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璇
摘 要:河南省鄭州市位于中原腹地,歷史悠久,該文通過對鄭州城市公園自商周到現代的發展歷程進行研究,能夠更清楚的了解到鄭州城市公園由古至今的發展動向,為鄭州城市公園的歷史發展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論依據。
關鍵詞:鄭州 城市公園 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c)-0254-02
河南省省會鄭州市,簡稱“鄭”,是三千多年前商代都城,鄭州市迄今發現一萬余處文物古跡,其中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8處43項。鄭州在多處文物古跡處建設了專類公園,如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鄭州黃河游覽區、鄭州商城遺址公園等。
1 鄭州古代園林(1840年以前)
1843年出現在英國利物浦市的伯肯海德公園,是世界園林史上的第一個城市公園。而我國城市公園的萌芽是伴隨著鴉片戰爭而產生的。在鴉片戰爭之前,我國城市公園的發展主要是以園林的發展為主。鄭州古代的園林發展為:萌芽期、生成期、轉折期、發展期和成熟期。
1.1 鄭州古代園林萌芽期
關于園林的最早記載是在商代,那時稱園林為“囿”和“臺”,是園林的早期形式。所以說,夏商周時期是中國古代園林的萌芽期。雖然囿的主要功能不是游樂,但已經是萌芽的園林了。
鄭州新鄭地區是鄭韓故城統治區的腹心之地,鄭韓故城是鄭國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物質載體,鄭韓故城的基本公共設施有城墻、城門、城壕、道路和給排水工程等;王室和政府機構的各類宮殿、禮制建筑、官署;手工業遺址、市場和里居以及墓葬區等等[1]。
1.2 鄭州古代園林生成期
秦漢時期作為鄭州古代的園林生成期,已經開始出現具備園林功能的宮苑。這一時期我們主要從鄭州寺院和城市遺跡來研究鄭州的園林。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王莽篡位時期不長,劉秀便建立起東漢王朝,后選取洛陽為都城,東漢王朝統治195年后,永平十年,東漢明帝夢見佛祖,就派遣使者蔡愔赴天竺尋求經書和求佛之法,并于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建立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鞏義青龍山中的慈云寺,登封嵩山的法王寺,也為天竺高僧建立的[2]。
1.3 鄭州古代園林轉折期
中國古代園林發展的轉折期在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中國文化已經逐漸形成儒、佛、道三教合流的趨勢。中國園林藝術由寺院向著自然山水園的方向開始發展也是在這一時期,樓閣、宮殿、亭仍然作為園林的主建筑,建筑之間種植各種植物的方式開始興起。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鄭州,出現了大量的寺觀園林,比如北魏年間的光林寺、石窟寺、嵩陽寺、少林寺、光林寺、元領軍寺等,浮圖寺、龍華寺、在孫寺、牌樓寺等剛建成于北齊年間。
1.4 鄭州古代園林迅速發展期
鄭州古代園林的迅速發展期在隋唐五代。鄭州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大量的寺觀。鄭州在隋代建成了有嵩陽觀、柏谷塢寺、興國寺等;在鼎盛的唐朝時期,詩詞歌賦、散文傳記,樂曲建筑、舞蹈技藝和書法美術等,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為唐朝及以后園林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豐沛的滋養。鄭州在唐代建成的寺廟有盧嚴寺、開元寺、中岳寺、龍潭寺等。一直到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國家由破裂混亂走向統一。峻極寺、圣壽寺、法云寺均建成于五代時期。
1.5 鄭州古代園林成熟期
從兩宋時期至清末,為鄭州古代園林的成熟時期。在北宋時期登封的嵩陽觀被改作嵩陽書院,到了元明清時期,全國乃至鄭州的園林在數量和規模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造園工人的技藝也在歷史的陶冶下日益精進。鄭州的玉晨觀、天寶觀、長春觀等道觀。少室山寺、寶林寺、廣孝寺等佛寺,以及穎谷書院均建于元代。鄭州明代園林主要有崇鹿觀、飛龍頂、黃圣寺、鄭州城隍廟等寺觀。清代時期鄭州建造了全國知名的康百萬莊園,秦氏大院,瑞春書院和檜陽書院等。
2 鄭州近代城市公園的發展
2.1 民國時期的城市公園
伴隨著鴉片戰爭的爆發,中國近代城市公園發展史正式開始。在清末時期,公園最早在我國的部分沿海城市出現。1868年6月8日開放的上海英美公共租界的外灘公園,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城市公園。對于深處內地的鄭州,城市公園這一概念還過于陌生,城市公園以另外一種形式走進了大家的視野。
1928年,當時執政河南的馮玉祥將軍,為紀念北伐期間陣亡的革命軍將士,將距離鄭州市區4公里的黃土崗,建成烈士墓地,取名“碧沙崗”。碧沙崗于1956年被辟為公園,它是鄭州市建園歷史最悠久的公園。
2.2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城市公園
1949年后,人民群眾業余休閑娛樂活動得到了黨和政府的極大支持與鼓勵,城市公園作為人民的休閑娛樂場所,開始逐漸受到重視。鄭州于1954年正式成為河南省會,自此城市公園建設也迅速拉開序幕,鄭州市先后建起了三座不同情調的公園:具有融合文化與休閑的綜合性人民公園、不僅懷舊還極具情調的碧沙崗公園、以景觀山水為主供市民觀賞游憩的紫荊山公園。
2.3 改革開放初期的城市公園
國家對于園林建設的投資在1976—1978期間明顯增多,僅在1978年就達到了1.39億元,在投入增大的影響下,公園建設受到了積極的推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的公園建設也走進了新時代。1980年園林建設投資金額增長為2.1億元,1982年較1980年又增加了0.36億元,達到2.46億,包括鄭州在內的各地城市公園建設速度也同步加快,公園的數量和質量都大幅度的提高了[3]。截止到1981年,鄭州市僅有145公頃的公共綠地,包括人民公園、碧沙崗公園和紫荊山公園三處大規模游園,以及零散分布的小游園。
3 20世紀90年代以后的城市公園
我國的城市公園建設于1990年以后進入了發展的大好時機,全國各地城市公園數量迅速增加,公園在建設、規模、景觀設置等各方面指標也逐漸提高,公園類型也趨于豐富化和多樣化。這一時期更為重要的事情就是大多國內城市公園開始免費對外開放,城市公園正式進入免費時代。
2014年全年,鄭州市市區范圍內新增1 723.4萬m2綠地;建成區內綠化覆蓋率高達40.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25 m2,公園建成74個,合計面積2 259.6公頃,便民廁所963座[4]。
鄭州市預計于2014年起,每年新建公園綠地300萬 m2。商都遺址公園、疊彩公園、尚崗楊公園等11個公園都于2014年建成開放;2015年,又有10個公園相繼開工。在美麗河南的建設背景下,鄭州城市公園的發展共享性和開放性會逐漸增強,城市公園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功能越來越豐富。城市公園建設將會與整個城市發展規劃的協調性更強。
參考文獻
[1] 陳欽龍.鄭韓故城考古發現與初步研究[D].鄭州大學,2007.
[2] 王振超.鄭州古代園林研究[D].天津大學建筑學院,2011.
[3] 皮雨鑫.我國當代城市公園發展歷程與特征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3.
[4] 鄭州市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中國統計信息網,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28248&page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