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短短三十幾年時間內,中國民間慈善事業迎來了眾多企業基金會,這些基金會在社會公益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在意識到企業基金會的重要性的同時,資金籌集的困難是制約基金會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股權出資是在新的發展形式下對基金會資本困境作的大膽設想,股權出資是為了更好的利用社會上各種流動資本資源,由此應當認清股權的財產性質以及對企業基金會的發展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股權出資 企業基金會 公益慈善
一、企業基金會設立之出資現狀
(一)企業基金會的成立受發起企業資本限制
企業基金會是非公募基金會的一種重要形式,企業基金會是由企業或企業家出資設立,有明確的公益宗旨,公開募款嚴格受限的非政府的慈善法人。因缺少政府公信力的幫助,企業基金會在后期籌資上困難較大,因而其對原始設立資金的依賴性更重,當基金會的捐贈減少時,原始資金則是支撐其事業開展的保障。原始注冊資金規模越大,意味著基金會有更為穩健和持續的發展前景。但大量的設立資金是受捐贈者自身財力限制的,如何處理好企業營運和社會責任承擔兩方面的價值問題是企業基金會設立時要考慮的問題,在立法考量上應根據企業基金會的特征,為其發展給予更為開闊的制度環境。
(二)設立企業基金會的財產要求過于嚴格
雖然《慈善法》確定了股權能夠進行捐贈,但在設立上仍限制在單一的現金出資上。《基金會管理條例》規定了我國的企業基金會設立的最低限額和資本形式,一方面是意圖壯大企業基金會的規模,但另一方面也將眾多中型企業攔于門外。在討論基金會成立的資金來源時,我們應考慮到企業和企業家的資金在哪些領域。“商人本逐利”,不論是從公司本身性質還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上,企業的資金都必須用得恰到好處,企業家的資金都投資在項目上,在短時期內無法退出,企業基金會的設立最終只能胎死腹中。
二、股權設立基金會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一)出資形式多元化背景下的股權出資
1.基金會類型多樣化發展之資本需求。企業基金會的資金使用方向和實現的目標一般有特定的指向和領域,根據其事業目的范圍的不同,其在資源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在多樣化的社會公共領域,慈善公益的范疇不斷得到深化和擴展,從傳統的扶貧救濟等領域拓展到科學、環保等領域。這一多元化的趨勢同樣打破了基金會類型單一的狀況,多樣化的發展衍生多樣化的需求,企業基金會的運作不僅需要現金資本,長期投資收益、志愿者服務、不動產物權、有價證券等非現金財產同樣是基金會需要的資源,這其中如有價證券出資已經為企業和企業家們廣泛使用,將企業基金會的出資資本限制在現金資本上不符合基金會發展的現實需求。
企業基金會的資產管理對基金會的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影響。在美國,大部分基金會主要事依靠年度捐贈資金和本金投資來維持組織的運營,在美國各州禁止花費一些個人捐贈“留本基金”[1],所謂“留本基金”是指只能動用其增值部分投入公益項目的捐贈。大多數基金會的原始資金的作用在于資產保值增值,并不用于直接對外捐贈和項目運作,企業基金會的可持續發展需要處理好項目支出與資產收益之間的關系,企業基金會的本金存留和資產投資是避免基金會凈資產變動為負的必要手段。
2.股權之財產價值性。出資是基金會資本形成的基礎,作為企業基金會設立出資的原始資本必須要滿足一定的條件,判定其是否具備資本的性質和功能。隨著證券市場與公司制度的發展與完善,股權作為社會財產形式的一種,已成為被普遍認可的財產權[2],是人們投資理財的重要方式。股權是以直接財產權和身份財產權為主導的集合權利[3],它的財產性使其具備了作為資本的最基本的要素,即能夠帶來剩余價值。
股權之價值還必須滿足設立基金會的資本要求,其一,基金會設立時的資本需為可到賬資本。因為基金會活動得以開展主要靠資金的推動,所以企業基金會的原始設立資本必須是現實可用的,這就要求股權具備現存性。其二,基金會原始資本應可量化。企業基金會的設立需要在相關部門登記,其章程中也要記載其設立資本額度,因而出資財產必須要能夠經過評估折算成貨幣。
(二)社會公益發展之需要
政治體制改革的扎實推進為企業基金會發展拓展了制度空間。國務院《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強調“應暢通各方參與慈善的渠道,使各類資源充分發揮作用”。社會公益應向多元化的方向拓展,這對企業基金會的發展提出了創新要求;再者,政府職能改變的需求更甚。隨著高福利國家希臘的破產,社會意識到,全社會的福利服務僅由國家承擔勢必會加劇政府的財政負擔,社會公益應該更多的倡導社會參與,以社會力解決社會事,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讓競爭來促進效率的提高,實現企業基金會量和質的雙重飛躍。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公益,鼓勵社會資源流向慈善領域,這所有的一切都應從源頭做起。企業基金會的宗旨是“維護基金會、捐贈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力量參與公益事業”,設立資金于企業基金會而言等同于本金,是基金會開展一切活動之基礎,允許股權出資有利于激發企業和社會人士的慈善熱情。企業基金會是非營利性質的法人,是為了社會公益而存在的,而股權這種形式的加入顯然給基金會的發展拓寬了空間,符合《條例》的宗旨。因對未知風險的過度防范而對出資形式作嚴格的限制,打消了公眾參與熱情,以至抑制了企業基金會格局的壯大,在作者看來,頗有些因噎廢食之味。企業家以股權捐贈形式設立企業基金會是公益慈善領域出現的一種新動向,也是政府鼓勵企業和個人出資設立基金會所期望看到的,股權捐贈設立企業基金會產生較強的社會示范效應[4]。
三、企業基金會發展展望
為了緩和企業基金會對外捐贈和內部資金短缺之間的矛盾,突破設立資產形式單一的困境,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源進入,應適當放寬企業基金會設立資本形式限制,允許其他可用的非貨幣資產作價出資成立企業基金會。對企業來說,以股權出資設立基金會既可以承擔社會責任,又不會給其資金鏈條帶來太大的壓力,正是兼顧其目的事業與社會責任之折中方案。當然,股權出資設立企業基金會中股權轉移所帶來的高額稅收問題以及確保基金會獨立的監管制衡問題仍需進一步探討,由相關法規予以規制。
參考文獻
[1]弗雷施曼(Fleishman,J.L).《基金會:美國的秘密》[M].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社會公益研究中心譯——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13.9.
[2]寧晨新.《股權出資法律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3]漆多俊.《論股權》[J].載于《現代法學》1993年第4期.
[4]文青.《以機制建設推動中國公益慈善的發展——股權捐贈相關政策法律問題研討會綜述》[J].載于《社團管理研究》,2010年第1期.
作者簡介:陳思怡(1993-),女,漢族,湖北荊州,學生,法學碩士,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專業,研究方向:市場規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