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瑜
現今,課堂教學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這就是允許學生出現“錯誤”、犯“錯誤”。正因為出錯了,課堂才會有新的生成。對學生的“錯誤”,通過“析錯”“糾錯”“研錯”等探究過程,讓萌芽中的“錯誤”浮出水面,成為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教學資源,從而成就課堂的精彩,讓“錯誤”綻放美麗之花。
課前思“錯誤”,預設課堂生成
預設“錯誤”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有所生成。教師若想要科學、合理、有效地利用課堂上即將出現的、正處于萌芽中的“錯誤”資源,就應該在備課時,認真鉆研教材,關注知識的“生長點”與“延伸點”,同時根據學生的年齡、身心發展特點,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預見”錯誤的生成。
例如,在準備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計算復習課時,書本88頁有一例題:一塊長方形菜地,長6米,寬3米。四周圍上籬笆,籬笆長多少米?如果一面靠墻,籬笆至少要多少米?(有長邊靠墻的籬笆圖示)此題是對長方形周長公式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前一個問題難度不大,在剛復習了長方形周長公式的情況下學生能夠正確回答。
運用“錯誤”,成就精彩課堂
面對錯誤,我們要以平和的心態容忍它的存在。新課堂把學生的“即時生成”當成一種價值追求,是彰顯課堂生命活力的常態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成長的需求是多樣性的,而產生的錯誤也是各不相同的。學生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錯誤”,往往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是學生學習的真實基礎。因此,有“錯誤”生成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美的課堂。
在這一例題的教學中,筆者讓學生先獨立做題,給每位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時間。接著,又請了幾位學生上臺在投影儀上展示、講解自己的解題思路,并將過程寫在黑板上。有一位學生依舊求了長方形的周長,即(6+3)×2=18米,但他在表述的過程中就已經自己發現了錯誤,因為靠墻的一面是不需要圍籬笆的(墻壁就可以當作籬笆),因此它的長度是不用計算在內的。
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錯誤”,是一份很好的動態生成資源,但它卻稍縱即逝,因此需要教師能敏銳地捕捉到這些信息,并從中提取有價值的“錯誤”,及時、順勢調整教學方案,以便更好地適應學生,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隨機生成的“錯誤”來確定學生的“癥結”所在,掌握其“錯誤”思想的運行軌跡,從而對癥下藥。
待學生靜靜思考片刻后,筆者順勢提問:同學們,分析一下,這個算式與黑板上其他算式的不同點在哪里?(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結合課本圖示,明確題目錯誤在于靠墻的一邊是長方形的長而不是寬,只要算另一條長就夠了,長方形的周長減去的是長而不是寬。)教師緊追著提問:“那(6+3)×2=18米,18-3=15米或者6+6+3=15米,這兩個算式求的是什么?什么情況下這個算式會正確呢?那一塊長方形菜地,如果一面靠墻,求籬笆的長度,一共有幾種情況?”
在這里,教師利用學生生成的、有價值的“錯誤”信息,及時進行捕捉,為“錯誤”開“綠燈”,從而奠定進一步教學研究的基石。
糾“錯誤”,綻放美麗之花
讓學生的“錯誤”成為一種教育奇跡,讓“錯誤”成為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因勢、順勢糾“錯”。讓“錯誤”的思維在不斷地撞擊過程中得到鍛煉,讓更多的同學在“錯誤”的引領下更快地走向“正確”。接著,筆者請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利用學具(包括一張畫斜線的小卡紙作為墻面、長方形四條邊)擺一擺、議一議,再在作業紙上把每種情況用圖示畫下來并算一算,最后展示、交流、討論。通過這樣的操作,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探究這一類型的問題。
學生在明確有長或寬分別靠墻兩種情況后,再請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個題目的正確答案是12米,而不是15米?書中的圖示實質是給學生解題降低了難度,部分學生不理解“至少”的含義。(強調題中的“至少”二字,至少即最少,明確長靠墻所需要的籬笆米數最少。)追問:如果這塊菜地是你的,你選擇哪種圍法?為什么?(選長邊靠墻,因為這樣圍籬笆所需的材料最少,最省錢,能節約成本。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應服務于生活,增強學生把數學應用于實踐、應用于生活的意識。)
學生的思維方式各不相同,出錯的地方也千變萬化。“錯誤”之于學生,是走向成功的路標;“錯誤”之于老師,是反饋教學效果的鏡子。正是學生的“錯誤”,才讓課堂變得生機勃勃。也正是這些正處在萌芽中的“錯誤”,讓師生、生生之間在課堂上不斷進行交流與互動,從而產生豐富的教學資源。但許多“錯誤”通常先入為主,如果在“錯誤”產生之時教師不及時清掃、糾正,這勢必會影響,甚至會阻礙學生后續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可讓學生運用“錯誤病例”,記錄下錯誤的例題,診斷“病因”,完善“病歷”,對癥下藥。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隨機生成的過程,期間學生生成的“錯誤”,往往會成為課堂教學契機。因此,請善待“錯誤”,因勢利導,巧妙地利用“錯誤”,為“萌芽”中的錯誤開啟“綠燈”,讓它成為學生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催化劑!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暨陽街道浣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