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倩
摘 要 當代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相伴而來的金融危機也難以避免,其影響波及全世界。就中國而言,經濟滯停、資金短缺等問題困擾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經濟發展問題和怎樣促進經濟發展一直都受到廣泛關注。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采取相應的措施,下面就問題和策略進行分析與研究。
關鍵詞 產業經濟 金融危機 經濟轉型
一、引言
當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勢,不得不對當前經濟形勢進行探究與思考,尤其是對中國以后的發展方向,闡述中國經濟轉型。此外,還需要對當前的經濟模式帶來的一系列危害進行思考。處在當前這個國際大環境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充滿了挑戰與機遇,國際金融危機嚴峻,本文將對這一問題進行簡要的闡述與思考。
二、國家金融危機
(一)國際金融危機產生的背景
在20世紀70年代國際資本擴張的過程中,構建了世界經濟秩序的基礎:一是貨幣領域,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信用貨幣體系的建立,解脫了實物對資本的束縛,虛擬資本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迅速上升,造成了全世界的虛擬經濟對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金融資本的依賴;二是在生產領域,對以美國為主導的實體經濟的依賴,金融自由化成為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流動的紐帶,全世界的經濟循環流成為以國際金融為主導的循環圈,國際金融危機的出現則是必然結果。
(二)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
全球金融領域出現的一次次危機,產生的沖擊波沖擊了全球各個國家。美國次貸產生第一輪沖擊波;美國債券引發國際金融危機是第二輪沖擊波;對于美國和歐洲國家來說,通貨膨脹和失業率上升、稅收的銳減、政府預算赤字的激增是第三輪沖擊波;商品價格下降、生產和服務下降以及經濟困難加劇是金融危機的第四輪沖擊波。金融危機更容易在具有貿易聯系的國家之間擴散,歐元區等許多國家銀行希望利用美聯儲貨幣互換工具獲得急需的美元,美元成為避險資產和應急資產,美國出于為后續向國際社會發債融資而極力穩定美元,這些因素有望支撐美元短期走強。然而,美元近期的價格反轉并不能改變美元中長期的價值下跌趨勢,決定美元長期走向的除了經濟基本面和美元策略外,還有三大根本性因素:美元在全球貨幣儲備中的地位、美元享有的鑄幣稅特權、美元走勢受制于日益嚴重的雙赤字。
金融危機對我國也產生了嚴重影響,我國金融機構受到嚴重沖擊,但由于我國的金融體制、銀行制度經過改革,銀行以及金融機構的質量與過去相比有了大幅的提高,加上我國政府對金融活動較為嚴格的控制和較為有效的管理,所以金融危機對我國的金融系統的破壞程度相對較小,但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卻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首先,發達國家是我國的主要貿易伙伴,其中美國是我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美國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導致財富縮水、居民消費水平減低、企業投資下降,這必然導致進口減少。其次,由于在中國的金融行業沒有大規模參與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其金融行業遭受的沖擊不大,避免了美國和其他西方經濟體所面臨的困境。但是在危機的第二階段,中國的實體經濟體還是會遭到破壞,表現為對中國的商品出口的沖擊,中國對外貿易、外需市場嚴重萎縮,國際融資困難以及全球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等一些負面影響。
三、國際金融危機下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的思考
(一)中國產業經濟發展亟待轉型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自然災害的影響,使得我國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甚至出現下滑趨勢。在國內外的發展背景下,我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出現了困難,產業經濟形勢嚴峻,中國的產業也必須順應時代,不能原地不動,所以產業經濟發展的轉型迫在眉睫。
其實轉型的方向就是升級。認識的轉型升級,包括產業之間的升級;產業內的升級;產業結構根據經濟發展的歷史和邏輯序列從低級水平向高級水平的發展;某一產業內部的加工和再加工程度逐步向縱深化發展,實現高加工度化與技術集約化。目標的轉型升級,在發展是硬道理的目標追求過程中,中國經濟雖然做大了但并不強,只有做強了才能有拓展空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環境的轉型升級,快速的經濟增長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表現為水、土、空氣、食物的污染,這些都是慘痛的經驗教訓,生態轉型是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健康和生命比生產總值更重要。體制的轉型升級,要使得體制和文化能夠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性,能夠有利于創業,讓各種經濟成分公平進入、公平競爭。企業和企業家的轉型升級,基礎是企業,而企業家則是管事的,企業家一定要意識到過度的商業化、過度的急功近利并不利于企業發展,而僅有資金沒有核心技術和市場需求,也無法支撐企業的發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民營企業,低成本制造是民營企業的一大特征。民營企業最重要的是自主創新,努力從價值鏈低端轉移至高端,“創新成本低”將引領中國未來的發展模式,成為中國與國際競爭的又一個戰略競爭力。在創新過程中,創新目標設定要用國際標準,以國際的視野將有限的投入聚焦到中國比較優勢的領域。
(二)中國產業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國際金融危機沉重地打擊了全球經濟,在這種不利的世界經濟大環境下,中國經濟也面臨著許多挑戰。首先,雖然中國在對外貿易中持續順差,但以美國為主的發達市場的消費能力在下降,儲蓄率在上漲,這意味著中國出口好轉的勢頭是有限的。其次,國際經濟環境混亂導致國際雙順差的結構失衡,以及儲力持續大幅增長的總量失衡,也給中國經濟帶來極大挑戰。環境惡化、資源短缺等壓力使中國推進低碳發展面臨著特殊挑戰:目前的高碳排放階段,資源稟賦的高碳結構,國際分工體系中屬于高碳的加工制造環節。而這一系列都屬于粗放型經濟模式。經濟增速換擋也帶來挑戰,其和經濟周期不同,經濟周期可以返回原來的狀態,而經濟增速一旦下來了就難以返回,所帶來的挑戰遠大于經濟周期性的挑戰。同時,經濟增速是一種連帶挑戰,會產生一系列問題:經濟結構調整;部分行業萎縮,面臨倒閉;市場需求減少,訂單減少,金融風險加大等。而這些挑戰都是不可避免的,中國只能迎接挑戰。
面對這些挑戰,筆者認為應該立足根本點和擴大內需,科學利用外資,提高外資質量和對外經濟發展效益以及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結語
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的道路坎坷,金融危機的大環境讓我們為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擔憂,需要政府采取正確的策略進行宏觀調控,發揮指揮的作用。當今世界金融局勢,只要美國出了問題,全世界都會受到影響,這就是“美國打個噴嚏,全世界都會感冒”。中國得時刻備著“感冒藥”。企業,尤其是企業家,得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順應時代發展,緊跟世界步伐;優化升級產業結構,擴大內需;優化出口結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
(作者單位為重慶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1] 楊燦.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貿易發展受到的沖擊影響[D].西南財經大學,2013:6-8.
[2] 鄭智昕.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沿海區域經濟的影響研究[D].廈門大學,20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