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江蘇省靖江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靖江:全力推進『陽光扶貧』工程
李 斌/江蘇省靖江市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江蘇省靖江市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加大投入,創新舉措,攻堅克難,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堅持動態管理,狠抓精準識別。堅持精準幫扶導向,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一是認真開展數據清洗。根據省扶貧開發工作的有關要求,認真開展了人員查漏補缺和身份證號碼修正工作,實際建檔立卡低收入戶4942戶、11096人,其中未脫貧3626戶、8081人。二是扎實做好入戶調查。全面落實入戶核查鎮級100%、縣級10%的比例要求,要求各鎮組織專門力量,對幫扶對象開展了拉網式調查,確保幫扶農戶一戶不落。委托統計代理服務公司,核查低收入農戶550戶,核查面達到10.6%。三是逐步完善信息比對。累計核對出不對稱信息2329條,其中低保未納入低收入農戶1334條、五保未納入低收入農戶270條、擁有機動車輛270條和參與實體經營的207條、死亡人員127條和集體供養的五保人員53條、人員重復和身份證重復68條。通過認真比對、調查核實,整體提高了低收入農戶信息的精準度。
二、找準扶貧良方,狠抓精準施策。對低收入農戶脫貧精準到戶、因戶施策。共擬訂了4大類15項優惠政策,在增加收入扶持方面,通過購買服務、引進小額商業保險等途徑,戶均直接受益730元;在教育助學幫扶方面,符合條件對象受益84萬元;在特殊家庭解困方面,制訂相關補貼制度,開展春節慰問救助活動,實現了危房改造計劃;在因病致貧幫扶方面,出臺了《關于調整城鄉居民醫保城鎮職工醫保部分政策的通知》,開發低收入農戶單獨就醫結算軟件,打造全市一體化平臺。對經濟薄弱村幫扶選準項目、發揮效益。從2017年起,市級財政每年安排扶貧專項基金1300萬元,專門用于58個經濟薄弱村直接促進村集體增收的發展項目、生態修復維護補償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補助。以農村創業發展基地為載體,通過標準化廠房項目建設,幫助薄弱村增加收入,一期扶貧開發建設規模302.64畝。在經濟薄弱村轉化工作中,鼓勵各村結合村情,加快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生祠鎮新義村利用村存量建設用地,建設了標準化廠房,村集體年收入可增加9萬元;馬橋鎮朝西村整合全村土地資源,成立向陽育秧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1320畝,主營商品化育秧、機插秧、優質大米銷售等,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左右。
三、著眼目標必成,狠抓精準落實。進一步強化調查研究,探索切合靖江實際的脫貧攻堅新思路、新路徑、新舉措,真正實現“一個不少,一戶不落”的脫貧目標。具體做到“五個到位”。一是統籌協調工作到位。掛鉤幫扶部門、企業、結對黨員干部形成最強合力,集中發力幫扶。各掛鉤部門把脫貧責任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精心組織,統籌部署。二是精確識別工作規范到位。對農戶入戶核查比例達到100%,市級核查比例不低于10%,根據《低收入農戶專項檢查整改通知書》深入仔細摸排,及時調整修正,確保數據準確無誤。三是“陽光扶貧”平臺管理到位。全面啟動運行“陽光扶貧”監管系統,從幫扶對象精準識別入手,嚴格“三級公示”程序,完善建檔立卡對象信息登記、錄入和調整,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四是扶貧項目實施督促到位。依據《扶貧基金管理辦法》,抓好項目入庫、建設跟進、建成項目的評估獎補等。五是資料檔案工作完善到位。對工作過程中形成的檔案,注重收集歸檔,備齊臺賬資料。做到市、鎮、村三級臺賬資料、幫扶手冊內容、低收入農戶和經濟薄弱村信息“四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