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弘瑤 鄒冰暇
【摘要】企業運行的本質是契約關系的組合。企業所有者、經營者等各方主體的權益依靠會計基礎來維護,并通過定期公布財務報告來監控并確認契約的實現。會計準則作為披露會計信息的唯一工具,在企業進行“履約”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本文探討會計準則變更對企業債務融資的影響,旨在為企業降低融資成本、改善債務期限結構提供針對性建議。
【關鍵詞】會計準則 債務契約 融資成本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一步深入,各國之間的資本往來越來越頻繁,企業之間貨物交易的深度和廣度的也不斷發展。所以,會計作為企業之間的“交流語言”,其重要程度逐步顯現,現在已占據絕對地位。會計準則通過規范會計信息計量、控制企業利潤分配等活動是不同企業主體的會計信息在同一可比區間內,締結企業之間的交易基礎。
一、會計準則影響企業債務融資機制分析
會計準則中規定了會計政策制定的最高原則,即部分會計項目可以從多項政策中選擇。所以,當一個企業的決策者可以自主選擇會計政策時,可能會進行不正當的盈余管理,以使契約朝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以銀行提供貸款為例,由于收集處理企業的信貸評估信息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尤其是在我國屬于經濟轉型階段,相關制度環境不健全的情況下,上述信貸評估成本更高。所以當評估成本過高時,銀行會更傾向于通過企業的盈余管理信息判斷其是否合規,因為企業的貸款利息在盈余計算之前扣除,有盈余意味著企業有支付能力。意識到盈余管理的重要地位,企業會有意識的利用其作為會計信息傳遞方的優勢地位,通過減虧損、調利潤來進行盈余管理。
所以,財務報告作為會計信息載體,是企業會計信息的綜合反應,也是會計準則影響企業債務融資的主要途徑。從傳導過程來看,會計準則變更首先影響企業會計信息,其次影響企業的債務融資能力。
二、公允價值計量對債務融資成本的作用機制
會計準則變更會改變企業對公允價值計量方法的選擇,公允價值改變會影響企業價值,進一步對債權人對企業融資的信用風險定價產生影響,以上是變更會計準則通過公允價值對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機制。在熟知彼此所有信息的前提下,契約雙方根據某個彼此認可的價格資源進行債務清償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按公允價值進行交易。新會計準則中規定,債務重組、投資性房地產、金融資產、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項目的交易和清算中要用到公允價值。
為分析公允價值影響企業所有者權益的傳導機制,本文以兩個科目(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和非貨幣性資產)為例進行分析。當企業獲得一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初始記賬金額為獲得該資產所支付的所有費用之和,期末時將本會計期間內該項資產的公允價值變動差額計入資本公積,資本公積是組成所有者權益的一部分。當企業之間交換一筆非貨幣性資產,資產價值要以公允價值計量,價值差額計入當期損益。所以,公允價值的變動對引起所有者權益和當期損益的變動,進而影響企業價值。增加企業會計信息透明度,可以降低風險溢價和信用溢價,從而使企業的債務融資成本降低。
三、會計準則變更對債務融資結構作用機制
企業債務人通過與投資者簽訂契約獲得其資金的使用權。在契約順利簽訂之前,企業債務人為了獲得債權人的信息,保障債權人的相關利益,要制定實施一系列企業制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公司治理機制。健康有序的公司治理機制能夠平衡企業內外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有效解決企業經營代理權問題,保障資金所有者的利益。
企業的定期財務報告以及不定期會計信息披露為債權人進行監督治理提供媒介,是相對最可信的途徑,同時可以降低這種代理關系下產生的代理成本。Bushman(2012)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越完善,其經濟主體對契約的執行程度越高,契約設計越完善,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也越高。會計信息的作用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否事先與投資者約定利益分配;第二,與投資者事先約定的利益分配結果是否執行;第三,維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會計準則的強制性增加了企業內部的利益侵占成本,通過提高財務信息透明度約束企業管理者,提高資源的有效配置率。另外,財務會計信息披露對公司股價波動影響較大,這也從內部給管理者施加壓力,為其提供積極經營的內在動力。企業作為債務人,會更傾向于獲取長期債務,因為短期債務意味著要不斷向銀行申請貸款且面臨被拒絕的風險,但是對于債權人來說更傾向于短期債務,當企業的債務融資多為短期債務時,其債務代理成本能夠得到控制,所以短期債務是投資者監管企業債務人的方式之一。為保障自身權益,債權人對債務人通過短期債務進行監督,監督途徑便是企業財務報告,其中所披露的會計信息本身便是企業內部的治理機制。高質量的會計信息會減少債權人對企業短期債務的控制,所以企業提高會計信息披露質量,可以調整其公司債務結構,即長期貸款的占比隨之增加。
四、改善企業融資環境的建議
(一)遵守會計準則,提高會計信息披露透明度
企業對外公布更多自己的財務信息,增加透明度,能夠降低企業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在契約執行過程中,財務信息通過計量債務人投資企業的資源數量,支付實現約定的利息并對其進行公告,促進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并通過定時公布企業財務報告,為債權人提供企業真實經營信息,以維護契約的擬定,保護債權人利益,從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優化企業債務期限結構。
(二)注重資產期限
不同期限的債務需要的現金流不同,企業在制定策略的過程中要匹配債務期限結構和流動資產的期限。如果債務期限大于資產期限,債務到期時企業就會有充足能力償還借款,反之,當企業無力償還所欠債務時,就會面臨流動性風險。
(三)關注宏觀經濟發展趨勢
企業債務融資能力與其所處行業特征及宏觀經濟發展情況密切相關,不同行業的企業,對債務期限結構的選擇不同。企業要在綜合考慮經濟發展周期、通貨膨脹因素及同行業公司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融資規模和結構,以保證健康穩定發展。
(四)提升企業獲利能力
簽訂債務契約時,債權人會首要考慮企業的盈利能力。獲利能力反映了企業的經營能力和財務狀況,是企業是否能夠履行契約的重要指標。第一,債權人愿意放貸給盈利水平高的企業;其次,提高企業獲利能力,能夠增加企業留存收益,在企業經營資金短缺時使用,以減少外部融資;最后,提高企業獲利能力,債權人所要求企業承擔的風險信用成本也會相應減少,企業的債務代理成本也會相應降低。
參考文獻
[1]李錦霖,信息披露的投資者保護效應研究[D].暨南大學,2012.
[2]吐爾遜·阿布都熱合曼.分析會計準則變革對企業債務融資的影響[J].現代經濟信息,2015(2X):34.
[3]關良.準則變革對企業債務融資影響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4,26(24):152-153.
[4]燕玲.會計準則變革對上市公司債務融資成本的影響[J].財經問題研究,2014(11):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