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嘉 鮑仁
如何讓思政課真正入耳入腦入心?如何讓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走進青年人的內心?武漢大學思政課教師一直在積極探索,努力讓思政課堂活起來、亮起來。
互動,讓課堂更活躍
8名學生分成正反方,圍繞“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而言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展開激烈辯論。場下同學亦可舉手對辯手“發難”,常常能看到幾十雙手齊刷刷舉起……
一場“火藥味”十足的辯論賽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課堂上舉行。辯手們爭論得面紅耳赤,觀眾們也聽得全神貫注。孫來斌教授站在臺下,一邊仔細聆聽學生發言,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著,賽后對辯論進行點評。
這是思政課互動式教學改革試點課堂之一。除了開展課堂辯論,老師們還運用小組展示、課堂討論、主題演講、經典研讀交流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忙”起來,讓課堂“動”起來。
“90后學生有主見、思想活躍、知識面廣。我們的目的就是重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以互動式教學引導師生參與立體多維互動。”孫來斌介紹。
如何開展好“互動式教學”,老師們各有妙招。
張乾元教授針對基礎較好的文科生,精選出部分馬列經典文獻要求學生閱讀并分享心得,要求藝術學系的學生以拍攝微電影的形式表達對于現實問題的思考。袁銀傳教授在以理科生為主的班級上,側重于講授基本原理,并組織學生就時事熱點展開討論。在接到老師布置的課下作業后,學生必須在課前作充足準備。“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加強了課前預習。如果不是要準備課堂發言,我不會這么認真地去閱讀那些書目,也自然不會發現書中的精彩之處。”經濟與管理學院本科生趙安吉坦言。
實踐,讓內容更豐富
為了讓青年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課程真正的內涵,體悟社會發展的過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做出了新一輪的嘗試,鼓勵同學們走出課堂和校園,走出去實地考察,走出去親身體驗。實踐教學給“毛概”課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性。
“我們的課程不僅僅是通過宏大敘事教會學生知識和理論。作為國家的棟梁,青年大學生不僅要修身、齊家,更應當有治國、平天下的勇氣,應當具有人文關懷,擔負起社會責任。” 課程負責人楊軍教授在談到課程的目標和實地參觀的意義時說,“通過參觀,讓大學生感受歷史,回顧過去,比對現在,才能真正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當下的社會實踐相結合,積極主動地去認識和思考。”
武漢作為一座具有英雄情懷的城市,有許多紅色歷史資源。楊軍根據課程性質,指定一批可供實地參觀的場所,包括武昌農講所、石門峰名人文化公園、武漢抗戰紀念園等,并要求學生課后結伴而行,走出課堂去真切地感受歷史的印記。
“那么多人才,那么多英雄,人才像水,取之不盡,這是多么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一摞摞觀后感交出來,實地探索讓同學們真切感受了這門課試圖傳授給大家的歷史和精髓。
觀看“我看反腐敗”視頻;到街道采訪老黨員,請他們評述當下反腐敗的成績……社會調查讓大學生親身感受了時代風氣。楊軍認為,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盡可能多地展現90后學生活躍的思想和“強烈的表現欲望”,另一方面,把課堂引向課外,將學生自我教育、專業課老師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豐富了課堂內容,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向主動認知,變灌輸式教育為潛移默化地影響。
體驗,讓思考更深入
站在漢口江灘,近距離感受英法舊式建筑的歷史氣息,觸摸一磚一石的歷史紋路,時光仿佛拉回到19世紀中葉,漢口租界上的塵封事跡在眼前重現。
當中國近代史綱要講到漢口租界時,學子們走出課堂,來到漢口江灘,直觀感受看似遙遠的歷史,通過情景劇演繹收回租界的艱辛歷程。
把武漢地方歷史資源融入教學,讓近代史學習“設情境”“接地氣”“多思考”,是這門思政課改革的亮點。
江漢關與洋行、外資銀行、公書林、兩湖書院、武漢大學“六一慘案”紀念亭、八七會議舊址、中共五大舊址……武漢市擁有豐富的近代史遺存。主講教師李勤教授介紹,通過以點帶面、點面結合的講授方式,系統梳理半殖民地化、張之洞與湖北新政、辛亥革命、國民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等一系列標志性歷史事件。
除了加入鮮活的教學內容,老師們還不斷革新教學方法,學生以團隊合作方式實地探訪,收集文獻,提交論文,制作PPT課堂分享,由任課教師總結點評、學生反饋,讓思政課“有意思”“有聽頭”。
《1937-1938年武漢抗戰文化運動興起原因分析》《試論漢陽鐵廠在近代中國發展中的價值》《從地緣政治看馬克思主義早期在武漢的傳播》……這樣的作業,非查閱大量資料、實地考察、團隊協作不能完成。經過了這些環節,學生對歷史事件自然有了深度理解。
“通過這門課,我對歷史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起因、過程、意義等認知層面,而是能夠主動進行深層次思考。”“參觀,本來是抱著完成任務的目的去的,結果不僅學習到了歷史知識,也融洽了同學關系。”“走近歷史,感悟歷史,這是書本中學不到的。”老師的良苦用心,有了可觀的回報。
合作,讓成長更精彩
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社會主義道德領域”一講中,金筱萍教授將學生分成幾組,每組5人,依次演示進門的動作。這個小小的課堂實驗,引發了學生的思考:我們應如何從細微處體會、踐行并引領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隨后,師生一起進行了討論。
“這種方式真的很好,既讓每人都有表達空間,又能通過您的點評更好地理解同學的發言,讓思想在開放的方式中發生碰撞。”2015級本科生高敏在給金筱萍的郵件中寫道。
在“大學生的戀愛觀和婚姻觀”課堂展示中,剛進大學的男生女生搭配成小組,課后查資料和討論,形成PPT后上臺講解。
“感謝思修課安排的這次課堂展示活動。它不僅讓我體會到了團隊合作的力量,更讓我對婚姻與愛情這一人生重大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大一新生劉世超認為,這一課程設計,能夠引導和幫助新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慕課,讓學習走向世界
武大思政課的創新也遠不止觀念理念的創新,在“互聯網+”的時代,武漢大學憑借其馬克思主義學院優秀的師資力量,把思政課搬到了互聯網上成為“慕課”,供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學習。以前只能在網上觀摩哈佛、斯坦福公開課的中國學生們,如今可以看到武漢大學思想政治課的在線課程了。
2016年9月26日,由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打造的多門思政課慕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在國家級慕課平臺“愛課程”網中國大學MOOC正式發布。武大一次上線多門思政課,在全國引起了“轟動效應”。
武漢大學思政課在全國刮起一股學習的旋風。短短24小時之內,選課人數就突破1.3萬,且呈持續增長趨勢,目前已達5.6萬,其中不少是校外學習者,有在校學生、在職教師,也有畢業多年的社會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