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我國近年來突發事件的處置實踐來看,軍地協同處置突發事件已經成為突發事件處置的常態。從抗震救災、抗洪搶險到維穩平暴,在應急管理的進程中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認可。但是,我們仍需要清醒地看到軍地協同行動不理想、處置預案欠科學、保障建設滯后等問題仍制約著應急管理的效能,我們必須認真對待,加以解決。
關鍵詞 軍地協同 突發事件 應急管理
近年來,我國的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在安定有序的環境中取得了較為好的成績。可以說,安定有序的大環境是我們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但是,頻繁發生的突發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國家建設和社會的發展。這既包括汶川、玉樹地震的天災,也有“7.5暴亂”“3.14事件”這樣的人禍。正是我們黨政軍和社會各級力量的全力協同應對,才盡可能地減小了這些突發事件帶來的危害。雖然軍地協同處置突發事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們軍地協同處置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加以解決。
一、軍地協同行動不夠理想
由于突發事件發生后往往需要各級各類力量的參與實施,但因為領導機構不同、編制不同、專業不同,使各級各類參與力量不能充分體現自身的價值。
一是行動組織不夠得力。突發事件發生后急需各級各類力量迅速參與應對,但各級力量參與處置心切,為了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力量的功能作用,處于單打獨斗、單支隊伍各自為戰的情況較為明顯,在沒有統一的組織機構對參與突發事件處置的各級各類力量進行統籌協調的情況下,往往使所有參與的隊伍都處于滿負荷運轉、長時間戰斗的境地。這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夠發揮各級各類參與隊伍的特長和優勢,使各級各類參與力量都處于疲勞狀態,不能提高突發事件的處置效率,不能使各級各類參與處置突發事件的隊伍形成優勢互補,無法提高處置的效率。
二是突發事件的特殊性限制了軍地協同的處置應急管理效能的發揮。任何突發事件的發生都有著其特殊性和差異性,因為時間、地域等因素的不同,往往會表現出很大不同。我們以往的實踐經驗能夠給我們提供一定的參考借鑒,但是不能生搬硬套地處置應對。很多參與力量在處置事件時會遇到從未面臨的問題,許多問題都是需要現場進行決策和采取措施行動的問題。
三是突發事件自身的屬性增加了模擬演練行動的難度。各類突發事件由于時間、空間的不同,自身往往具有很強的特殊性,而且各類突發事件都具有難以復制和模擬的特點,導致各級力量在模擬演練的時候效果不佳。使參與處置模擬事件和參與演練的部隊和各級各類力量的協同行動往往大打折扣,不能最大程度起到鍛煉隊伍的目的,使參與的各方力量的協同意識、協同動作、協同進程都難以達到預期的演練效果。
二、處置預案缺乏科學性
突發事件的處置預案的科學合理性對于及時有效地處置突發事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從目前情況來看,處置突發事件的預案制定在一定程度上還有其不合理和不科學的地方。這些不科學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預案的力量編成不夠合理。從調研分析情況來看,處置預案的力量編成不夠合理的現象較為突出和明顯。很多部隊突發事件處置的力量編成過于單一,無論突發事件是哪種類型、規模大小,都是固定不變的力量編成。特別是在發生規模比較大、破壞性較為嚴重的突發事件后,原本預案內的力量編成遠遠不能夠及時有效地完成大規模、高破壞性的突發事件的處置任務,突發事件處置所需力量與預案編成力量不在合理的比例范圍內。
二是預案內的保障要素不夠全面、合理。從調研的實際情況來看,部隊在處置預案內的保障要素時考慮得還不夠周全,不能做到全面合理地覆蓋和囊括處置突發事件所需要的各類保障要素。比如抗洪搶險應急預案中沒有打樁機,只有普通編織袋,沒有麻袋;森林火災救援預案中沒有電鋸,沒有較大型的滅火器。這在一定程度制約了軍地協同處置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效能發揮。
三、保障建設相對滯后
軍地協同處置突發事件已經成為突發事件處置的一種必然趨勢,但是軍隊參與突發事件處置的各類保障建設卻相對滯后,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及時有效地處置突發事件。
一是物質保障與突發事件的處置需求有差距。突發事件的處置大部分情況下都需要一些相對來說專業的器材裝備,但是絕大多數的部隊都沒有這些專業的器材裝備,只能采用人海戰術,這就導致部隊在處置突發事件的過程中不能夠發揮其最大的戰斗力,效能大大降低,制約了部隊能力的發揮。
二是心理精神保障與處置突發事件的高強度高壓力不相適應。突發事件的爆發突然性、嚴重破壞性會給參與處置突發事件的官兵帶來巨大的壓力,在短時間內遭受巨大的壓力往往會使官兵的心理發生很大變化,加之突發事件處置強度大,在處置時間上具有很強的連續性,在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的情況下進行連續的高強度作業,往往會給官兵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很大的損害。尤其是對官兵的心理損傷有時候是不可逆的,一旦發生,就會給官兵的成長帶來較為嚴重的消極影響。
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國家長時間保持著安定有序的大環境,在這個前提下,國家建設發展成績顯著。雖然國內各類突發事件也時有發生,但是在我們黨政軍各級的不懈努力下一次次有效地化解了這些突發事件帶來的危機。雖然我們有化解危機的能力,有應對的實踐經驗,但我們必須認識到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我們不能松懈,必須要保持一顆警醒之心,正視以往應急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研究未來突發事件可能呈現的新特點、新挑戰,不斷提升自身能力,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發生突發事件后我們都能有效應對,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一個安定有序的大環境。
(作者單位為陸軍軍官學院)
[作者簡介:汪天海,陸軍軍官學院研究生管理大隊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初華好,李寶林.處置邊境突發事件指揮原則和指揮機制構建[J].軍事信息文摘,2014(1).
[2] 胡大開,鄧文兵,毛迪.應對突發事件組織指揮應把握的問題[J].專業訓練學術,2013(1).
[3] 張建國,劉艷,丁小紅.突發事件預警管理與國防動員[M].沈陽:白山出版社.
[4] 劉維.軍民融合發展式體制機制論[M].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9.
[5] 吳松喜.政府應急管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