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6年度,國務院發布了《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理念。在這一理念的深化下,應不斷加強產業結構的調整,適時應對配置之需,從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入手,增強宏觀調控的效果。這一貫穿各大領域的理念,在目前商業銀行的新興時期也對各大銀行的發展提出了更多轉變的要求。本文從供給側改革帶來的經濟意義、對商業銀行的機遇和變化等角度出發,同時選取了以農行為主的大型國有銀行來論述新理念下的商業銀行轉型與創新。
【關鍵詞】供給側 商業銀行 轉型
一、供給側改革帶來的經濟意義
西方的“新自由主義”提倡自由經營和生長,反對當局和有關部門對經濟的干涉。而隨后發展的凱恩斯主義則強調政府以及有關部門加強力度,干預經濟,認為是從需求側入手,增加產品的需求帶來經濟的發展,同時還要求政府增加支出。國務院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的理念,是從西方的凱恩斯主義向供給主義的進一步過度。從先前的注重需求轉向供給需求同時兼顧,以提高生產率為主要目標,精簡結構。新一代的商業銀行對于技術的擴展,人員的優化配置以及產品創新仍然不夠,對銀行經營缺乏戰略性目標,管理存在諸多不足。
而在年初的供給側政策的要求下,隨著經濟新常態的不斷深入發展,要求調整產業結構,增強商業銀行的綜合管理能力,消費需求的變化更加要求銀行經營的多元化與個性化。固守傳統的單一的同質化經營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經濟新常態的需要。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商業銀行的變革影響
(一)從供給側分析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央行從2014年11月起開始進入降息周期,持續六次降低存貸款利率,為中小企業的生長增加廣闊的空間,解決資金不敷融資困難等問題。從一方面看,存款利息的降低使得居民更多地將資金分配轉向債券股票和基金等市場,作為供給端代表的居民存款余額減少。此外,存貸款利息差距的減少,使得商業銀行經營的資本增多,收入有所削減。通過分析供需曲線可知,央行通過降息政策,擴大了貨幣的供給,原本作為可貸資金的供給曲線向左移,因而作為供給端的可貸資金的供給也會減少。
其次,新一代的互聯網金融的崛起,新興的金融產品能更好地服務眾多消費者,滿足對于金融資產的收益性需求,同時權衡資產流動性,降低內在的風險。由此而成為了商業銀行的存儲業務內在替代品,供給側的居民儲蓄存款也在降低。
(二)從需求側分析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商業銀行的資金需求主要集中在針對企業的借貸方面。對于經濟需求較弱、產能過剩的局面已然存在。而國民經濟又需通過擴大內需拉動需求的增加,優化產業的結構,化解產能過剩這一問題。供給側改革的目標將持續定位在大部分的資本密集型企業之中,因為這部分企業對于商業銀行的資金需求量大且頻繁。解決商業銀行的資金需求側的問題,仍是要從產能優化的方面入手。
另一個方面,從融資方式的比重來看。國內大部分企業長期實行以商業銀行為中介的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的比重相對較小,中小企業獲得的服務有限制。而直接融資的優勢卻是體現在帶動產業結構的轉型調整。當下中小企業對本金或者債務融資的需求量大,需求端的滿足往往能通過直接融資更好地體現出來。2015年度,我國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資金數量達到1541203.7億元,同比2014年度有所增長,但是融資的結構中,各項存款來源仍然高達1357021.61億元,占據88.4%,財政性存款為34453億元,金融債券類資產僅僅所占10061.8億元,與全年的總信貸規模相比,所起到的作用仍然較小。因而進一步擴大直接融資的范圍與空間,提高所占比例,對經濟的穩定與可持續發展能夠產生更加有利的影響。
三、供給側改革下商業銀行的機遇
(一)傳統銀行經營模式的改變,完善信貸的配置的新契機
傳統的商業銀行固守融通資本的本質,在經濟新常態的時代,則更多面臨著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五大發展任務。
1.紅利制度的減弱。傳統模式下依靠投資、消費以及出口帶動的經濟需求,使得商業銀行的資金得以有效配置。而在當前經濟發展速度有所放緩之時,商業銀行的供與需存在不相協調的問題,產能過剩嚴重,有效信貸的需求不足。隨著股份制商業銀行這一群體范圍的擴大,各地中小銀行紛紛實行改革,多層次銀行體系的建立,原本傳統的大型商業銀行的體系與制度優勢日趨衰弱。
2.儲蓄成本優勢的削弱。盡管國有銀行不良資產的比重仍然較大,但是利率市場化的逐漸實施,使得原本商業銀行可以依靠低利率的儲蓄降低資金成本也不復存在。面對不良資產比重仍然較大、遍布服務業銷售業等各個領域的情況,供給側改革能夠更好調整產業所需,將商業銀行的經營方向向綠色可持續經營方面地引導,完善信貸配給制度,降低經營風險。
(二)金融創新機制的完善,創新產品的不斷發展
