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偉/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土地流轉:農民增收的“加速器”
潘 偉/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委農村工作辦公室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緊緊圍繞“兩聚一高”決策部署,大力推進江蘇省富民33條和鹽城市富民10條政策落實到位,加快“發展上臺階,建設新大豐,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美好”進程。實踐中,大豐區積極實施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提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水平,全力構建農業經營主體“多”、農業結構調整“活”、農業產業經濟“興”的良好局面,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加速器”。
全區現有耕地總面積154.33萬畝,其中家庭承包面積123萬畝,農戶20.74萬戶,農業人口50.29萬人,人均擁有耕地近3畝。截至目前,全區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78萬畝,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116萬畝,分別占耕地總面積的50%和75%。2016年全區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480元,同比增長8.7%,全區農民從土地流轉中收益約6.5億元,土地流轉把農民從田頭分離出來,實現“流轉收入+打工收入”雙重疊加,達到“雙贏”目的。
一是流轉連片化。從流轉形式上看,以大戶連片流轉為主,傳統作物種植和交通便利的鎮村土地流轉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涌現了一批典型鎮、典型村。金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劉莊鎮先后流轉土地1.5萬畝,在三龍鎮龍南村一次性流轉土地2000多畝,用于糧食制種和發展高效農業。草廟鎮川東村以石萬明為代表的種植大戶流轉全村近萬畝農戶承包地種植水稻,實施規模經營。
二是用途高效化。從土地流轉用途上看,以發展高效種植為主。全區目前高效種植業面積達12.2萬畝,畜牧業經營2.1萬畝。豐收大地流轉5000畝土地建成省級農業示范園區,吸引多家外地企業和種植大戶入園開發,畝均收益5000元,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戶增收致富。萬盈鎮萬豐綠茵現代農業示范園流轉土地近10000畝,用于藍莓、櫻桃、葡萄等高檔精品水果和鐵皮石斛等高檔中藥材種植,建成天池湖旅游度假區,走出一條現代農業+鄉村旅游之路,效益可觀。
三是主體多元化。從流入主體上看,以新型經營主體為主,讓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目前,全區發展家庭農場315家,專業大戶3262家。萬盈鎮兄弟家庭農場2013年流轉農戶300畝土地用于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種植,每年畝收入超萬元。新豐鎮艾倫特家庭農場流轉土地296畝,引進哈密瓜、甜瓜、葡萄和蠶豆進行立體種植,每年畝收入達2萬多元,產品在上海市場供不應求,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戶共同致富。
確實權、強基礎,著力規范土地流轉行為。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實現農村承包土地的地塊、面積、合同、證書“四到戶”,農戶承包土地的面積、合同、登記簿、證書“四相符”,做到確實權、頒鐵證。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積極推行“三權分置”,以規范流轉交易行為和完善服務功能為重點,扎實抓好區、鎮、村三級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完善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嚴格準入門檻,確保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完善基層農村土地承包調解機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強化土地承包法制宣傳,嚴守土地政策“紅線”,保障有序發展。在推進農村土地規模化流轉過程中堅持“三個不得”,即不得改變土地集體所有性質、不得改變土地用途、不得損害農民土地承包權益。強化基本農田保護意識,明確“除規模化糧食種植配套設施農用地外,其他類型的設施農用地嚴禁占用基本農田”政策紅線,把握設施農業與涉農建設用地類項目的政策區別。
巧引導、塑典型,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提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水平,讓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通過土地流轉,讓更多的農民從事非農生產,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挖掘農民增收新潛力,培育農民增收新動能。目前,全區發展家庭農場累計達315家,種植面積12.28萬畝,規模經營比重達10.23%;專業大戶達3262家,規模種植面積49.2萬畝,規模經營比重達39%。強化對現有83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規范化建設,提升合作組織服務能力,帶動農民增收。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揮農業企業優勢,讓農民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全區年銷售額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達255家,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420.13億元,利稅23.5億元,帶動農戶25.15萬戶,其中超億元的企業30個、超5億元的8個、超1 0億元的4個、超2 0億元的2個。2016年,北大荒油脂全年銷售額突破40億元,連續兩年位居鹽城農業龍頭企業之首。溫氏集團自2008年落戶大豐以來,與農戶建立了“四統一保”的合作方式(即統一提供種苗、統一提供飼料、統一提供技術服務、統一提供疫病防治,產品實行保價回收),目前發展合作養雞戶850戶,合作養豬戶325戶,養殖戶共獲利3.6億元。
重激勵、添動能,全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豐區注重農村改革創新,增強發展后勁,研究制訂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加大農村土地流轉、發展家庭農場等方面扶持力度,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區財政安排專項獎補資金,對新增土地流轉100畝、300畝、500畝以上,且土地流轉合同簽訂規范、土地流轉保證金收取到位的,一次性分別獎勵村級集體組織1萬元、3萬元和5萬元。對新發展的、工商部門注冊登記、流轉土地在100~500畝之間、流轉期限5年以上、從事現代高效生態種養、積極引進推廣農業“四新”技術、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配備必要的農機具、有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的示范家庭農場,一次性獎勵建設主體10萬元。近年來,全區先后兌現土地流轉獎補資金1885萬元、家庭農場獎補資金349萬元,其中區級獎補資金分別達1330萬元、27萬元,充分調動了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
一是受周邊地區土地租金較高和退漁還濕影響,農民對土地流轉租金追求不理性,造成流轉成本過高,一定程度影響了經營主體投資農業的熱情,制約了土地規模流轉步伐。
二是部分經營主體貪大求洋,加之少數村組干部急功近利,造成部分地區土地流轉單宗面積過大,種植結構單一,效益低下,潛在風險較大。
三是糧食價格不穩定,自然災害多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土地流轉的進度。
提高思想認識。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通過市場推動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確保流得出、種得好、效益高。積極引導農民以多種方式流轉承包土地的經營權,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托管等方式,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讓農民充分認識農村土地有序流轉是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經營效益、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提高農民思想認識,增強農村基層干部服務觀念,改進工作方法。培植農村土地流轉增收致富先進典型,讓農民看到土地流轉成果,感受到土地流轉帶來的收益,激發參與熱情。
規范流轉行為。在農村土地實行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不得強迫或者阻礙承包方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不得改變土地所有權的性質和土地的農業用途。農村土地流轉應當簽訂規范的書面合同,杜絕口頭合同和私下協議。依托農村產權交易市場,著力提高土地流轉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戶委托村集體統一流轉,流轉價格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土地產出等因素合理確定,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切實保障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
健全保障制度。加大財政獎補扶持力度,大力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穩步發展,整合各類財政獎補扶持資金和項目,優先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充分發揮“金農貸” “富農貸”等金融產品的作用,積極推行農戶承包經營權質押融資,積極為流轉大戶提供資金支持。提高組織化程度,增強集中土地、經營土地的能力,促進農業向適度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的方向發展,發揮農村土地流轉促進農民增收的“加速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