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霞
(嶺南師范學院 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調查
——以粵西地區高校為例
李春霞
(嶺南師范學院 商學院,廣東 湛江 524048)
微信作為媒介與橋梁,令大學生的社會人際交往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全新的范疇。從積極方面來看,微信提高了大學生交往的主動性、增強了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拓展了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從消極方面看,微信也可能導致大學生逃避現實人際交往、誘發人際交往自卑心理、引發人際交往風險。從輔導員的工作角度來看,需要積極參與到班級微信,加強自身微信朋友圈及公眾平臺的建設,并組織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們在微信使用的過程中趨利避害。
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
微信作為新媒體的代表,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人際溝通方式,以其獨特的魅力不斷吸引著更多用戶注冊與使用微信。大學生處在時代的最前沿,對于新生事物的好奇感要明顯強于其他人群,大學生也是微信普及率最高的人群之一。根據騰訊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及中期業績報告, 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躍用戶數為8.06億,同比增長34%[1]。如今微信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在享受著微信給他們帶來的便捷溝通與奇妙體驗。然而,除了暢快的溝通體驗,微信對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又產生了哪些影響?作為高校政治輔導員,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在微信被廣泛使用的環境中養成正確的人際交往認知?
筆者以粵西地區五所高校大一至大四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從大學生微信使用基本的情況、使用微信目的、使用時長及時間段、與各類人群聯系的頻率四個維度進行實證調查。調查共發放280份問卷,實際回收243份問卷,其中有3人表示從未使用過微信,最終確定的有效樣本數量為240份。在受訪大學生中,男性46人,占總人數的19.2%,女性194人,占總人數的80.8%。大一學生52人,大二學生63人,大三學生65人,大四學生60人。筆者對大學生的微信使用情況的問卷進行了核實、統計,下面將逐一進行分析。
(1)調查對象微信使用情況分析。微信在2011年年初問世,到今天已發展5年多。在受訪的大學生中,54.2%的人使用微信的時間在3年以上。而性別方面,女大學生微信使用時長在3年以上的占57.7%,比男大學生的接觸時間要長。在年級方面,有45%的大一學生使用時長在6個月內,可以看出部分大一新生在邁入大學校門后才接觸微信。這一方面意味著在離開高中緊張的學習,進入大學校園后,大學生開始捕捉新鮮的事物;另一方面,粵西高校學生中有相當數量的貧困生,而微信的使用受限于是否擁有一部智能手機和網絡服務,這是一些貧困學生無法達到的條件。因此,大一新生接觸微信的時間相對最短。所在年級越高,使用微信的時長也越長。
(2)大學生使用微信目的分析。微信是一款社交軟件,因此,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原因與其進行社會交往的原因之間具有相似性。主觀目的性是交往的特點之一,大學生內在的需求驅使他們進行交往。從調查數據看,大學生選擇使用微信最主要的原因是便于與身邊的人聯系,有76.7%的學生都選擇了這個選項,也正好符合了微信作為即時通訊工具的主要功能。其次,有超過半數的大學生(58.8%)使用微信是為了“獲取各類資訊”,46.7%的學生選擇了“結交朋友”。從大學生的選擇中我們能夠看出,微信為大學生帶來了一種新的社會交往方式,它能夠同時滿足大學生們通訊、咨詢、開拓人際關系的需求。
(3)大學生微信使用時長及時間段分析。大學生對微信的依賴很大程度體現在他們的微信在線時長。在受訪的大學生中,有74.6%每天使用微信時間超過了1小時。由于無線路由和隨身WIFI的普及,加上許多高校教學樓和圖書館都有免費的WIFI信號,所以許多同學會隨時將微信打開,方便與他人聯系。
關于使用微信時間段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學生(78.3%)都選擇起床前和睡覺前“刷微信”。此外,也有相當數量的學生選擇了在上課時間(40.8%)和上自習時間(31.7%)玩微信。這一調查結果說明,微信占據的不僅是學生的碎片時間,還占據了連續的主要時間,學習時間和戶外活動時間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擠占,特別是有些同學臨睡前在昏暗甚至漆黑的環境下刷朋友圈、玩微信游戲直至深夜,這不僅影響到第二天的上課狀態,對視力和身體的傷害也相當大。
