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信貸業務作為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信貸風險是商業銀行主要經營風險之一,而不良貸款率是衡量信貸風險的重要指標,如何加強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降低不良貸款率,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從健全信貸風險管理體制、加強信貸風險文化的培育、構建高效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三個方面加強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
【關鍵詞】商業銀行 信貸 風險管理
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業務快速增長,而信貸風險隱患也在不斷增加。商業銀行內部管理內生性因素和銀行外部原發性因素共同助推了信貸風險的升高,因此,認真分析信貸風險的產生原因,有針對性地規避信貸風險,加強對信貸風險的管控,才能提高競爭力,確保我國商業銀行健康穩定地發展。
一、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類型
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理論有一種觀點是,銀行現在已經不只是在經營貨幣,還是在經營著風險。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多種多樣,按照商業銀行的表現形式來劃分,可分為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流動性風險、國家風險、聲譽風險、法律風險和戰略風險八大類,針對信貸業務,商業銀行主要面臨是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也即借款人風險,它作為商業銀行信貸業務中的主要風險,也是最直接要面臨的風險。商業銀行期望每一筆貸款都能收回,但受到種種因素的影響,借款人無力償還或不愿償還的情況不可避免地會出現。
(二)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也即經營環境風險。國家政策發生改變、經濟周期變化、市場利率和匯率產生波動,以及不可抗力如自然災害、政府行為和社會異常事件等,這些商業銀行外部經營環境的改變都可能會導致銀行信貸資金遭受損失。
(三)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也即銀行內部風險。新巴塞爾協議定義為“由不完善或有問題的內部程序、人員、系統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損失的風險”,它由無意帶來的風險和有意帶來的風險組成。無意帶來的風險指的是由于工作人員無意疏忽、缺乏經驗或銀行制度漏洞等造成的信貸資金損失,有意帶來的風險是指有意違反規范制度、觸犯法律法規而使信貸資金遭受損失。
二、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現狀
商業銀行信貸風險主要是由不良貸款造成的,不良貸款率是衡量、評價商業銀行信貸資產安全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良貸款率越高,則意味著商業銀行收回貸款的風險越大,反之,不良貸款率越低,則意味著收回貸款的風險越小。為有效界定不良貸款的概念和范圍,準確反映每筆貸款的質量狀況,中國人民銀行曾經在1995年7月頒發試行《貸款通則》,把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定義為呆賬貸款、呆滯貸款和逾期貸款的總和。為進一步完善現行信貸資產質量分類和考核辦法,同國際接軌,結合我國國情,中國人民銀行印發了《貸款風險分類指導原則》(銀發[2001]416號),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頒布了《關于推進和完善貸款風險分類工作的通知》(銀監發[2003]22號)文件),從2002年起,我國全面實行國際銀行業普遍認同的貸款五類分級制度。“貸款五級分類法”把貸款按還款風險由小到大分為以下五類,第一類,借款人有能力還款,沒有充足理由懷疑借款人不能到期還本付息的正常類貸款;第二類,借款人目前有還款能力,但存在可能影響借款人按期還本付息不良因素的關注類貸款;第三類,借款人還款能力出現問題,即使執行擔保,也可能會產生一定損失的次級類貸款;第四類,貸款人無能力全額償還本息,執行擔保后也要產生較大損失的可疑類貸款;第五類,在采取各種措施甚至法律手段后,本息仍無法收回或只能收回少部分的損失類貸款。前兩類屬于正常貸款或優質貸款,后三類屬于不良貸款。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次級類貸款余額、可疑類貸款余額與損失類貸款余額之和)與貸款余額之比即是不良貸款率。
根據我國銀監會統計的商業銀行(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每季度相關數據,本文對2005~2016年商業銀行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進行了對比和分析,具體見表1和圖1。
