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純 鄭澤煒
摘 要 經濟全球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和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要求現代企業必須建立標準化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和增強企業核心的競爭力。因此,本文對標準化體系在企業管理中的作用進行簡單的論述。
關鍵詞 標準化 企業 管理
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與世界的經濟聯系更加密切,企業的標準化管理作為企業現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其不僅能規范企業的內部組織秩序,亦能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基礎之上,從整體上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下文將簡單講述標準化管理對企業管理產生的作用,以期為其在實踐中的應用提供相應的理論支持和方向指導。
一、標準體系的定義
GB/T13017-2008企業標準體系表編制指南一書對標準體系的定義是:一定范圍內的標準,按其內在聯系形成科學的有機整體。從上述的定義我們可以認識到,標準體系能發揮出標準化的總體功能,以達到“系統”運行的最佳秩序、最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標準體系實施的主體包括企業標準體系、機關組織標準體系、公共服務標準體系、行業標準體系等。政府是實施標準體系的表率,企業是實施標準體系的主體。
二、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的含義
企業標準化的管理體系是以企業的目標、方針為中心,以國家的法律、法規及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重要依托,以技術標準為主體,以管理標準為支持,以工作標準為保障的系統組成。其中,技術標準是整個體系的核心,管理標準和工作標準是實現技術標準的保證,必須圍繞技術標準進行,并按照標準化的要求,運用標準化的原理,使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建立標準化管理體系。
三、我國企業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市場經濟得到迅猛的發展,經濟主體呈現百花齊放之勢。但我國目前的經濟主體以中小型民營企業為主,因為主體自身存在著局限性,從而出現了一系列經營和管理的問題。這一類型的企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一)企業自身的技術水平不高
這個問題主要是企業制造的產品總體水平不高,存在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現象,企業整體裝備水平過低,管理者創新意識缺失,從而導致企業科技開發資金投入少,技術管理水平落后,造成了企業發展停滯不前,從而失去了企業的競爭力,被市場經濟所淘汰。
究其原因是,企業沒有建立起詳細、完善的技術標準體系和產品標準體系,再加上沒有嚴格地按照標準化體系加以操作,從而導致了產品的質量存在缺陷,質量水平難以提高,產品難以立足于市場。
(二)企業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低下
首先是企業管理的方式粗放。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企業的生產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生產的部分產品,存在技術含量低、質量差、缺少市場競爭力的情況。二是企業管理混亂。不少企業都存在財務管理和企業規劃混亂的現象,沒有形成一套相對合理而有效的管理體系,從而導致了企業出現各種日常管理的問題。
其次是管理組織落后。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管理組織模式單一化。管理模式相對落后,仍然采用改革開放前“直線職能制”的組織形式,中層管理作為管理的核心作用不明顯,中層管理形同虛設,而高層管理又不能事無巨細,對于各中層管理者才能的發揮造成了阻礙。二是企業中內部管理系統互相交叉,職能重疊,容易使各個部門之間發生矛盾,從而造成各個部門之間溝通不暢,使企業高層領導決策依據不準確、不及時,工作責權不清。
再次是管理基礎工作松懈。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缺少嚴格和系統的質量管理體系,未真正做到防、檢結合,以防為主,把質量管理的重點側重放在事先控制不合格產品的設計和生產方面,同時必須要進行嚴格的事后檢查機制。二是工作標準不明確。沒有在每個環節制定統一和明確的標準,并按標準體系來衡量工作水平的高低,再加上沒有真正落實好相應的考核檢查制度,導致責任不清晰,程序不規范,工作效率低下。
四、實施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的意義
實施企業標準體系,對于促進企業技術的全面提高,提升的企業管理水平,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提升產品的檔次,增強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和產品市場占有率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推行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有利于規范企業內部的管理行為,降低生產的整體成本,提高產品的質量,提升生產效益。
產品質量是企業基礎工作的綜合反映,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影響產品質量的因素很多,企業應通過一系列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來規范操作行為和作業流程,從而控制各種影響質量的因素,以彌補或消除質量缺陷,同時一旦發現質量的缺陷,也能及時發現并采取糾正的措施。只要真正實施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就能采取正確的糾正措施來彌補不足,就能更好地為市場提供質量可靠、滿意的產品,進而提升品牌的美譽度和知名度,無形中為企業創造出巨大的財富。
五、建立高效的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運行模式
企業標準化管理體系涉及企業管理制度的各個方面,其中就包括職業素質標準、崗位職責標準、崗位考評標準、企業形象管理、組織管理、行政后勤保障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生產管理、技術研發管理、質量管理、財務管理、物控管理、營銷管理等方面,是企業管理運行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也是企業步入良性發展軌道的堅實基礎。
首先是要科學地制定詳盡可行的技術標準體系。技術標準是標準化管理體系的核心,是實現產品質量的重要前提,其他標準都要圍繞技術標準來進行和建設,并為技術標準而服務。具體來說,技術標準是對生產相關的各種技術條件,包括生產對象、生產條件、生產方式等方面所制定的規定和指導。
其次是要不斷提高員工的標準化意識,加強標準化隊伍的建設。標準化管理工作是一項群眾性很強的基礎工作,要求企業的廣大員工具有較高的標準化意識。企業的標準化工作僅靠標準化管理部門人員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企業全體員工的支持和配合,這就需要企業領導干部充分認識標準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強標準化隊伍的建設工作,以提高標準化管理的整體水平。根據實際需要,積極開展標準化宣傳學習,提高全體員工標準化意識水平,使標準化管理工作深入到基層中,進一步擴大標準化管理隊伍,保障標準化工作的有效運行。
再次是要加強日常監督檢查和考核力度,確保標準化管理體系的有序、合理、有效地運行。企業要設立企業標準化管理部門統一負責和管理本企業的標準化工作,編制適應本企業的標準化管理體系,組織標準的實施和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檢查和考核。獎罰并舉,對于標準化管理執行不到位、落實不徹底的部門或個人,給予經濟等方式的處罰;對于嚴格執行標準化管理或執行效果良好的部門或個人,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
最后是積極采用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是世界貿易中衡量產品質量的依據,是產品通向國際市場的鑰匙。企業的產品要走向國際市場,企業在制定標準時,就應認真分析并積極借鑒和采用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以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當今,中小型民營企業必須建立健全科學完善的標準化體系,才能更好地使企業和國際接軌,從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使民營經濟迸發出活力,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
(李莉純單位為廣東省汕頭市質量技術監督標準與編碼所;鄭澤煒單位為廣東省汕頭市質量計量監督檢測所)
參考文獻
[1] 標準化戰略[M].中國質檢出版社/中國標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