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愛平/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
把脈農村土地流轉
石愛平/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
江蘇省如皋經濟技術開發區利用區域優勢大力推動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規模高效農業,有力地推進了新農村建設進程,促進了農民增收,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但總體來看,規模化流轉仍處于初級階段,規范的流轉市場尚未真正健全,還需要通過產業帶動、合作化推動、惠農扶持政策促動等措施進一步推進土地流轉。
全區現有承包土地面積127429.2畝,截至目前,累計流轉面積41799畝,今年上半年新增流轉5286.92畝,涉及天河橋、橋港、陸姚、民實、紀港、志勇、新王莊、里莊等8個村,南通吉隆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江蘇泰來果業、源豐對蝦養殖、槐園家庭農場、中萃生態農業和花神苗木等6個項目主體實施了規模經營。新增項目農業投入35350萬元,涉及46個項目主體。
從多年流轉的實際情況看,經濟收入水平較低,部分交通不便利的村,群眾思想認識上還存在較大差距;部分種養能人及專業合作組織,由于資金短缺,難以實現更大規模的經營。
加速產業化進程。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適度規模經營的現代農業新格局,逐步發展為種植、養殖、經濟果林等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萬畝農業園區內集中了數家農業項目,其中紫蘇種植項目總投資6000萬元,是全市較大農業利用外資項目。德明、君宜、秋收農場為全市第一批家庭農場。老袁橋片區花園橋社區流轉面積達80%以上,全村共落戶33家農業企業及項目主體。隨著產業化、產業鏈的形成,不少農產品打出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品牌效應,如“晨立寶” “皋神牛” “禽多多” “農之源” “滿口福”等。
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土地流轉加快了傳統單一種植農業向現代標準化規模高效農業、設施農業發展的速度,成為調整優化農業生產、種植、養殖結構的重要抓手,促進了大中型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并達到示范、引領和輻射作用,帶動區域范圍內農戶走上現代高效農業的道路。
增加村級集體收入。村(社區)通過對大規模流轉土地開展協調服務獲取相應的服務收入,并依法獲取集體公共面積的租金收入,同時對各項目主體、合作社提供勞務組織、環境打造等獲得正常性收益,已成為非城郊村村級創收的主要途徑。
促進農民收入增加和農村勞動力轉移。一是土地本身的租金收入,這個收入穩中有增,旱澇保豐收,且不計成本;二是農戶被帶動參與高效規模生產,提高生產效益,增加了收入;三是出租土地農民被經營主體返聘、雇傭獲得勞務收入;四是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外出打工掙得相對較高的收入。
夯實基礎,保障流轉。研究出臺相關激勵政策,保障、促進薄弱村的經濟發展,把土地流轉、農業招商作為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務。建立健全土地流轉服務網絡,區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正常開展工作,收集、整理并通過“三農在線”等網絡平臺發布信息,規范流轉程序和手續辦理,完善檔案管理。
落實政策,激勵流轉。認真落實省市財政對土地流轉的相關獎勵扶持政策,讓符合條件的農戶得到更多實惠。借助開發區大招商、大開發的政策優勢,依托項目資源、區位優勢,圍繞林果、蔬菜、花卉、養殖及農產品深加工等主導產業,大力開展農業招商,走規模化、精品化、品牌化道路。
多方宣傳,引導流轉。采取多種宣傳形式,重點宣傳農村土地流轉的法律法規和扶持政策,提高基層群眾對土地流轉的認識,增強信心,營造氛圍,激發群眾參與土地流轉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