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小微企業對我國GDP總量的貢獻約為30%,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小微企業的個體在融資時普遍處于弱勢地位,融資難問題與小微企業如影隨形。本文主要分析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幫助其擺脫融資難的問題。
【關鍵詞】小微企業 融資 困境 對策
我國小微企業總量巨大,但其個體具有流動資金少,經營負擔重,可抵押資產少,抗風險能力弱的特點,使小微企業在融資時總是面臨諸多問題。近年來,雖然政府為解決這一難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小微企業融資難的情況[1],但由于國際市場萎靡,消費不振,內需乏力,企業經營成本增加等原因,小微企業面臨的困境沒有根本改觀。
一、小微企業融資現狀
首先,小微企業融資金額較少,根據P2P網貸平臺宜信發布的《小微企業調研報告:經營與融資》顯示,超過50%的小微企業資金缺口小于10萬元,超過90%的小微企業資金缺口小于50萬元[2]。其次,小微企業融資周期較短,重點在于解決臨時性的資金短缺。此外,小微企業一般需要盡快融資[3],大部分希望在一周左右能得到資金。
(一)通過金融機構融資結構單一,難度大
由于小微企業的綜合實力相對較弱,所以一般難以通過證券、信托等金融機構進行融資。實際生產經營中,當小微企業需要融資時,更常用的是通過銀行貸款的方式進行融資。但不少銀行存在著“重大輕小”的情況,在無形中提高了貸款的門檻。銀行貸款繁瑣的審批程序,較長的資金到賬時間,使得當小微企業急需資金進行周轉時,只能望洋興嘆。
(二)向親朋借款成為重要融資方式
在小微企業業主間的互相聯系,很多是為了在資金短缺時,大家能互相幫襯,共同扶持。根據在中西部對于小微企業的調查顯示,有69.30%的小微企業業主在資金短缺時選擇向親朋借款,而在經濟更為發達的東部地區,尤其是在江浙一帶,歷來有親朋幫襯的傳統,可想而知,這一比例可能更高。
(三)融資成本太高
小微企業向銀行貸款時,銀行經常采用的做法是在發放貸款時扣除部分貸款本金,這部分被扣除的本金一般高達20%,而貸款的實際利息往往高達10%,是央行規定利率的140%。但是銀行貸款復雜的審批手續讓不少小微企業走向民間借貸的道路。民間借貸的特點是借貸時間短,手續簡便,資金到賬迅速,放貸人風險較高,這也造就了民間借貸驚人的利息。雖然最高法早已做出明確規定:民間借貸一年期利息最高不得超過36%。但在江浙的民間借貸中,一年期利息超過60%已經成為潛規則,驚人的民間借貸利息間接加大了企業生產的成本。
二、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探析
十八大以來,政府大力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盡一切可能為“大眾創業”提供政策支持,減輕小微企業稅收負擔,在銀行貸款政策上進行創新,并且促進民間融資走向規范化,這些政策使小微企業貸款增長加快,根據央行《2016年上半年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新增貸款1.48萬億元[4],同比多增2954億元。但是,我們需要看到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癥狀依然嚴重。為何仍然存在顯著的小微企業“融資難”現象?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小微企業經營風險大,經營狀況不透明
我國小微企業長期以來短期經營和跟風現象比較嚴重,表現為“什么賺錢干什么”。再加之小微企業業主通常未經過專業的企業經營管理培訓,表現為企業經營完全“跟著感覺走”,依靠個人意志決定企業發展,個人眼光決定企業的前途命運,而企業的經營狀況不透明,不公開,是我國小微企業在融資方面的劣勢。
(二)小微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小微企業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盈利主要依靠較低的人力成本,企業生產缺乏核心技術。在人口紅利釋放時期,這種盈利模式的確為小微企業帶來了利潤,促進了我國經濟發展。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帶來的影響逐漸顯現,人口紅利逐漸減少,80后、90后成為勞動的主力軍,勞動力成本逐漸增加,我國小微企業面臨轉型,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成為眾多小微企業難以長期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原因,小微企業在夾縫中生存的狀況變得越發糟糕。
(三)小微企業缺乏抵押物,難以尋找擔保人
小微企業自身實力較弱,使其經常不具備融資時所需要具有抵押物的條件。且由于小微企業經營的高風險和高質量擔保機構的缺失,所以小微企業難以尋找到合適的擔保人或擔保機構。
(四)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歧視”
一方面,大型企業具有較高的信用度,雄厚的固定資產,成熟的管理體系,透明的經營狀況,這使得銀行在放貸時表現出對大型企業的嚴重偏好。這是銀行對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一種規避手段。另一方面,小微企業貸款具有“數額小,頻率高”的特點,銀行從經營成本方面考慮[5],對小微企業采取敬而遠之的態度。
(五)政府缺乏與時俱進的的法律法規體系
2003年,我國首部針對中小企業的《中小企業促進法》正式實施;2011年,四部委印發《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6];2015年,我國發布《十三五中小微企業發展大綱》。這些法律政策的制定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跟不上實際情況的需要。而中央制定的措施,在具體落實時,只有少數地區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與時俱進,符合小微企業利益的政策措施;大部分地區制定的政策,存在嚴重的滯后性,有時甚至不符合實際情況。
