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萍
經歷了第一輪新課改的洗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慢慢追尋著自己的發展方向,以更嶄新的姿態、更堅實的腳步走向生機勃勃的校園。在“十一五”“十二五”課題研究期間,學校借助綜合實踐活動這個載體,積極開展有關項目研究,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雖然在實踐中遇到不少困惑,但一直堅持摸索,不斷實踐、反思。
一、開展好綜合實踐活動的關鍵是什么?如何做好教師培訓?
任何課程改革若沒有教師的理解與支持,就必定會失敗,這是不爭的事實。綜合實踐活動由于其活動形式的開放性、活動過程的不確定性以及活動結果的不可預見性,對教師提出了完全不同于學科教學的素質要求。在課程開展中,我們首先進行理論培訓,引導教師理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產生的背景,課程的理念與目標、實施原則,了解教師在課程中的素養與能力要求。在通識培訓的基礎上通過課例進行具體指導。任何一次綜合實踐活動都要經歷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總結階段,這三個階段一般包括選題指導課、方案設計課、實踐研究課、成果匯報課等環節。這幾種課型究竟該怎么上?課例研究是一線教師受益最大的一項研究,也是最有效的一項培訓。
1.選題指導課。教師要敏銳地發現學生在生活中比較感興趣的問題,并以此為基礎生成課題,鼓勵學生自主選擇。研究的課題要有價值,具有現實性、新穎性、可行性。例如,在園藝課題研究中,學校五(2)班學生根據平時校園里觀察到的現象—枇杷結果有大小年,提煉出“果實的生長環境研究”這個主題。這個課題有江南地域特點,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
2.方案設計課。前年在“鴿蛋孵化研究”的方案設計課研磨階段,我們邀請有關專家、課題組的教師共同參與這堂課的聽課活動。通過三輪試教,老師們對方案設計課要注意的問題有所了解。例如,如何指導學生在基本把握孵化條件的基礎上自己設計孵化方案;小組匯報的時候,小組間成員如何學會傾聽,幫助修改和完善研究計劃。由此,真正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3.實踐研究課。上好實踐研究課一方面需要教師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研究的環境與條件,提供親身體驗的經歷,另一方面要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例如,學校開展感知無錫的系列活動—“舌尖上的無錫”,為了讓學生了解無錫特產小籠包的做法,教師把課堂搬到了校園旁的點心店,讓星級面點師(學生家長)指導學生怎么做小籠包。在親身體驗中,讓學生了解小籠包的制作過程,了解無錫飲食文化的特點,從而愛上家鄉的美味。
4.成果匯報課。成果匯報課不是簡單的成果匯報與展示,還可以有質疑與解惑,可以生成新的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也可以是下一輪主題活動的延伸。成果展示課還要巧妙地展示研究過程,呈現研究方法。在這些過程中,學生學會傾聽,學會申辯,學會表達,學會包容,學會信任。同時,成果匯報課還具有信息量大、形式豐富、課堂生成性強的特點,可以使學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鍛煉。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以知識技能傳授為主還是以學習體驗為主?
第一輪鴿蛋孵化研究失敗了,參與項目研究的學生非常失落,但指導老師的追問令人深思:鴿蛋孵化研究沒有成功,那么這個研究性學習究竟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呢?
科學探究不可能沒有失敗,研究性學習當然也會有失敗,從某種角度上說,不成功反而更好,能促使學生進一步思考問題究竟出在哪兒,下一輪實驗要注意什么。需要明確的是,研究性學習不等同于科學研究。在孵化研究中,關鍵不在于學生掌握了多少關于孵化的知識與技能,而在于學生經歷了一次孵化研究,究竟獲得了哪些學習體驗。通過兩次孵化研究,學生對鴿子這個小生命的初始樣子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同時,學生也意識到,只要有信心,愿意腳踏實地地去努力,一切皆有可能。這種積極的情感體驗是最難能可貴的。
由此,我們真切地認識到豐富學生體驗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校本開發的基本價值取向。
三、如何因地制宜開發和利用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
綜合實踐活動是小學課程中“最年輕”的一門課程,亟須課程資源的支持。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具有綜合性、開發性、動態性、生活體驗性等特點,這就要求它必須擁有豐富的校內外社會資源、自然資源及網絡的支持。作為國家規定、地方管理和校本開發實施的一門亮點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卻沒有教材,目前也沒有資源包,這勢必給課程實施帶來不少困難。若有教材或者資源包,會給教學帶來一定好處,可以適當減輕教師的工作壓力,但同時也會束縛教師的思維,帶來學科化的傾向。
綜合實踐活動以活動為主要開展形式,強調學生通過真實情景中的實踐建構個性化的知識經驗和情感體驗。學校在省“十二五”課題“物聯網技術支持下的小學感知教育發展研究”理念指導下,建立了校內外一批感知教育實踐基地,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供了依托。
關于感知教育,我們認為,它是一種感官統合的教育,是一種親歷體驗與認知的教育。教師在教育現場通過調節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認知世界,體驗生命,提高主動學習的效能;在現代信息化背景下,構建一種立體交互的教育網絡,引導教師、學生、教育支持者(包括家長或專業支持者)共同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我們倡導的是一種經歷與體驗,這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是高度吻合的。
1.校內:數字農植園資源
學校的數字農植園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學習平臺,創造了更加良好的探究體驗環境。達爾文社團的成員在這里種植蔬果和花卉、孵化鴿蛋、觀賞金魚。實驗通過國家教育新媒體—“果實網”發布實時信息,展示研究成果。科學課、綜合實踐活動課中,各年級學生都可以走進農植園觀察體驗。當然更重要的是,科學老師可以根據孵化的項目研究,根據翻土栽培管理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例如,我們科學老師曾經開發過“神奇的土壤”“鴿蛋孵化研究”“小雞破殼啦!”“風信子的栽培”等優秀課程。
2.校外:八大基地
八大基地分別是無錫感知博覽園、東風社區比特實驗室、海力士、薛福成故居、惠山古鎮、長廣溪濕地公園、雪浪生態園、南長古運河。“小腳丫逛感知博覽園”是學校借助校外的社會資源—無錫感知博覽園開發的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這個課程的開展,力求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親自走進博覽園去感知、去研究,在調查訪問、資料收集、演示操作、交流討論、反思體會中進行學習探究。同時通過理論的支撐,構建合理的合作學習活動,進一步探究物聯網環境下小學生合作學習活動的實踐內涵。在準備階段,項目組的師生共同設計參觀線路和探究活動任務,進行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使用的培訓;在探究階段,分組布置任務,完成探究活動并提交成果;最后小組合作完成參觀指南繪制。據此撰寫的論文也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
“物聯夢想,智慧行動”是走進東風社區比特實驗室開發的一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交通e時代”課程是參觀中興智能交通(無錫)有限公司以后開發的一個優秀課程。
相信隨著新一輪教改的進一步深入,在滿懷教育責任感的一線教師的努力下,一個“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新氣象將呈現在我們面前。盡管前方的路途依然很艱辛,但我們畢竟已經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