供給側改革積極推動了金融市場的全面、多層次和更高要求的發展。我國長久以來金融產品單一穩定,缺乏緊跟時代的立新,亟待豐富。以存貸款為主的金融理財產品仍然占據較大的優勢。其次商業銀行經營成本的增加,開發新興金融產品需要更多的高素質研發人員以及先進技術,時間成本的增加也成為影響金融創新的一大因素。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新形態下,金融服務產品的變化影響著國家經濟增長速度與發展方式的變化,把握好供給側這一有利時機,推動金融產品的創新,才能助力持續深刻發展。
四、商業銀行轉型之路的途徑
(一)矯正傳統模式下不合理的資源配置
以往的國家資源配置主要集中在大型國有企業和傳統的“僵尸企業”,這些產能過剩的企業無法適應和對口需求,不僅降低配置效率,還增加其配置成本。將信貸資源的配置逐步過渡向新興技術產業,加強多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降低融資的費用,積極發展綠色金融。以廣東省農業銀行為例,為了加強對中小企業的支持力度,2016年上半年,廣東省農行推出新的線上融資業務,依據不同的企業指定各具特色的融資方案,與各地方的當局加強互助,尋找出新的商業銀行服務模式,并推出“政府、企業、銀行”三方共利的政府增信產品,加強了支持力度。同時將關注點放在了稅務的合作方面。與稅務部門展開多方溝通,銀行與稅務實現合作化,為當地的合法經營的小微企業增加信貸供給。截至9月末,該行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053億元,比年初凈增172億元,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3.66個百分點,申貸獲得率80.25%,同比提高10.97個百分點。
(二)推進金融創新,適應中小企業需求的多樣化
商業銀行的新興金融產品將會成為新一代的融資方式,為商業銀行增加籌資額,提高融資效率。為中小企業增加的金融服務應當借助自身在金融市場的特點,打造出一個多方共贏的金融平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可以更多放在科技新型與環境保護型的企業。在科技型企業中,可以參照廣東農業銀行的“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和“科創貸”等信貸產品,為適應不同信貸的需求。在標準模式制度下,對科技重點的企業實行“調查、審查、審批”的一站式信貸運作模式,提高放貸效率,加快資產證券化的進程,為更多中小企業創造融資通道。
(三)完善經營管理,防范金融風險
商業銀行自身固有的風險特性不可避免。而在供給側的改革模式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也會增添更多的風險。因此要適時了解市場的動向,開發出能夠積極適應當下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提高應對各類金融風險的防范能力。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完善其保障體系,將上中下呈現一體的服務新模式,決策協調機制的創新,加大專業領域的規劃與引導。引進更多的專業技術人員有其是商業銀行的特殊業務類別,更要注重人才的發掘與培養。在商業銀行的經營渠道中,堅持金融創新與風險控制兩者兼顧,供給側中面臨的問題要全面考慮,才能夠提高防范水平,規避金融風險,優化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比重,保障大中小型銀行以及整個銀行體系合理穩定的發展。
五、總結
供給側改革是貫穿整個2016年度的熱門話題,對于處于經濟核心地位的商業銀行來說,利用好這一政策積極推動自身改革與完善,才能更好地適應經濟新常態的發展需求。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當下,商業銀行更應當積極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優化產業布局,矯正資源的配置,適應不同客戶群體的需要。在發展與創新自身各項業務的同時,防范金融風險,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銀行從業人才,為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輸血升溫。
參考文獻
[1]王明勝.《經濟轉型時期商業銀行可持續發展探討》.現代經濟信息.2013.
[2]王曼怡.《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轉型升級的路徑》.國際經濟合作.2016.
[3]李世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信貸配置研究》.時代金融.2016.
[4]牛錫明.《論商業銀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銀行家.2016.
作者簡介:梁迪(1994-),女,漢族,安徽淮南人,就讀于安徽財經大學,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