(4)大學生與各類人群微信聯系頻率分析。問卷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通過微信與朋友、大學同學以及室友的聯系頻度較高,選擇“常常”和“總是”選擇項的受訪者均超過了50%。“空間距離越小,往往越容易成為知己。”[2]個體之間相互接觸頻率的多少將影響互動雙方吸引彼此的熟悉性,亦即交往頻率越高,熟悉性就會越高,而熟悉性對于增進個體間的好感有著積極的作用[3]。大學生與朋友、大學同學以及室友的聯系數據可以反映出,大學生與這三類人群之間通過微信媒介保持著熟悉性,以獲得更堅固的友誼。大學生室友之間頻繁地利用微信交往,有64%的受訪者在大學室友之間聯系的頻率選擇了“總是”,說明微信的存在對于營造一個和諧的住宿環境非常有利。
除了與同齡朋友聯系,部分大學生(32.9%)也在利用微信與父母維系著交流,受到父母的年齡以及受教育程度的限制,聯系的比例并未超過半數。但是,已經添加了父母為微信好友的大學生中有82.4%都與父母保持著較為頻繁的聯系。從中可以看出,只要父母緊跟潮流,微信也能成為維系親情的良好工具。
調查結果顯示,相當一部分學生(43.8%)也在利用微信與教師進行交流,這一比例要高于與父母保持聯系的比例。這一方面是由于教師的受教育程度與使用智能手機的比例要高于父母,另一方面,許多教師將微信作為工作平臺也使得學生不得不在微信上與教師接觸,比如有科任教師在微信上布置作業,而輔導員利用微信發布各類通知信息與學生談心等等。
在與陌生人交流方面,部分大學生并不排斥通過 “搖一搖”“附近的人”“漂流瓶”這三個微信功能去添加陌生人好友或者接受陌生人添加自己為好友,其中有59%的學生曾與陌生人交流,雖然57.8%的同學只限于“很少”或“有時”交流,但也是一種潛在的安全隱患。
2.1 積極影響
(1)提高交往主動性 。溝通交往能力是大學生必須學習并具備的能力之一。如何盡快學習適應大學這個與高中截然不同的小社會,對于大學生而言是一個不小的考驗。在適應大學校園人際交往生活的過程中,微信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交往平臺。在這個平臺里,他們可以更暢快、更隨心所欲,可以獲得更平等的對待與更多的肯定;與他人的交流也不僅限于面對面的交談,而是可以通過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更加立體地進行溝通,大學生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經營他們的人際關系網[4]。
相較于其他新媒體社交軟件,大學生在微信“朋友圈”上分享的信息動態、圖片、心情能夠獲得更多人的關注、點贊、評價和互動,而這些點贊和評價的行為和內容正好滿足了大學生略帶虛榮的、想獲得他人關注和肯定的心理。借助微信,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能夠更多地享受到獲得感,思維和情感的表達也更在輕松與充分。在調查中,有 66.5%的同學表示支持“使用微信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的觀點。
通過微信進行人際交往,大學生能夠更加容易地贏得他人關注,覓得知音,宣泄情緒,從中獲取的滿足感能夠充分調動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人際交往。此外,借助微信,大學生很好地避免了面對面交流時產生的尷尬,豐富的文字、語音、表情符號的選擇,也豐富了交往互動的內容,增加了交流的樂趣。交往過程中所獲得的愉悅體驗也會進一步增加他們的社交欲望。
(2)增強交際能力。在問卷調查中有超過 47.8%的同學是“十分贊成”或“贊成”微信有利于提高社會交往能力,只有 5.4%的同學表示不贊成。通過微信,大學生不僅可以與熟悉的朋友圈子維系良好關系,還可以結交到年齡、職業、愛好甚至國籍都不盡相同的朋友;而微信所具備的匿名性、平等性等特點,也讓大學生能夠更容易地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
根據調查,大學生的大部分微信好友來自于現實,所以,微信的使用,使大學生得以延伸現實的人際交往;另一方面,通過使用微信得到的滿足降低了大學生現實人際關系的需要,對于在現實中不善于面對面交往的同學,微信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在虛擬的環境下交往的機會。在這個虛擬的環境里,大學生可以忘掉自己的外貌、出身等客觀實際因素,暢快地與人聊天、表達觀點,學會怎樣與各類不同的人進行互動。通過意見的表達,作品發布,信息和鏈接的分享,都可以讓其他人了解、理解自己,獲取他人的肯定,隨之建立信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
(3)拓展人際關系 。調查中,有43%的同學同意“使用微信可以拓展人際關系”,而另外30%的學生對此觀點持中立態度。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比較小,身邊的舍友、同學和老師是他們最常接觸的交往對象。然而,對于正處于實現社會化關鍵時期的大學生而言,建立更加廣泛的人際交往,是他們的迫切需求,大學校園只能滿足他們的部分人際交往的需求,而微信可以彌補他們在現實生活中交際圈有限的不足。
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拓展交際圈,認識不同領域的人,通過與他們的交往,就可以獲得來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和知識,進而通過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打破定式思維、培養創新能力,在新的層次上提升自己。
2.2 消極影響