三、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一)小微企業自身的改進措施
1.規范自身管理,合法合理經營。小微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混亂導致了小微企業的發展存在嚴重的瓶頸。為了長期穩定的發展,小微企業要營造規范化管理的氛圍,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經營制度,做到科學決策,并且加強對于資金的統一管理,生產資料的統一調配,使生產經營方式流程化。此外,小微企業也可在員工中進行合法集資,組成股份制企業,增加企業所持資金,調動企業員工生產積極性,讓員工對企業擁有歸屬感。
2.小微企業走轉型升級的道路。根據麥克米倫融資缺欠理論,當小微企業缺乏核心技術,處于生產鏈中下游,大多從事勞動密集型生產時,其長期存在資金缺口是必然現象。而要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辦法來自于小微企業自身調整生產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當小微企業完成轉型升級時,資金缺口將不會長期存在。
3.充分利用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互聯網金融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自從2007年,中國出現首個P2P融資平臺——拍拍貸以來,互聯網金融如雨后春筍般發展,2016年第三季度中國P2P網貸市場交易規模已達5470.2億元,環比增長20.4%。小微企業應充分立足于互聯網+時代,利用好互聯網金融優勢,了解各個P2P融資平臺的交易特點,選擇最適用于企業的互聯網融資方式,減少融資成本,縮短融資時間。
(二)政府和金融機構的改進措施
1.在銀行業績評比中加入小微企業貸款所占比例。銀行的業績評比可以加入對于小微企業的放貸比例,而不僅僅是看銀行的放貸金額。大企業和小微企業間的信用差別和銀行放貸成本的差異,在短時間內很難改變,在追求業績的情況下,銀行必然放棄小微企業的貸款。而將小微企業貸款所占比例作為銀行業績考核的一個重要因素后,將使銀行主動加強在對于小微企業放貸業務上的投入,讓小微企業能夠增加與銀行間的業務來往。
2.將小微企業經營情況聯網,建立小微企業信用記錄。小微企業經營狀況的不透明,加上權力的尋租現象,使得銀行時對小微企業只能望而卻步。將小微企業經營情況聯網,既可以規范小微企業經營,又可以讓小微企業的經營情況公開化、透明化,金融機構可以迅速查詢到小微企業目前的各種狀況,從而在放貸時做出正確合理的評估,減少“壞賬”的產生,降低金融機構損失。同時,建立小微企業信用記錄,讓信用好的企業在貸款時能夠“綠燈通行”,讓信用差的企業難以獲得貸款,從而形成“還貸及時,放貸迅速;還貸拖延,再貸變難”的良性循環。
3.要鼓勵和規范民間借貸體系。首先,政府應制定必要的法律對民間借貸進行進一步的規范。其次,民間存在大量的金融資本,政府應該鼓勵地方資本進入民間借貸體系,可以降低融資成本,助力小微企業發展。最后,政府要加強對民間借貸的監管,避免出現民間資本的灰色地帶,造成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4.政府加大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目前,政府為降低小微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已經在稅收制度方面進行了改革。政府還可以建立固定的機構為小微企業保駕護航[7],該機構可以在小微企業的長期籌劃,技術攻關,融資方式,信用積累等方面提供幫助和支持,幫助小微企業重點克服在融資方面的瓶頸。此外,政府還應拿出專項資金對小微企業進行幫扶,主要用于對小微企業在核心技術方面取得突破的獎勵。同時,政府應該建立健全相關法律,保護小微企業利益。
四、結語
小微企業在擴大就業、活躍市場、激活經濟、穩定社會等方面都擁有大型企業所不可替代的作用[8]。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這一傳統問題,我們應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立足于時代背景,抓住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機遇,結合企業自身實際情況,讓小微企業和政府協同發力,用具體可行的對策,使中國的小微企業擁有更加燦爛光明的未來。
參考文獻
[1]王國成.降低小微企業貸款成本需要“一攬子”方法[J].中國農村金融,2013(05):8-10.
[2]徐潔.互聯網金融與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4(04):92-96.
[3]黎智洪.小微企業的融資困境與出路[J].人民論壇,2013(29):99-101.
[4]胡曉穎.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及對策分析[J].北方經貿,2012(06):103-104.
[5]陳游.富國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的成功典范[J].武漢金融,2012(05):27-30.
[6]楊建平.發展金融租賃服務小微企業[J].財會月刊,2012(20):31-32.
[7]孟唏.意大利小微企業融資經驗[J].企業管理,2012(11):88-89.
[8]雷婷.小微企業融資困境破解探析[J].中國市場,2012(41):46-47.
作者簡介:吳智豪(1994-),男,江西黎川人,安徽財經大學2013級國際金融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