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星
摘 要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國以政府職能轉變為核心的政治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深入,治理理念已開始滲透到國家的社會政治觀念中。在多元的治理結構中,非營利性組織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已成為非營利性組織中極具代表意義的一類。
關鍵詞 公立醫療機構 管理
一、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的含義、特征和類型
(一)含義
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是指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為社會公眾利益服務而設立運營的醫療衛生機構。實際運營中,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的收支結余只能用于自身的發展、改善醫療條件、引進先進技術、開展新的醫療服務項目等。
(二)特征
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的特征可以從與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的對比中得出,同時也在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的定義中得以體現。總的來說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運行的目標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實現特定的社會目標。
第二,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為了擴大醫療規模,也可以適當盈利,但這種盈利只能用于自身發展,不能分紅。
第三,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在終止業務活動后,其剩余資產只能由社會管理部門或其他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處置。
第四,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提供的醫療服務實行政府指導價,醫療機構按照價格主管部門制定的基準價并在其浮動幅度范圍內確定本單位的實際醫療服務價格。
(三)類型
我國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一般分兩類:
第一,政府舉辦。根據國務院的有關規定,我國一部分醫療衛生機構將逐漸轉變為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其部分項目將享受政府補貼。
第二,社會捐資、籌資興辦。比如,由非營利性組織、慈善機構、港澳同胞、海外僑胞捐資興辦的醫療衛生機構、鄉村診所等。
二、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過程
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歷史和非營利性組織的歷史一樣久遠。早在16~17世紀,現代醫療機構還沒有出現時,就有私人醫生團體為貧困的人們提供公益醫療服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志愿團體從事救死扶傷的醫療工作。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末,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不斷發展壯大,時至今日,一些西方國家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已經在提供醫療服務方面占據了主導地位。
國外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的發展情況:
美國和德國是比較典型的公立醫院、私立非營利性醫院和私立營利性醫院共存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非營利性醫院蓬勃發展,經過20世紀70年代公共部門改革和第三方管理模式的興起,非營利性醫療機構更是成為與公立醫院和私立營利性醫院并駕齊驅的重要力量。而在英國、北歐等國家,政府包辦全部公立醫院,抑制了社會資本興辦醫院的趨勢,私立非營利性醫院發展相對滯后。
按照國際通用的分類方法,醫療機構按發起人的屬性可以分為公立和私立兩大類。公立醫療機構一般是各級政府或軍隊出資興辦,私立醫療機構一般是自然人、法人、社會團體等非政府組織出資興辦。私立醫療機構按照設立目標和運行規則分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和營利性醫療機構。考察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的治理,主要著眼于6個方面:是否以營利為目的,醫院和政府的關系,內部治理結構,志愿公益性,公開透明度和競爭性。
(一)美國
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居于主導地位。美國是一個典型的市場機制發揮主導作用、以商業健康保險為主和社會醫療保險為輔的國家。調查顯示,美國私立非營利性醫院占社區醫院的59.49%,占注冊醫院的51.03%。
美國非營利性醫院的治理特點:
第一,關于是否以營利為目的。1954年的美國國家稅務章程規定,非營利性組織不能以營利為目的。
第二,關于與政府的關系。非營利性醫院不隸屬于州、市各級政府,其組建者是個人、社區或者社會團體,沒有政府背景和附屬關系。
第三,關于內部治理結構。非營利性醫院具有一套完整的自治構架和運行機制,主要包括董事會、首席執行官、醫務人員,還有后勤、財務和專業配套的服務等部門,另外還有協商委員會。這些部門在決策、執行、監督和輔助等方面分工配合、相互制衡。
第四,關于志愿公益性。非營利性醫院的資金渠道主要包括社區內市民和社會團體的自愿捐贈。非營利性醫院承擔了給未參加任何醫療保險的人員提供醫療救助的公益職責。
第五,關于公開透明度。非營利性醫院除了接受政府稅務部門、社會團體和醫療保險系統的監管,還接受社區居民以及社區居民團體的監督。
第六,關于競爭性。從爭取患者資源來看,參加美國兩大社會保險計劃的人群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可以選擇到任何一家資質合格的非營利性醫院接受服務。非營利性醫院與營利性醫院還要爭奪參加商業醫療保險的患者,因此具有很強的競爭性。
(二)德國
公立醫院進行“兩權分離”改革。德國的醫院分為三類:公立醫院、私立非營利性醫院和私立營利性醫院。1990年,公立醫院、私立非營利性醫院和私立營利性醫院病床數各自所占比例分別為62.8%,33.5%和3.7%;到2002年,這一比例變為53.9%,37.7%和8.3%。公立醫院的病床數逐漸減少,而私立醫院(包括營利性醫院和非營利性醫院)病床數的比重隨之增多。
德國非營利性醫院的治理特點:非營利性醫院在德國占到1/3,在提供醫療服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關于是否以營利為目的。德國的非營利性醫院和營利性醫院雖然都是私立的,但有著明確的界限。非營利性醫院不能以營利為目的,同時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
第二,關于與政府的關系。德國非營利性醫院是獨立于政府之外的自治組織,但也從政府獲得基本建設所需要的資金,并接受政府對于醫院規劃、投入機制等方面的指導和監督。
第三,關于內部治理結構。德國非營利性醫院一般歸宗教組織或慈善團體所有,由獨立的董事會對醫院進行管理。
第四,關于志愿公益性。非營利性醫院的籌資渠道非常廣泛,收入來源于政府、疾病基金會、私人部門以及慈善組織。
第五,關于公開透明度。德國非營利性醫院要接受社會的監督,醫院需要向政府有關部門提供信息,并由疾病基金會定期向社會公布。
第六,關于競爭性。德國各種醫院的運營收入來源于各類保險方,非營利性醫院與保險方就醫院的補償額進行協商,對于績效水平差的醫院,疾病基金會可能會撤走資金補償,以此體現出明顯的競爭壓力。
(作者單位為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