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冉 劉湘洪
摘 要 海洋環境管理目前正朝著管理主體及管理方式、管理手段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獲取充分、適當的信息,才能使各個主體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使其真正參與到海洋環境管理中。然而,在我國目前的行政管理體制模式中,海洋環境管理中的信息溝通方面仍然有很多問題。因此,必須建立信息溝通綠色渠道、完善信息對外通報機制和信息管理系統,以完善我國的信息溝通機制,從而提高我國政府海洋環境管理的管理水平。
關鍵詞 海洋環境 環境管理 信息溝通
一、問題的提出
現階段,可持續發展概念在國際社會已經達成普遍共識,環境保護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聯合國頒布的《二十一世紀議程》指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統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也是有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然而,我國的海洋環境管理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監督執行不到位,海洋環境政策的制定和管理缺乏一致性,海洋環境的管理體制不到位而形成的陸海管理脫節等,這些問題的出現都對海洋環境管理的信息溝通產生不利影響。海洋環境信息不僅影響涉海政府部門利益,而且與企業和社會公眾的利益也息息相關,能否準確、及時地獲得相關的海洋環境信息,關系到我國海洋環境能否得到有效保護以及各個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能否得到實現。由此我們可以得出,海洋環境信息是合理利用、管理和發展海洋的關鍵因素。相反,如果我們在大規模、大力度,抑或是無序狀態的海洋開發活動下,海洋環境將難以承受,最終將給海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而海洋環境的破壞,又必然會影響、制約經濟社會的發展。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海洋環境信息溝通機制,是指建立的一整套關于海洋環境的信息收集、分析、處理、反饋的制度和運行體系,以保障海洋環境保護中信息溝通順利實現為目的。主要包括政府系統內部的溝通,即政府內部各機構、組織、部門和層級之間的橫向和縱向信息傳播、交流活動;政府與外界的溝通,即政府與社會大眾、媒體、非政府組織等之間的外部有效溝通。以政府為信息溝通的核心主體,通過一定的媒介,實現政府系統內部的良好溝通以及政府與社會大眾之間的外部有效溝通,進而保持社會的穩定,促進經濟的發展,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二、當前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中信息溝通機制的現狀
(一)我國海洋環境管理的信息溝通工作取得一定進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政府對海洋環境保護的逐步重視,我國在海洋環境保護管理方面得到迅速發展,特別是在信息溝通領域,以更加透明的方式與社會溝通有關的各種信息。在制度法律上,國家環保總局為了推動《清潔生產促進法》的實施,于2003年9月發布的《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則是一個要求企業公開環境信息的法律措施。2008年,我國頒布并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和《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通過立法等措施督促政府和企業公開環境信息,可以提高政府和社會效率,節省社會勞動。
(二)我國海洋環境保護信息溝通存在的問題
第一,環境保護信息協調機制不完善,信息溝通不暢。“跨界”一詞概括自然和社會現象諸要素之間邊界模糊以及盤根錯節、錯綜復雜的互動關系。[1]海洋生態環境是跨界特性比較典型的領域之一。伴隨海洋生態環境跨界特性這一情景特質的是行動主體的多元性,各主體參與海洋環境保護,信息溝通和共享尤為主要。現實中,存在不同層級政府間,政府、企業、公眾的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
中央政府注重整體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統一,而地方政府是地方利益的代表者,存在地方保護主義,其第一要務是發展本地區的經濟。同時,地方政府會隱瞞海洋環境的污染信息,免于中央政府的懲罰。污染企業雖然損害了整體的環境,但卻給當地政府帶來了巨大的財政收入,這種狀況就形成了地方政府違背中央政府政策的現象,加劇了中央和地方之間信息溝通不暢的問題。其次,在政府各個涉海部門之間,各部門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盡力占有更多信息,作為利益交換的“砝碼”,使自身在部門間處于更重要的地位,這就導致了各涉海部門在海洋環境管理中的信息溝通不暢等問題。
此外,政府、企業、公眾之間信息缺乏溝通。三者中,政府擁有更充分的信息。從公共選擇理論來看,政府不只是“政治人”,更是“經濟人”,政府也會考慮自身的利益。政府及其部門可以利用其掌握的信息,從企業那里得到“好處”。再者,政府大多數海洋資源保護相關的政策往往針對企業,限制企業的污染行為。企業為了逃避政府的監管,往往上報假的環境信息來隱藏自己的污染行為。公眾具有知情權和監督權,但公眾的權利往往被忽視,這直接導致政府對社會事務進行單方面管理。政府憑借其強大的組織優勢大大降低了信息搜尋成本,取得比公眾更充分的信息。有資料表明,我國政府掌握絕大多數的信息資源,但只有20%是公開的。企業通過隱瞞自身的污染信息,不僅可以逃避政府的處罰,也能避免在社會公眾之間產生不良口碑的現象,不至于影響企業的利益。
第二,環境突發信息對外通報機制有待完善,外部交流薄弱。海洋環境突發事件發生過程中,政府通過一定的媒介實現政府與社會的良好溝通,對于遏制謠言、維護社會穩定、提高救災效率、防止行政腐敗都有積極、正面的作用。我國在外部信息交流方面還有待完善,具體表現在:一是媒體的尷尬地位。在我國現行體制下,媒體作用的發揮受制于自身的地位,大多數媒體要依附于各級人民政府或有關部門,媒體如果要開展工作并發揮作用,往往要先得到有關政府部門的認可和授權,不然就無法發揮相應的作用。二是信息的外部交流不足。受傳統政策因素的影響,我國在國際交流方面一直比較閉塞,缺乏對外信息交流的經驗,尤其是環保信息管理經驗嚴重不足。相應的,我國也沒有建立有效的災害信息對外交流機制。
三、促進我國在海洋環境管理機制中信息溝通的建議
