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萍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進行巧妙設置問題,然后引導學生進行解題,是提高小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一種重要方式。筆者從自己長期從事小學數學教學的實踐經驗出發,就設置數學生活化問題,讓學生感知數學概念;設置過程性數學問題,讓學生理解數理的涵義;設置開放性數學問題、拓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視野三個方面入手,介紹一下自己的數學問題設置方面的教學心得和體會。
生活問題,感知概念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數學教師將數學問題設置更接近于生活,生活化問題就越能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感知和探究的積極性。當然,通過探究也就能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感受,鞏固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這樣數學課堂中,所傳授的知識也就更加容易讓小學生們接受。
筆者在給六年級學生講解蘇教版數學《折扣問題》一節內容后,給學生們出了一道討論題目:利用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打折的涵義。筆者將小學生進行分組,先對生活中的各種事例進行討論,經過各個學習小組充分討論以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總結發言。第一學習小組討論結果是:白菜每斤1元,打五折后白菜是5角錢;第二學習小組討論結果是:大白兔奶糖每斤12元,打六折后大白兔奶糖是7元2角錢;第三學習小組討論結果是:杏仁露飲料每聽36元,打七折后每聽是25元2角錢……通過讓學生對這些生活中問題的討論,他們深刻理解了生活中的折扣問題,明白無論是“打幾折”都是商家的促銷手段。
這種將小學數學課本中的教學內容,利用設置生活化問題進行討論的方式,使學生能夠切身體會到身邊的數學,進而促進學生帶著興趣對數學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從而加深學生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過程問題,理解數理
為了讓學生掌握數理的生成過程,數學教師必須針對小學數學中的過程性問題進行設置,使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形成過程進行重點參與。在參與過程中,理解數理生成的深層含義,從而加深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達到新課標小學數學課改要求的教學目標。
比如,在講解一年級數學《加法》一節中的“連加”內容時,“連加”的概念對于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的孩子來說,知識概念顯然不夠具體,理解起來非常抽象。通常情況下,學生會對課程內容感到枯燥乏味,很容易聽不進去或者聽不懂,難于理解“連加”的含義。我就給學生們設置了童話游戲“灰太狼與喜羊羊”進行互動體驗,讓孩子們分別進行灰太狼和喜羊羊的角色扮演,進行游戲表演來體驗題目“1+3+4=8”的生成過程。青青草原上,一只灰太狼抓住了三只小羊,最后來了四只小羊來救這三只小羊,那么青青草原上一共有幾只小動物?學生很快就理解了“1+3+4=8”題目的意思,自然也就明白了數學“連加”的數學理論生成的含義,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這一部分知識的內容。
在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根據課程內容設置相關的過程參與問題,讓學生充分參與數學知識生成的過程,積極互動,不僅可以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形成內涵的理解,而且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從而達到新課改要求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因此,這種方法很值得教師借鑒和學習。
開放問題,拓展視野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進行開放性的數學問題設置,是鍛煉學生數學思維,拓展學生視野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多多嘗試對開放性數學問題的設置,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積極的思考,通過相同問題的不同解答方法來拓展學生數學視野,達到提高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教學目的。
比如,筆者在講解“雞兔同籠”問題時,題目如下:雞和兔同籠,一共有頭46個,有腳共128個,雞和兔各有多少只?筆者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方法進行解法探討,很快得出三種解法:方法一:(兔的腳數×總只數-總腳數)÷(兔的腳數-雞的腳數)=雞的只數,總只數-雞的只數=兔的只數;方法二:(總腳數-雞的腳數×總只數)÷(兔的腳數-雞的腳數)=兔的只數,總只數-兔的只數=雞的只數;方法三:總腳數÷2—總頭數=兔的只數,總只數—兔的只數=雞的只數,這樣通過解題方法的討論,學生們很快就解答出本道題目的答案:雞的數量是28只,兔的數量是18只。
最后,再引導學生通過逆向代入法進行驗算,進一步分別驗證三種解法的正確性,達到了生化小學生數學思維的教學目的。
教師通過在數學課堂上設置開放性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小組討論合作的方式,對該問題進行多種解法的自主探索,可以拓寬學生數學解題思路,激發學生思維地活躍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教師巧妙地設置教學問題是至關重要的。教師應當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逐漸提升綜合能力,深化數學思維,從而完成小學數學新課改要求的教學目標。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大橋鎮花蕩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