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我國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如何在保持海洋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成為一個突出問題。因此本文從經濟增長效率、協調性、持續性和和諧性四個方面構建了一套評估海洋經濟增長質量的綜合評估指標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基于主成分分析和CCR、BCC數據包絡分析的海洋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模型,并對近年來江蘇海洋洋經濟增長質量進行了量化綜合評估。
【關鍵詞】海洋經濟增長質量 主成分分析 數據包絡分析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當前我國國民經濟已進入新常態,海洋經濟的增速快速回落,率先進入深度調整期,海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細致、結構更合理的階段轉化。海洋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追求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應該要思考經濟的這種增長是否穩定、持續、高效率,更多關注海洋經濟增長的質量,這樣才能更好地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海洋經濟發展格局。
目前對于海洋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文獻中,一類是選取資本、勞動投入要素、科技投入要素、環境要素、產業結構要素等某一個方面進行的實證研究(Bradford[1],2000;Kaufmann[2],1998;de Bruyn[3],2000;田為民[4],2011;凌江懷等[5],2012等;何廣順等[6],2014;王玲玲[7],2014;狄乾斌等[8],2014等),另一類則是站在多個角度綜合研究海洋經濟增長質量問題(孫瑞杰等,2011;黃瑞芬等,2013;王玲玲,2014等)。
通過梳理文獻可以發現,上述文獻研究依然存在著一些局限性,這集中表現在以下三點:第一,既有文獻多用單一指標測量海洋經濟增長質量,而綜合多種要素對海洋經濟增長質量進行全面研究的較少;第二,缺乏針對局部海洋經濟增長質量的全面評估,因此為了更加全面地衡量海洋經濟增長的效率、協調性和持續性,本文將建立海洋經濟增長質量綜合評價指標,利用江蘇近年來的海洋數據,先采用主成分分析對指標體系進行降維,再利用數據包絡模型具體評估江蘇海洋經濟增長質量。
二、江蘇海洋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
(一)指標選取
結合上述文獻資料,本文主要從經濟增長的過程和結果兩方面來衡量的經濟增長質量,從而構建海洋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
首先,從經濟增長的過程來看,經濟增長不僅關注速度的變化,增長穩定性的研究也很重要。很多學者將經濟增長理論和經濟周期理論交叉融合研究經濟波動性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大多數研究結果都顯示經濟波動不利于經濟增長。因此本文從海洋經濟增長速度及穩定性來測度經濟增長的效率,分別選擇海洋生產總值增長率和經濟增長波動率作為測度指標。
經濟增長過程中除了效率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考量因素—協調性問題。首先是經濟增長的必備要素—勞動投入與資本投入,根據上文的文獻綜述我們也可以知道,勞動與資本要素是衡量經濟增長問題的基本方面。再來,就是產業結構問題了。結構主義經濟增長理論將以往理論忽略的結構因素納入到了經濟增長的分析中,認為全面的結構轉變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所以本文第二個要考慮的經濟增長協調性則分別選取勞動生產率、勞動彈性系數作為衡量勞動投入的指標,海洋固定資本存量作為衡量資本投入的指標,第二、三產業產值比重作為衡量產業結構的指標。
然后從經濟增長的結果來看,經濟增長的持續性是經濟增長最根本的落腳點,經濟增長不僅僅依靠現有成果,還應該包括經濟的遠期增長能力,因此持續性這一維度主要是分析海洋經濟的科技投入以及產出效率。本文參照馮曉波[9](2008)從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科技活動、海洋科技產出三方面選取十四個指標進行測量。
經濟增長帶來各項收益的同時,也會有些代價發生的。因此第四個維度來考察經濟增長的和諧性。因此一方面本文選取海洋生產總值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度以及涉海就業人數增長率來衡量海洋經濟的社會效益,另一方面則就生態環境問題進行描述,選取了低于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率等六類指標。
所以綜上所述,本文從經濟增長的效率、協調性、持續性和和諧性四個維度構建了海洋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見表2)。
(二)指標說明
在海洋經濟增長質量綜合指標評價體系中需要進行復雜處理的變量主要是海洋固定資本存量,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沿海地區資本存量的估算方法采用采用張軍[10](2000)的算法,即采用永續盤存法,估算公式為:
Kt=(1-δ)Kt-1+It/Pt
上式中,δ為固定資本投資的折舊率,其數值設定為9.6%;It為t時期的江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Pt為t時期的江蘇固定資產價格指數。基期采用張軍算出的2000年數據,為保持數據一致性以后年份均采用2000年不變價格進行計算。
(三)指標預處理
由于海洋經濟增長質量各指標的計量單位不同,且存在正指標和逆指標,首先,要消除量綱差異,本文采用如下指數化方法:
本文的指標選取中存在逆指標:經濟增長的波動率、海洋工業廢水直排入海量,這些指標的數值越大,對總體評價存在更高的負面影響。為了便于計算,我們先將逆指標轉正,然后通過上面的指數化無量綱處理,計算出標準化分值。
三、江蘇海洋經濟增長質量評估