從圖1可以很明顯地看出,2005~2012年,我國商業銀行貸款余額在逐年穩步增加,但不良貸款率卻呈現出下降趨勢,特別是在2005~2009年,不良貸款率下降的速度非常快,從2005年第一季度的12.40%下降到2009年第四季度的1.58%。不良貸款率的快速下降得益于我國政府自2003年以來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進行的股份制改革,2004~2009年,國有四大銀行先后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掛牌上市,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建立現代銀行治理框架、強化資產負債管理、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大大降低了銀行的信貸風險,有效化解了銀行的不良貸款余額。總體來看,在2009~2016年,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穩定在0.9%~1.8%之間,但在2013~2016年,不良貸款率逐年略有小幅度上升,從2013年第一季度的0.96%上升到2016年第三季度的1.76%。在金融國際化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信貸規模持續增加,信貸資產轉變為不良貸款的不穩定因素依然存在,因此,應最大限度地規避信貸業務中的不審慎行為,提高信貸業務經營理念,完善信貸風險信息系統,進而減少不良貸款,降低不良貸款率和信貸風險。
三、加強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對策
為有效應對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降低商業銀行信貸風險,最大限度減少不良貸款余額的發生,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健全信貸風險管理體制
1.完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在不斷實踐中,世界范圍內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組織架構呈現出多樣化發展趨勢,借鑒國際先進金融機構經驗和我國商業銀行實踐,應著重從幾個方面完善組織架構。一是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組織架構要能夠覆蓋所有的信貸部門、崗位和人員,按照全面風險管理原則落實信貸風險管理工作;二是科學有效地劃分信貸部門工作崗位職責,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的原則,真正落實責權清晰。
2.提高信貸管理人員素質。商業銀行是一個知識密集型行業,信貸管理人員素質直接決定了信貸風險的高低。道德素質不高的員工很容易產生以貸謀私、以權謀私的行為,使有意操作風險增加。業務素質較低的信貸管理人員在信貸業務上容易產生無意操作風險,當判斷貸款人和市場不準確時,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就會增加。因此,必須提高信貸管理人員的業務知識和道德素質,提升整體素質水平,使信貸風險管理工作有一個強大的人才保障。
(二)加強信貸風險文化的培育
成熟、先進的信貸風險管理文化要有機地融合在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戰略和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的管理運營中,才能潛移默化地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第一,應加強信貸管理層的驅動,發揮管理層在信貸風險管理文化建設上的領導示范作用,將先進的信貸風險管理文化和理念運用于可持續的信貸風險管理戰略中;第二,應加強全員信貸風險教育和培訓,使信貸風險管理理念建立在信貸業務部門員工的全體共識之上,把責任落實到每一個信貸業務環節,形成自覺意識和工作習慣,內化為共同理念和職業態度,創造追求良好信貸風險管理的氛圍;第三,創建學習型組織,鼓勵信貸管理人員利用脫產學習、在職學習和業余學習等多種形式更新信貸風險管理知識,提升信貸風險判斷能力,形成濃厚的學習氛圍,把打造學習型銀行上升為銀行的戰略性目標。
(三)構建高效的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
1.有效開展風險評估。應充分利用商業銀行現有的信息資源,在建立自身客戶信息數據庫的同時,加強同其他銀行數據信息的共享,充分進行管理,省時高效地做出信貸風險分析。應認真調查分析客戶基本信息即6C(借款人的品質、能力、資本、保證、經營狀況、事業發展連續性),進行客戶財務狀況、客戶非財務因素分析,對客戶信用做出評級,達到分析客戶信用狀況和開展信用等級評定的目的,進而識別客戶質量、確定客戶風險。
2.構建信貸風險監控預警體系。信用資產質量在惡化的過程中會發出許多預警信號,如貸款企業銷售收入大幅度下降、企業管理層或關鍵人物卷入經濟或刑事案件等,為監測單個授信客戶的指標體系,需要進行有效地監控,及時探測出這些預警信息,提前采取預防和控制措施。應借鑒國外先進技術和經驗,建立業務全覆蓋的監控和預警系統,實時進行監控,定期進行評估和分析。
參考文獻
[1]孫茂林,王樹恩.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識別與管理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3,(5):168-171.
[2]貝為智.金融危機視角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機制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09,(9):36-39.
[3]任健.我國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思考與研究[J].金融經濟,2012,(18):70-73.
作者簡介:黃玉(1985-),女,貴州玉屏人,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少數民族經濟、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