信息溝通作為海洋環境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海洋環境保護的方式、人員配置等有著重要影響。因此,不斷促進我國海洋環境管理溝通機制的發展,力爭把我國海洋環境管理水平提升到新的臺階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完善信息管理系統,推進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信息平臺建設
當前,信息管理系統對信息溝通起著基礎作用,信息系統是否完善直接關系著信息溝通的質量,進而影響救災決策的科學性。我國要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應是一個開放的信息交互平臺,支持數據、語音和視頻業務,能夠實現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同時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體系和相應的各子系統,進行跨行業、跨部門、跨地區的信息資源重組共享的系統。可以把電子政務作為平臺,建立各個地方、各個部門的海洋環境信息共享的數據資料庫,確保系統可以進行相互交流與溝通,便于信息及時更新,實現政府間信息的交流與共享,增強彼此間的信任和各級政府及各部門的合作意識,從而達到提高政務協作能力的目標。與此同時,政府電子化應保證信息公開透明,包括海洋環境的基本狀況,管理相關措施和進展、成果。除此之外,還應該包括海洋環境災害等的突發事件和責任主體。相關法律法規應通過電子網絡化平臺公開,盡力消除政府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實現社會公眾的有效監督。為加強社會大眾輿論力量對企業環境治理的約束力度,我們要著力推進企業環境信息的公開化,使政府和社會公眾可以及時通過企業網站了解其對海洋環境恢復治理的有關情況,這也便于企業間相互監督。另外,政府可以對企業環境行為進行評定,設置ABCD檔,并通過網絡媒體公布評定結果和相應獎懲措施,便于社會各界進行監督。
(二)建立溝通綠色通道,健全政府部門之間的信息溝通機制
現階段,海洋環境問題大多與海洋環境信息相聯系。如果說海洋環境信息能夠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那么許多海洋環境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進行政府和企業的信息公開。企業需要大量與環境保護相關的信息來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政府需要充足的環境信息來進行決策,統一管理。因此,我們在認真執行現有的法律制度的同時,應不斷完善信息公開的法律體系。我國目前有兩套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兩套監測網絡重復建設造成了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影響了整個海洋環境管理體制運作的效率。因而,我們可以通過建立資源“共享”系統,來改善政府信息不對稱現象。對企業的信息公開方面,我們可以建立相關網站,在網上及時更新環境信息,使公眾可以隨時查詢,讓社會公眾監督企業,以此來實現企業環境信息的共享。
另一方面,政府、企業、公眾三者需要建立起協商合作關系。政府是國家意志的執行者,在整個海洋環境管理中對總體設計、組織、協調和支持起著重要作用。企業是海洋環境的保護主體,也是污染主體。企業可以通過技術改造,通過采用清潔能源的生產技術,減少污染源,成為海洋環境的保護主體。社會公眾主要在海洋環境管理中起著監督政府和企業的作用。因此,三者之間做到協調統一,才能將海洋環境管理中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
(三)建立有效的海洋環境突發事件信息對外通報機制
當前,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使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促進共同發展,我國應該建立有效的災害信息對外通報機制,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在危機管理方面的擴展合作,同時加強與國際組織在災害信息方面的溝通協調。[2]
在發生海洋環境突發事件的過程中,政府要充分利用媒體的優勢,將突發事件的情況及時、準確地發給媒體,通過媒體,實現與社會公眾的信息公開與自由溝通,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與參與熱情,特別要帶動企業和第三部門積極地參與到突發事件處理活動中。同時,我們應該加強國際交流,充分利用國外的援助和支持,以提高我們的管理水平。
在信息對外通報中,政府新聞發言人處于重要地位,他是直接面對媒體發布政府官方解釋或立場的窗口人物。因此,要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以增加政府與媒體、公眾之間的信息溝通,促進政務公開,贏得政府在突發事件中的公信。同時,信息的對外通報要充分利用各種手段,不但要有效利用傳統媒體,還要運用手機報、博客、播客、微博等新的信息傳播平臺,通過利用新媒介技術來組織信息、管理信息,實現信息公開的目的,更好地構建海洋環境突發事件的信息對外通報機制。
四、結語
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我國海洋環境管理信息溝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還存在信息共享、外部通報機制不健全等不足。希望通過建立信息溝通綠色通道、強化信息內部共享和對外通報等措施,來完善我國的海洋環境管理信息溝通機制,促使我國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提高信息溝通管理經驗,相信我國在海洋環境管理領域會更加成熟完善。
(作者單位為海南大學 )
[作者簡介:趙冉(1992—),女,安徽合肥人,海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劉湘洪(1966—),海南熱帶海洋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行政管理。基金項目:本文系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專項項目“海南省海洋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研究——基于整體治理的視角”(Hnkyzy-201404)成果。]
參考文獻
[1] 徐艷晴,周志忍.水環境治理中的跨部門協同機制探析——分析框架與未來研究方向[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4(12).
[2] 工夢婷.構建公共危機管理的多邊合作網絡[J].科技管理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