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娜
摘 要: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現象都屬于土地退化的現象,會對土地造成很大損失,間接威脅到生態平衡。文章對水土流失與土地荒漠化現象進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治理措施,希望對水土治理工作有所幫助。
關鍵詞:水土保持 策略分析 荒漠化防治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c)-0102-02
土地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搖籃,水構成了我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生命的搖籃。所以,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危害非常大,會嚴重致使地球上生命數量減少,甚至物種遭到滅絕,從而致使減少了物種的多樣性。更有言論稱,和已經滅絕的動物一樣,也許人類也將會因為水土流失現象而自掘墳墓,這是另我們非常痛心的。所以,為了保護人類自身的利益,我們應該提高對水土流失現象的認識,切實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1 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的概念和成因
水土流失指的是水力、風力和重力等外力對水土資源所造成的破壞和損失的現象。荒漠化現象指的是人類由于人為過度地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平衡造成了破壞,導致平原地區出現了沙漠化現象,甚至造成了自然環境退化的現象。
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都會造成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現象。諸如氣候、植被、地貌以及土壤本身的性質等自然的力量都是實際客觀的存在,這是我們無法輕易改變的。在我國的北部地區,存在大面積的黃土資源,由于沒有植被的保護,加上本身缺少水資源,這些黃土就非常容易被侵蝕,我國的季風氣候,在夏季雨水量大且集中,就會導致水土流失現象。土地荒漠化現象往往是人為破壞和過度放牧等導致的。
2 水土流失與荒漠化帶來的危害
盡管各個地區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這種現象都會給我們帶來危害。首當其中是危害到農業生產。在荒漠化地區進行農業播種時,由于受到大風沙塵的影響,幼苗就會被風沙所掩蓋,見不到太陽,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生產緩慢甚至不會生長。土地荒漠化的地區會發生草地退化的現象,這會使牛羊等牲畜的糧食減少,給牧民帶來損失。水土流失現象發生的時候,土壤的性質就會發生變化,導致土壤的肥力降低,農作物的水分流失,得不到營養,產量就會減少,這就會造成糧食短缺,帶來糧食危機。因此,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荒漠化,會給經濟和人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制約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 保持水土的措施
3.1 水土的保持工程
我們通過改變地形地貌、增加土壤的滲透、攔蓄地表的河流等工程來保持水土。我們要根據地形、地理位置和實際作用的不同來建造不同的工程,例如:建設溝道的治理工程、坡面的治理工程及泥石流排導等工程。例如:小地形的治理最好建設山坡防護工程,能夠有效就地攔截雨水或雪水,阻止坡地的水土流失現象發生,有效預防形成面徑水流深入到農田、林地和草地等地表,增加土壤水分。小型蓄水和用水工程可以把坡地徑流和地下潛流攔截和儲蓄起來,這樣不僅能夠防止水土流失現象,同時水分還可以澆灌農田,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其中蓄水藏流、淤泥造田和引水上山等都屬于這類工程。山溝的治理工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預防溝床下切和擴張,調節洪峰流量,降低溝床縱坡的坡度,降低山洪或泥石流中的有害物質,幫助山洪安全排泄,降低對房屋、農田、工廠、道路等場所的危害。
3.2 水土保持植被的種植
栽種綠色植物是幫助保護水土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是水土保持中的生物措施。所以種植綠色植被在需要保護或者已經發生了水土流失現象的位置上,能夠有效地幫助保持水土。這里我們需要注意的有:關于水土保持植被的選擇。植被的選擇主要從3個方面進行考慮:首先,所選植物最根本的功能效益是要具備很強的保持水土的能力;其次,所選擇的植被還要能夠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這主要從經濟效益方面進行考慮;最后,所選用的植物要能夠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要能夠產生很強的社會效益。改造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持水土不再造成大量的流失現象,有效地促進當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經濟效益是其次要達到的,如果植物能夠很好地適應當地的生態環境,并且帶來一定的經濟價值,肯定會大受歡迎,調動起當地人民的積極性,種植更多的植物,從而使環境的保護也得到了加強。在上面這3種效益中,水土保持的效益肯定是最重要的。關于水土保持的植被配置問題。植被的配置涉及到多方因素,包括地理地形、氣候、植被防護以及物種間的關系等等。在配置的過程中,要做全面的考慮,主要是對于植被生長情況和是否能夠改善環境等問題的考慮。具體的配置方式一般有以下兩種形式:一種是經驗性,這種可選擇性比較小,在對當地區域內的植被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需要靠參照之前的植被物種的相關搭配資料來決定如何配置。另一種是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的配置方式,這就要求重點考察當地種植地條件是否滿足要求,即土壤、溫度、水分等影響因素是否滿足。要綜合考慮植被的特殊性質,根據當地的水土保持防護要求進行植物的配置。
4 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分析
4.1 建立防風固沙的林帶
在沙漠邊緣要形成防風固沙林帶。最好栽植沙生植物,比如:耐旱性較強的喬木、灌木和紫花苜蓿草等,用來緩解和防止沙丘恣意移動。針對已經沙化的土地的治理,要因地制宜,緊盯重點,解決難點。尤其是針對我國風沙活動的地域性差異,要抓好農牧交錯地帶的防風固沙工作,做到以點帶面,以面帶體,建立起更多的防護林帶。
4.2 保護現有沙漠植被的措施
第一,加強天然防護林的保護。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斷地根據實際情況加以完善,使其嚴格落實,做到有法可依。要令行禁止并遏制土地荒漠化的規模進一步擴大。實施過程中,要重點執行“三禁”措施,主要是濫開墾、濫放牧和濫樵采;第二,加大人工防護林的營造力度。具體措施包括在河流馬路旁邊種植以落葉松為主的常綠樹木,不斷把植樹種草的面積擴大,以達到有效防止土地荒漠化擴張和蔓延的效果。
4.3 推廣植樹種草和退耕還林的措施
植樹種草、退耕還林,無疑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重要措施。在風沙危害比較嚴重的地區,要使停止耕種、退耕還林的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大力向當地農民、牧民推廣新型的耕作方式。此外,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的前提下,相關管理部門應當引導農民科學地開發種植。與此同時,在劣質土壤中種植容易生存的植被也要加強管理,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避免對新種植的植被造成破壞,從而使森林和植被的恢復工作穩步開展。
4.4 圍欄封育,科學地進行放牧
草原地區的土地荒漠化現象,往往是由于畜牧壓力過大和牧民過度放牧造成的。因此為了減緩荒漠化現象的發生,相關政府部門需研究討論,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政策,給牧民開辟一條新的增收創收渠道,而不再是依靠單純的牧業經營來維持牧民的生活。這樣草原地區的牲畜數量將得到控制,降低了牧業對植被的破壞程度。科學放牧是一種保護草場資源和草原綠色生態環境,有效減輕荒漠化程度的合理放牧方式。
4.5 控制人口增長,科學地種田
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人們對糧食的需求量急劇增加,開墾新的耕地是維持糧食供應的主要手段,但經過長時間的耕地開墾會嚴重破壞荒漠化地區生態環境。因此合理地控制人口增長速度,不僅是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政策,更是符合生態需求的決策。其次,糧食缺乏的問題需要通過科學的土地治理和開發,合理有效地利用水土資源加以解決。怎樣在有限的土地耕種面積基礎上,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的糧食產量是關鍵。最后,要積極利用風能、水能、太陽能和地熱能等可再生資源和綠色能源,充分發揮能源的優勢,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 呂帥,陸玉坤.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治理[J].中國水運月刊,2013(10):124-125.
[2] 張翠蓮.關于水土保持與荒漠化治理的論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