鑒于DEA方法對指標體系有精練、低相關的要求,本文結合多元統計中的數據降維技術對指標體系進行優化。也就是說,首先分別對輸入指標體系實施主成分分析,提出若干個主成分指標代替原來的輸入指標,既減少了指標個數,又去除了輸入內部與輸出內部的相關性,避免了DMU有效性系數的不正常評價結果,提高DEA評價的區分能力。
首先,對江蘇海洋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體系進行主成分分析,降維得到3個主成分,因為這3個主成分彼此相互獨立,互相不可替代,因此可以簡單地利用這三個主成分代替原來的19項指標。將主成分成份矩陣中的數據除以主成分相對應的特征值開平方根得到三個主成分中每個指標所對應的系數。然后再根據系數計算江蘇2007~2013年各主成分輸出指標數值。
然后在投入方面本文將主成分分析得到的3個指標作為輸入指標,而在產出方面選取海洋生產總值作為輸出指標,用Matlab軟件對樣本數據進行BCC、CCR模型的計算,得到如下表格:
首先考慮CCR模型的綜合效率結果,綜合效率值為1即表示DEA有效。江蘇海洋經濟增長在2007年和2008年的技術效率不為1,因此這兩年經濟增長質量是非弱有效的,而在2009年至2013年技術效率為1,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S-和S+均為0,因此這三年的海洋經濟增長是絕對有效的。相應的,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S-和S+不都為0,因此這3年的海洋經濟增長是弱有效的。
綜合效率可以進一步分解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它們分別代表結構和規模兩方面的效率情況。在BCC模型中,技術效率指的是在規模報酬不變的情況下,被評價的決策單元與生產前沿面之間的距離,其值為1說明海洋經濟增長質量的投入產出結構合理,在其他系數都為0的情況下海洋經濟增長質量是有效的。江蘇海洋經濟增長在2007年和2008年的技術效率不為1,因此這兩年經濟增長質量是非弱有效的,而在2009年至2013年技術效率為1,但是其他系數不都等于0,因此這5年都是弱有效的,處于生產前沿面,并實現了資源的優化配置。所謂規模效率衡量的是規模報酬不變的生產前沿面與規模報酬可變的生產前沿面之間的距離,即對海洋經濟增長質量投入產出規模進行調整是否DEA有效。根據CCR以及BCC模型的結果計算可以知道,2007年至2013年江蘇海洋經濟增長質量的規模效率均為1,因此其規模報酬不變,投入要素的產出效率相對較高,說明江蘇的海洋經濟增長質量較高,各要素的配置已經達到最優,各投入產出要素中不存在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情況。
接下來分析一下2007年和2008年非有效的原因。根據模型的求解結果來看,這兩年的技術效率和綜合效率值都不為1,這跟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有一定的關系,海洋經濟由于涉及行業多、范圍廣,自身具有高投入、高科技、高風險的特點,加之江蘇的海洋產業多為資源依賴性的外向型產業,對外依存度較高,在全球經濟實體受到沖擊和對外貿易下滑的直接影響下,江蘇的海洋經濟總體發展和各海洋產業也勢必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一方面,受世界經濟與我國國民經濟整體增速放緩的影響,江蘇海洋經濟的增長動力和內在需求不足,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壓力增大;二來,江蘇海洋對外貿易形式嚴峻,出口前景堪憂,海洋外向型產業生產和就業形式不容樂觀;最后,受國際金融急劇動蕩的影響,江蘇企業向海外融資的困難加大,這些都對金融危機時期中的江蘇海洋經濟的增長速度與質量構成較大的壓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對江蘇歷年海洋經濟增長質量的綜合評估中,只有2007年和2008年的最優效率值θ不為1,其他年份均有效,并且從2011年開始,江蘇的海洋經濟增長質量較高,一直兼具規模效率、技術效率和綜合效率,但是以后還應該密切監測投入產出要素配置狀況,實時掌握影響海洋經濟發展的外部影響因素,如政策變化、自然災害影響等,把握海洋經濟發展的機遇,保持海洋經濟增長質量。
參考文獻
[1]Bradford D F,Schlieckert R,Shore S H.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xploring a fresh specification[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0.
[2]Kaufmann R K,Davidsdottir B,Garnham S,et al. The determinants of atmospheric SO 2 concentrations: reconsider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8,25(2):209-220.
[3]De Bruyn S M.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M].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2000.
[4]田衛民.中國科技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1953-2007[J]. 經濟問題探索,2011,08:17-23.
[5]凌江懷,李成,李熙.財政科技投入與經濟增長的動態均衡關系研究[J].宏觀經濟研究,2012,06:62-68.
[6]何廣順,丁黎黎,宋維玲.海洋經濟分析評估理論、方法與實踐[C].海洋出版社,2014.
[7]王玲玲.環境約束下海洋經濟全要素生產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
[8]狄乾斌,劉欣欣,王萌.我國海洋產業結構變動對海洋經濟增長貢獻的時空差異研究[J].經濟地理,2014,10:98-103.
[9]馮曉波.海洋科學技術與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
[10]張軍,吳桂英,張吉鵬.中國省際物質資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經濟研究,2004,10:35-44.
作者簡介:陳鎬(1992-),女,江蘇揚州人,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數理金融、貨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