿特丹、西安至莫斯科、西安至阿拉木圖、西安至熱姆。航空方面,西咸新區空港新城是全國首個國家航空城實驗區,目前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客運量居全國第8位,開通的國際航線居全國第4位,西安(咸陽)國際機場將開通更多面向中亞地區的國際直航線路,進一步完善至歐洲重點樞紐機場的航線,搭建國際國內高效中轉航線網絡。陜西基本實現了鐵路、公路、航空運輸的立體聯動,亞歐大陸橋陜西段的通行和輻射能力全面提升。
(三)紅色旅游初顯優勢
以西安及周邊近現代革命中發生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為核心的紅色旅游取得一定成效,如:開發了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紅色旅游區”,位于藍田縣葛牌鄉的紅25軍軍部舊址、葛牌鎮區蘇維族政府紀念館、鄂豫陜省委擴大會議舊址,西安的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西安事變紀念館、楊虎城將軍烈士陵園等。紅色旅游與其他旅游項目密切結合,受到廣大旅游者普遍歡迎。
(四)支撐旅游產業的景點不斷拓展,產業鏈不斷拉長
西安文化遺產豐富,積淀著豐厚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2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2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30處;館藏文化212萬件,登記在冊的各類文物保護點多達2 944處;有著名的旅游景點200多處。西安以人文景觀數量巨大、種類繁多、分布廣泛、價值珍貴而馳名中外。
四、西安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紀念品缺乏品牌和特色,附加值較低
在調查中我發現西安的旅游紀念品質量參差不齊,旅游工藝品、紀念品開發檔次較低,高附加值的產品少。西安旅游市場現有生產、經營旅游商品的工廠數十家,主要從事仿制兵馬俑、青銅復制品等產品的生產制作,但品種單一、缺乏特色,旅游紀念品帶來的經濟收益較低。
(二)特色飲食在衛生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需要加強
西安市的一些特色小吃在全國都頗有名氣,但在衛生條件和管理上有待加強。走訪中發現,個別街邊攤的食品制作人員沒有出示健康證也沒有戴必要的口罩、手套等,更有甚者用手接觸錢幣以后繼續制作食物,這極大的影響了景區的形象。
(三)旅游產品結構有待優化
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依靠個別景區支撐旅游業整體發展的問題,并且主要以文物旅游產品為主,娛樂型、休閑型的旅游產品比較少。而且市場開發經費的投入與國內同類旅游城市相比滯后,使得旅游市場開拓能力低,除了兵馬俑、華清池等品牌外,其他旅游品牌的宣傳、開發與其資源優勢不相稱。
(四)旅游影響力較差
西安作為著名的旅游中心城市,一個擁有豐富旅游資源和著名景點的城市,其對外影響力并未達到與其資源優勢相稱的地位。一方面是由于對旅游業的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則受累于市場宣傳促銷不力。廣告投放中缺乏對西安市整體形象的宣傳,也沒有將旅游景點和涉游單位整合之后進行整體促銷宣傳。
五、結合十八大報告精神分析西安旅游業發展策略
(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建設包括生態文明在內的五位一體格局,注重自然環境的保護。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但是由于在資源開發中存在著過度開發和保護不當等問題,導致旅游資源流失和不合理利用。因此要堅持保護為主的方針,在開發的過程中注重對旅游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保護,以此來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完善制度建設,建設健康的旅游市場環境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在改革中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旅游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既要看到競爭有利于企業創新, 增強企業的競爭實力, 也要重視無序的競爭會削弱西安的城市旅游競爭力。因此應該大力加強旅游立法和旅游商業環境的整治, 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積極營造公平競爭的旅游市場環境。
(三)增強文化整體實力,打造傳統文化旅游精品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文化實力和競爭力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重要標志。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作為千年古都,西安有著悠久的文化傳統,傳統的飲食、風俗以及寶貴的文化資源,為西安旅游業帶來了巨大的吸引力,成為西安旅游競爭力的重要構成因素。西安應該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重點發展以大唐文化為載體的旅游形象、產品和活動;建設旅游精品、樹立旅游品牌,不斷創新,保持旅游產品和品牌的生命力和持久競爭力。
(四)調整經濟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發展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西安在發展旅游業的過程中,應該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活力,以旅游業帶動酒店業、餐飲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把經濟的發展由依靠旅游業轉向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對于西安而言,可以大力加強旅游企業品牌的建設,其中旅行社業、商貿購物業、文化休閑娛樂產業等第三產業都有較大發展空間。
(五)提升國際知名度,打造國際性旅游都市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要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西安作為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要提升旅游競爭力,必須著眼于世界市場,著力打造世界旅游名城。西安可以充分利用地緣優勢,在城市營銷中以文化古都、絲路起點和軟件之都為亮點,強調自己在旅游、區位和科技方面的比較優勢,提升國際知名度。要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注重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以博大的中華文明來吸引世界游客。
六、總結
旅游產業作為西安經濟發展支柱產業之一,為西安經濟發展以及GDP增長貢獻甚多,作為對經濟貢獻巨大的第三產業,西安旅游業應利用自身旅游資源以及政策優勢,正確認識到本地旅游業發展的優勢以及以及阻礙旅游業發展的原因,抓住機遇,迎接挑戰。不斷發展旅游業,為當地經濟發展多做貢獻。
參考文獻
[1]徐勇.中國國內旅游業發展及其經濟增長關系的計量分析.2010.
[2]呂麗.基于游客感知的西安旅游形象對行為意向影響研究.陜西師范大學.2012.
[3]李向農.西安旅游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潛力研究.商業研究.2010(02).
[4]鄧冰,俞曦,吳必虎.旅游產業的集聚及其影響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06).
[5]劉迎輝.西安旅游城市競爭力研究.西北大學.2012.
[6]遲紫境.優秀旅游城市的轉型與智慧旅游城市建設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
[7]John Connell.Contemporary medical tourism: Conceptualisation,culture and commodification.Tourism Management,2013,Vol.34.
[8]Stephen Wearing,Nancy Gard McGehee.Volunteer tourism:A review.Tourism Management,2013, Vol.38.
[9]Xianming Meng,Mahinda Siriwardana,Tien Pham.A CGE assessment of Singapore's tourism policies.Tourism Management,2013,Vol.34.
[10]Hall,M.Rural Wine and Food Tourism Cluster and Network Development.Rural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Business.2005.
作者簡介:王藝霏(1992-),女,漢族,陜西西安人,就讀于貴州大學,研究方向: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