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稅制的不斷改革,營業稅的不足之處愈加明顯。2016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從2016年5月1日起,全面實行“營改增”。“營改增”是黨中央、國務院,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從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出發做出的重要決策,目的是加快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減輕企業賦稅,調動各方積極性,促進服務業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促進產業和消費升級、培育新動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但是,“營改增”的過程中,對地方稅收也產生不小的影響。本文總結營業稅和增值稅的概念,梳理“營改增”的進程,分析在“營改增”的過程中對地稅產生的影響,以及應對這些影響應該采取的措施。
【關鍵詞】營業稅 增值稅 營改增 地方稅收
增值稅與營業稅是兩個獨立而不能交叉的稅種,即所說的:繳增值稅時不繳營業稅、繳營業稅時不繳增值稅。兩者在征收的對象、抵扣的環節、計稅的依據等方面都存在差異。
一、營業稅和增值稅的區別
(一)營業稅和增值稅的征收對象
營業稅(Business tax),是對在中國境內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的單位和個人,就其所取得的營業額征收的一種稅。營業稅屬于流轉稅制中的一個主要稅種。
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計稅依據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從計稅原理上說,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勞務服務中多個環節的新增價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收的一種流轉稅。
(二)營業稅和增值稅的抵扣環節
營業稅的計稅依據是對企業的營業額征稅,一項涉營業稅的交易,A企業銷售給B企業,A企業應該根據營業額繳納一定數額的營業稅;B企業繼續向外銷售,同樣要繳納一定數額的營業稅。這就造成,同一事項在流通的過程中重復征稅,且多重不能抵扣。
增值稅的計稅依據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作為基礎而征收的一種流轉稅。只對新增加值或商品的附加值征稅,沒有增加值(附加值),企業無需交稅。比如,甲企業是生產飼料的一般納稅人,購買原材料100萬元,有進項稅17萬,經過加工,形成的產品可以賣180萬,這180萬元,要交30.6萬元的銷項稅,銷項和進項相抵后,要給國家繳納13.6萬元的增值稅。在這個過程產生了(180-100)80萬元的增值額,只需要對這80萬元的增值額按照17%的稅率繳納13.6萬元的增值稅就可以了;乙企業是一般納稅人,購買這180萬元的產品又作為原材料繼續加工,180萬元乘以17%,是30.6萬元,對乙企業來說是進項稅,假如形成200萬元的銷售收入,增值稅就是34萬元,那么,乙企業只需繳納3.4萬元的增值稅,(200-180)*17%=3.4萬元。由此可以看出,增值稅的優點是多環節可以抵扣,避免重復征稅。
(三)營業稅和增值稅計稅依據不同
營業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營業額,營業稅是價內稅,即稅金包含在商品或勞務價格之中;增值稅是以商品(含應稅勞務)在流轉過程中產生的增值額為依據征收,增值稅是價外稅,為稅金附加在商品或勞務價格之外的稅。在增值稅的計算中有一個換算公式是,不含稅銷售額=含稅銷售額÷(1+增值稅稅率),是指增值稅額不能包括在其計稅依據(銷售額)當中。實行價外稅,也就是由消費者負擔,有增值才征稅,沒增值不征稅。
二、“營改增”的進程
2011年10月,國務院決定開展“營改增”試點,逐步將征收營業稅的行業改為征收增值稅。
2012年1月1日起,率先在上海實施了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
2012年9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由上海市分4批次擴大至北京市、江蘇省、安徽省、福建省(含廈門市)、廣東省(含深圳市)、天津市、浙江省(含寧波市)、湖北省等8省(直轄市)。
2013年8月1日起,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改增”試點推向全國,同時將廣播影視服務納入試點范圍。
2014年1月1日起,鐵路運輸業和郵政業在全國范圍實施“營改增”試點。
2014年6月1日起,電信業在全國范圍實施“營改增”試點。
2016年5月1日起,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納入試點范圍。