(1)逃避現實人際交往。大學生在微信虛擬空間中與他人交往,可以跳出現實交往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一些條條框框,于是,相較現實交往,許多大學生更傾向于享受利用微信與人交流。調查中,有28.1%的大學生“更喜歡通過微信與人交流”,然而,那種借助微信才能獲取的溝通交流的愉悅體驗,很有可能會導致對現實交往的刻意回避;另一方面,利用微信虛擬空間所實現的人際交往,無可避免地擠占了使用者大量的現實交往的時間,造成許多傳統意義上的社會人際交往關系的松弛。長期以往,大學生現實社交生活的能力勢必受到影響。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大學生一旦習慣且依賴于借助微信來滿足自己的人際交往需求,現實需要的人際交往技巧就會不可避免地被疏忽和弱化。還有一些在現實中并不擅長與人交往的大學生,很容易對微信產生依賴心理,以致于不愿意參與到現實的人際交往中,甚至是沉溺于借助微信的虛擬交往。
(2)誘發人際交往自卑心理 。在微信朋友圈中,常常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炫耀貼”,內容包括俊男美女的自拍、令人垂涎的美食、四處旅游的美景、溫柔體貼的男/女友……總而言之,是“應曬盡曬”。但隨之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有84.8%的大學生羨慕或嫉妒過朋友圈里他人的生活狀態,即使明明知道別人發布的朋友圈是有心炫耀自己,甚至有夸大成分,可還是忍不住要去看,再和自己的生活作對比,覺得自己生活實在太無趣,樣樣都不如其他人,極易導致心理不平衡情況出現,繼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不主動、不自信,甚至導致交往心理障礙的出現。另一方面,許多“炫耀貼”傳播的是“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大學生的心智還并不完全成熟,面對外界的誘惑很可能迷失自己,就此倒戈,異化了社會交往真正的價值與目的,造成得不償失的后果。
(3)引發人際交往風險。“搖一搖”“查找附近的人”“漂流瓶”,這些都是微信的特色交友功能,這些功能的存在,使得大學生有機會認識完全陌生的新朋友,然而,微信的“匿名性”也給居心不良者或不法分子創造了編造虛假身份與信息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大學生社會閱歷尚淺,且往往欠缺足夠的心理防備,在與陌生人交往的過程中必然存在受騙上當、損失財務以及人身安全的危險。
當問及“你是否認為可以通過‘搖一搖’‘查看附近的人’等方式結識到新的朋友?”時,只有 19.1%的學生表示“絕不”,51%的受訪者表示可能通過微信去結識陌生人,這就存在個人真實信息泄露的隱患。尤其許多學生喜歡將自己的照片作為頭像,喜歡在朋友圈里發布自拍、合照、所在位置等隱私的信息,這就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他們利用學生涉世未深、思想單純的弱點先使用花言巧語或小恩小惠博取信任,再利用所掌握學生的隱私信息進行犯罪。現在社會上已發生多起大學生因為微信泄露個人信息而遭到搶劫、詐騙、敲詐、強奸等犯罪案件。加上社會上“快餐式”社交方式的影響,微信中與陌生人交友的功能也為 “約炮”“一夜情”等社會現象提供了便利,這類情況的發生不僅助長了不良的風氣,且往往還會給學生帶來嚴重的身心傷害。
(1)班級微信群的參與。微信的功能與特點決定了它對于拉近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優勢,因此,輔導員,特別是年級輔導員非常有必要加入到班級微信群中。對于很多學生而言,讓自己的老師加入微信群、關注自己的朋友圈是一件十分掃興的事情,一來他們會覺得十分拘束,二來害怕自己的一些不當言論和行為被老師發現,受到老師批評。所以,輔導員需要掌握“管理的度”,抓大防小,在微信群里應多以朋友的身份,而不是一個“絮叨的說教者”的身份與學生進行交流。輔導員平時也應該多關注學生的“興奮點”,例如他們喜歡的流行歌曲、連續劇、電影等等,和學生討論他們比較感興趣和關心的話題,迅速與同學們拉近關系,逐漸獲取他們的信任,學生也會將輔導員視為群中“積極且便捷的存在”,遇到人際交往或者其他方面的問題可以及時咨詢并妥善解決,此外,輔導員通過班級朋友圈主動添加學生作為好友,隨時關注學生朋友圈動態,發現過分的炫富等行為及時引導勸阻,倡導大學生在朋友圈里積極向上的良好風氣,營造良好的微信環境。
(2)自身微信朋友圈及公眾平臺的建設。由于輔導員身份的特殊性,微信朋友圈發布內容必須堅持正確的價值導向,不能單純為了拉近師生距離而忘記了師者的身份及責任,降低自己的思想高度與品質,甚至破壞輔導員應有的正面形象。輔導員須將碎片化信息進行整合,最終將有價值的內容,例如具有教育意義、專業引導性、予他人有所幫助或是不易獲得的內容發到朋友圈,才能在吸引學生的關注的同時,發揮的正面作用。輔導員可以在朋友圈中發布時間管理技巧、人際交往的竅門,還有畢業班學生最關心的就業面試技巧、教師資格證考試改革以及考研等學生最關系的內容。此外,公眾平臺的推送設置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對信息的接收率,能夠傳遞正確的導向性信息,因此,輔導員還需要重視學生機構微信公眾平臺建設。及時利用團委及學生會等公眾號平臺發布各類型的校園活動比賽宣傳,并及時通報微信詐騙案件,以警醒同學們提高警惕。
