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萍
【中圖分類號】R656.6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2--01
一、胃癌是我國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
好發育胃竇部、胃小彎以及前后壁,其次在賁門部,胃體區相對比較少。早期胃癌,不論范圍大小,早期病變僅限于粘膜以及粘膜下層,可分隆起型、淺表型和凹陷型三型。中晚期胃癌也稱進展型胃癌,癌性病變侵及肌層或者全層,經常有轉移。胃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病人在胃切除后,胃容量明顯減少,胃的存儲和消化功能明顯降低,病人可能出現食量小,營養不良和缺鐵性貧血等一系列小胃綜合癥。因此外科術后的護理對于疾病的恢復、減少并發癥、減輕痛苦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飲食護理在胃切除后是一項極重要的護理內容,大多數胃癌病人病人早期為消化不良,進食后上腹部脹痛,食欲減退或有上腹部不適感等。營養不良是癌癥病人惡液質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胃癌病人加強營養以及飲食護理治療非常必要。飲食與心理有著密切的關系,良好的飲食可調節患者的心情,增進飲食,通過合理的飲食調理,可以使患者在治療的前,中,后期,有一個良好的身體狀態,完成治療周期。
二、術后的飲食護理
少食多餐,胃大部切除的病人宜少食多餐,每天進餐6—7次,定時定量進餐可以使胃內不空不用,也可以逐步適應殘胃的消化功能。少食多餐應是胃癌切除后病人的重要飲食制度。
干稀分食,為使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延長,進餐時只吃較干食物,不喝水,可以在進餐30分鐘以后喝水,從而避免食物被快速沖入小腸,并能緩慢通過小腸,并促進食物的進一步吸收。限制碳水化合物攝入,預防傾倒綜合癥。逐步增加食量和食物種類,病人應從術后的流食、半流食逐步轉為軟食或普通膳食,并根據病人的飲食習慣增多花樣,提高病人的食欲,有助于病人的康復。營養均衡化:食品宜多樣化,避免偏食,平日里葷素搭配為好,飲食以細、軟、易于消化為主,以保護消化道粘膜。對于低血糖患者:患者必須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宜用石斛茶、米仁粥、茯苓餅,飯后宜平臥休息。對于腹瀉患者:應該選用海蛾、鯊魚、多次海盤車、扁豆、栗子、石榴、蓮子、芡實、青魚等食物為好。對于出血黑患者:應該選用淡菜、橡皮魚、海魚、金針菜、蜂蜜、薺菜、香蕉、橄欖、烏梅。對于胃竇癌,尤其是潰瘍型的一定要給予軟食或半流食,食物不易過冷過熱,溫度是變化容易引起胃粘膜血管的變化而造成出血。必須禁忌煙灑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這些可能刺激胃部蠕動和痙攣,增加病人的疼痛和不適感等。 對于賁門癌或幽門癌引起梗阻的病人,盡可能的給予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果汁加糖維生素,可以參考食管癌病人的飲食配膳。由于胃癌惡性生長消耗體內大量營養素,同進影響正常的消化系統功能,很容易造成病人營養不良。所以胃癌病人膳食中要盡量補充大量的優質蛋白質、維生素和熱能,使病人能有較好的體質接受手術治療和術后的其它輔助治療。對于手術病人的飲食已另有所述,這里僅對胃癌切除后的病人飲食給予具體指導:病人在胃腫瘤切除后,胃的容積大大減少,胃的貯存和消化功能大大降低,病人可能引起良量小、營養不忍受和缺鐵性貧血等一系列小胃綜合癥。一些病人甚至引起生。紊亂,嚴重影響消化功能。
胃癌患者有飲食禁忌1、禁食霉變或腐爛變質的食物。2、禁高鹽飲食。3、禁食過度有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花椒等。4、禁忌煙酒。5、手術以后的病人忌進牛奶、糖和高碳水化合物飲食,以防發生傾倒綜合征。6、少吃或不吃熏烤的食品及過度腌制的蔬菜。7、忌食辛香走竄的食品,如香菜、孜然、胡椒、辣椒、蔥、芥末、蒜等。 8、肥膩生痰食品:如肥肉、肥雞、肥鴨、各種甜食(含糖量較高的)、奶油、奶酪等。 9、中醫傳統認為的“發”物:如羊肉、無鱗魚、豬頭肉、動物內臟、蝦蟹等海產品、公雞、狗肉、蠶蛹等。10、忌吸煙和喝酒,煙酒只能使疾病進展得更快,有百害而無一利。胃癌病人術后體內可能還是會存在一定的殘余癌細胞,所以術后也不可以馬虎大意,術后更應該積極護理和治療,不讓其復發。術后進行中醫中藥輔助治療
能有效促進康復,并預防疾病的復發及轉移。
小結:
合理飲食與胃癌術后病人的康復有密切的關系,機體組織從創傷哦組織愈合,需要足夠的營養。胃癌病人確診后除了確定治療方案外,術后的飲食調節也是不可或缺的,通過飲食調節改變病人的食欲,從而增強病人身體的抵抗能力,使胃癌術后的飲食調整從根本幫助到治療效果。合理的飲食護理可以明顯改善癌癥病人的營養狀況,提高機體對化療藥物的耐受性,增強免疫力每減少繼發感染,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通過術后的合理飲食指導,讓病人順利康復,并不發生其他并發癥是術后的飲食護理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
參考文獻
[1]馬小蘭、胃部分切除術的護理干預[J],現代護理,2009,6(22)
[2]蘭秀芳、胃癌術后的飲食護理[J]牡丹江醫學院學報,2007,28(2)
[3]郝云霞、癌癥化療病人的消化系統癥狀以及飲食護理對策[J],職業與健康 2006
[4]劉俊、唐進華、老年腫瘤病人化療的護理對策[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