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數據是經濟數學模型的建立、分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將決定被解決問題的最后結果,所以數據的選擇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在經濟學原理與統計學原理的指導下對固定樣本的選取、應用進行分析,得出固定樣本可以在某些情況下提高數據質量的結論,從而使研究結果更加準確。
關鍵詞 固定樣本 隨機抽樣 數據
一、引言
在經濟統計分析中,理論、方法與數據是三個最為基本的要素。在解決一個實際問題時,首先根據需要被解決的實際問題找出可以運用的理論(包括經濟、統計、數學等),再結合兩者找到解決問題模型方法,最后代入數據檢驗,得出結果。其中,理論與方法的選擇可以有很多,而每一種理論與方法所需要的數據往往是不同的,這就需要我們分析數據的適用范圍,即在調查數據時除了注意數據本身的客觀性和準確性,還需要考慮到數據的適用性。
固定樣本可以同時運用截面數據[1]和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定量分析,在經濟統計分析等領域中的適用性很廣。本文首先介紹固定樣本的基本概念,再通過案例說明固定樣本在經濟統計分析中是如何運用的,最后對結果進行分析。
二、固定樣本的基本概念
首先通過概率篩選法得到初始樣本,此后只針對初始樣本進行調查獲取數據從而建立相應的模型,通常這種初始樣本被稱作固定樣本。例如,在調查某一產品的使用價值特性時,可以根據不同層次或類型各隨機抽取若干購買此產品的消費者,隨后在產品的生命周期內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這些消費者所購買的產品性能、使用情況以及相應消費者對其評價等進行調查,由此來較準確的評估該產品的使用價值,其中這些被選中的消費者總和即固定樣本,而每一位消費者即固定樣本單位。
固定樣本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夠通過研究分析單個個體的動態變化過程,獲得引起變化的因果關系。
三、固定樣本在經濟統計分析中如何應用
(一)通過隨機抽樣調查取得的資料
隨機抽樣調查屬于非全面調查。與其他的調查方式相比,其總共有兩個特征:一是選取樣本的隨機性,這使得它區別于其他非全面調查方式;二是從數量上推測總體數量的特點和表現,這使得它擁有全面調查的作用。隨機抽樣的原則是樣本的抽取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以及其他系統性因素的影響,每一個總體單位都有被抽中的概率。
在研究“農產品生產變化情況”時,我們首先需要得到全部的農產品分類,再通過產量等因素得到主要的農產品種類,若種類過多,則僅僅需要進行隨機抽樣選取其中幾種進行分析。例如,我國主要農產品包括:糧食、豆類、甘蔗、肉類、水果、油菜籽、花生、茶葉、棉花。通過隨機抽樣得到樣本之一為“糧食、水果、花生”(見表1):
其中:E指相對誤差,x指預測值,y指實際值。
若2014與2015年預測的農產品產量值與實際值在誤差允許范圍內,則說明該模型可以預測未來幾年農產品的產量。
四、結語
以上分析表明固定樣本數據在經濟統計分析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與經濟原理、統計理論結合所建立的數學模型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在選擇固定樣本數據時要注意對其客觀性、準確性以及適用性進行分析。
(作者單位為重慶郵電大學)
參考文獻
[1] 武大勇.計量經濟學中的面板數據模型分析[D]. 2006.
[2]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6[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3] 姜啟源.數學模型(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 楊桂,元王.軍對預測模型誤差的分析——相對誤差與絕對誤差[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3(18).
[作者簡介:余萍(1995—),女,重慶豐都人,重慶郵電大學信息工程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