(3)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組織 。大學生對微信虛擬社交的依賴甚至是沉迷,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找不到更有效的途徑去接觸新事物、結識新朋友、維系社交圈,于是只能將微信做為日常休閑娛樂的第一選擇。因此,輔導員通過組織各類型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豐富大學生的課余生活,開闊他們的眼界,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以及思維邏輯判斷能力,并在現實活動的過程中鍛煉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讓他們發現現實交往中的樂趣。通過活動的參與,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中結識更多值得信賴的朋友,減少因空虛寂寞而造成的“微信依賴癥”,幫助他們找回真實的社交生活。特別是可以開展一些與學生專業相關的、團體協作類的活動,加深學生對自己所學行業領域的感性認知,并讓學生們在比賽的過程中去相互接觸、相互磨合、互相幫助、相互學習,鍛煉自身人際交往的技巧,且對所需要的專業技能也有了實操性的理解。
大學生在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時,也需要進行人際交往能力的鍛煉與提升,需要在與其他社會成員交往的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如今,作為網絡新媒體的微信己經融入大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當中,它作為媒介與橋梁,令大學生的社會交往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全新的范疇。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引導,發揮微信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積極作用,是值得高校輔導員不斷思考的問題。
[1] 騰訊2016年上半年業績報告公布:營收677億、微信月活超8億[EB/OL].[2016-8-17].http://www.techweb.com.cn/data/2016-08-17/2376266.shtml.
[2] 程德華.人際關系心理學[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8:134.
[4] 童慧.微信的自我呈現與人際傳播[J].重慶社會科學,2014(1):102-105.
責任編輯:張曉輝
An Investigation into Influences of WeChat 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 Case Study of Universities in West Guangdong
LI Chunxia
(Business School, 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China)
As a media,WeChat makes soci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reach a new category in breadth and depth. On the positive side, WeChat improves the initia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enhance their interpersonal skills and expands thei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n the negative side, WeChat is likely to let college students escape from participating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ringing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risk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From working perspective, it is necessary for counselors to participate in class Wechat group,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s of WeChat circle of friends and public platform, organize 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avoid harms while using WeChat.
WeChat; college students;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fluence
2016-04-17
教育部全國高校學生工作項目(LX2016Y112)
李春霞(1982-),女,廣西柳州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F326.27
A
1009-3907(2017)04-004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