三、“營改增”對地方稅收的影響
(一)地稅主體稅種缺失,地方財政稅收減少
我國1994年稅制改革,稅種分為兩大體系:流轉稅體系和所得稅體系。流轉稅體系中,采取是地稅征管營業稅,國稅征管增值稅的管理模式。長期以來,營業稅是地稅的主體稅種,“營改增”以后,營業稅退出歷史舞臺,將呈現“一稅獨大”的局面。地方稅已無主體稅種,直接導致地稅稅源萎縮,地稅收入下降,地方財政收入縮減,現行中央與地方的分稅格局難以為繼。
(二)地稅的征管職能受到沖擊
我國的稅收體系經過20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完備的省、市、縣、所四級行政管理和征管系統,這也是地稅系統能夠得以發展的關鍵。隨著“營改增”的全面開展,原來“以票控稅”手段缺失,對納稅戶的有效管控將受到影響,進而制約地稅的征管職能。
(三)地稅的征管系統帶來困難
營業稅的征收范圍廣泛,稅目、稅率設置較多,但是不需要劃分納稅人類別;增值稅則要根據年收入的不同劃分為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營業稅的免稅范圍、減免稅項目及稅收優惠政策較多,“營改增”后,怎么對接,如何沿用,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完善“營改增”對地方稅收影響的措施
(一)提高地方稅收的分成比例
“營改增”全面展開后,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會有所上升,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下降,為了保證地方建設的發展,激發地稅干部的積極性,政府就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分成比例,提高地方稅收的留成比例,同時,政府要協調好國稅和地稅的合作關系,讓稅制改革能夠健康有序的開展。2016年4月30日,國務院發布了《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后調整中央與地方增值稅收入劃分過渡方案》,明確以2014年為基數核定中央返還和地方上繳基數,所有行業企業繳納的增值稅均納入中央和地方共享范圍,中央分享增值稅的50%,地方按稅收繳納地分享增值稅的50%,過渡期暫定2年至3年。
(二)加大中央對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
在“營改增”的過渡時期,中央政府要給予地方政府相應的轉移支付,來保證地方財政支出,穩定地方財政收入來源,支持地方政府開展合理高效的政務工作,加強地方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全方位改革財政體系,進一步拉動消費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三)地方稅務機關要積極培育稅源
“營改增”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地稅系統要積極的響應國家的號召,同時,培育地方的其他稅源,重構稅收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比如,可以提高煙葉稅在地稅中的比重,促使煙民戒煙,減少吸煙者,加快控煙步伐,減少吸煙危害。遺產稅和贈與稅在我國目前還沒有開始征收,為了抑制貧富差距,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可以向繼承遺產的人員征收一定的遺產稅;對于贈與行為,可以向贈與人或受贈人征收贈與稅。
五、結語
“營改增”的最大特點是減少重復征稅,實現了增值稅“道道征稅,層層抵扣”的目的,能有效降低企業稅負,促使社會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環。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全面實施營改增,可以促進有效投資帶動供給,以供給帶動需求。“營改增”是大勢所趨,在此過程中,地稅系統要轉變工作策略,拓展稅源;政府要加大對地稅系統的財政扶持,平衡好國地稅在“營改增”環節的利益沖突,為“營改增”的順利進行營造良好的氛圍,保證“營改增”達到預期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曾秀,陽愛國,王瓊.“營改增”后地方稅收征管體系的重構[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13-15.
[2]胡怡建,田志偉.我國“營改增”的財政經濟效應[J].稅務研究,2014,(1):38-43.
[3]梁志霞.“營改增”背最下優化稅收征管模式對策研究——以日照市為例,[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6.
[4]趙麗萍.關于增值稅的擴圍改革[J].稅務研究,2010,(11):34-36.
作者簡介:耿敏(1970-),河南滑縣人,碩士,高級會計師,研究方向:企業財務與會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