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芳
外語教育中文化意識的培養要以培育本民族文化自覺為基礎,因為跨文化交際的出發點和目的在于傳播本民族優秀的文化、借鑒和吸納外來文化(康淑敏,2010)。在教學中,我們常會有些困惑,學生在學習英語后,都不會用英語去表達自己的文化,因此,當面對外國人的時候,只會說一些簡單的招呼語,而不能做進一步的交流,在英語教學中,面對我們的教材,在追求原汁原味的英語時,我們采用了引進版教材,因此課文中所描述的都是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當然學習英語,我們首先要了解外國的文化、風俗與習慣,只有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好外語,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我們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交際,我們在學習外國文化的同時,又怎樣運用我們所學習的英語去表達和弘揚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注意滲透本土的文化。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對英語教學中滲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和策略進行闡述。
一、教學中滲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1.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外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交際,尤其是進行跨文化交際。交際的功能是雙向而不是單向的,它意味著吸納外來文化,同時也傳播本土文化,兩者不可或缺。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學習決不是“一邊倒”式的學習。在我國,英語學習者力圖學習地道的英語,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同時,也以英語為媒介向國外友人傳播中國文化。但是,目前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一方面是對中國文化及其表達方式的傳授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陳佑林,2003:147),以至于出現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文化失語”的尷尬現象。另一方面,從教師的課堂教學和課程的編制到教學評價等方面,小學英語都體現出重西方文化、輕本土文化的情況,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及文化比較方面的缺失。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語言的知識和技能,更要加強英語國家的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得體、流利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2.落實《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需要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到:語言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世界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在起始階段應使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異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學中涉及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應與學生身邊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在英語學習的較高階段,要通過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度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注重本土文化的滲透,這也是課標對教學的要求。
3.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需要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英語新課標也指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我們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小學生的求知欲強,對世界充滿好奇,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大,教師如果能在英語文化和語言的教學中及時通過對比滲透本土文化的教學,不但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達到學習運用語言的功能,通過學習中西文化和語言,學生通過所學的語言去交流自己熟悉的文化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體驗到英語學習的樂趣,從而真正愛學英語、學好英語。所以,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適時適量地進行跨文化教學,適時地融入本土文化的教學是必要的。
4.培養學生學習和傳播本國文化的需要
重視英語語言的文化內涵,還要重視跨文化之間的差異。換言之,在了解對方文化的同時,也要對本民族文化有較為準確與深刻的認識。一個人只有在學好了本國語言、了解了本國文化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國文化,才能更好地運用外語。因此,英語教學中,我們只有將我國文化與英語國家的文化進行對比,才能了解中西文化的異同,才能加深對中外文化的理解,才能讓學生逐步地形成合理、正確的跨文化意識。所以,我們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很有必要對比東西方的兩種文化,找出其相同之處與異同之處,這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弘揚中國文化是有非常深遠的意義的。
二、教學中滲透本土文化的策略
1.補充說明法
補充說明,即根據現有的教材內容,結合本土的文化特色對課文內容進行補充運用。學生不了解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是學生實際交流中失語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教學中及時補充本土文化的滲透會起到良好的效果。如在外研社出版的Join in教材六年級上冊Unit Two Big cities中,課文介紹了北京、倫敦、華盛頓、武漢這幾個大城市,對于佛山本土學生來說,會顯得紙上談兵。學生在小組交流介紹自己的居住城市佛山時就顯得無話可談,這時課堂上我們的老師如果能及時補充本土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學生會變得有話可交流,如石灣的陶瓷(china,ceramic),祖廟(Zhumiao temple),梁園(Liang Garden),黃飛鴻的功夫(konfu),中山公園(Zhongshan Park)等補充到課文的教學中,那么學生在開展交際活動時就會活躍起來,他們甚至會創造或推出新的詞匯,如,Art Asia Park,Jihua Park,Zhongzi,Lizi等,學生在說出自己熟悉的地名或事物時會顯得特別的興奮和自信,這樣通過補充學習不但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還讓學生學會用英語傳播文化,激發學生愛家鄉的熱情,這不正是我們語言教學的目的嗎?
2.對比講解法
講解法就是充分利用、挖掘教材,對教材中出現的相關內容作出詳細解釋,讓學生充分理解其文化內涵,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的方法。對比法是跨文化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手段。在教學中可以通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對比,使學生對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更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廣州教材五年級下學期英語Lesson 17 What season do you like best?中,這篇課文通過對話的形式介紹了英國的天氣和四季的情況,學生對課文的內容都比較感興趣,因為可以通過學習了解到英國的氣候,但學生學習后可能只會知道英國的春天是三到五月,夏天是六到八月,秋天是九到十一月,冬天是十二月到一月,而對于中國的氣候學生大多都不明確,這時就需要教師及時在課堂中或通過課外預習關于中國和學生所居住城市四季的氣候,如廣州的春天是從二月到四月,夏天是五月到七月,秋天是八月到十月,冬天是十一月到一月,這樣學生通過對比,對氣候的學習會更感興趣,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掌握課文知識的同時,了解本土文化,而只有了解了本土的天氣情況,學生才會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可謂一箭雙雕。在面對外國朋友時,就不會無話可談了,這樣不就達到交際運用的目的了。
3.文化滲透法
文化滲透法是直接把外國文化內容作為語言教學材料,或把外國文化中具有文化特異性的內容滲透到語言教學中,介紹中西方的習俗、典故、歷史、風土人情等。如果選材得當,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同時進行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如在教學Numbers時,可以介紹中國的幸運數字是“8”。中國人喜歡“8”是因為廣東人把“88”念成“發發”,因而備受喜愛。還可以告訴學生諸如“13”在西方國家是個不吉利的數字。傳說耶穌受害前和弟子們共進了一次晚餐。參加晚餐的第13個人是耶穌的弟子猶大。就是這個猶大為了30塊銀元,把耶穌出賣給猶太教當局,致使耶穌受盡折磨。參加最后晚餐的是13個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給耶穌帶來苦難和不幸。從此,“13”被認為是不幸的象征。“13”是背叛和出賣的同義詞。可見13這個數字對于基督徒來說,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恐懼數字。又如在教星期時,為什么星期日是一周的第一天,周末是周六等,這都與英美國家的宗教信仰有關,還有星期五,學生都很喜歡星期五,因為這是一周的最后一天,但西方卻把它稱為黑色的星期五,為什么呢?老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老師簡介或課后上網查資料,這樣通過對比學習,不但可以增強學生對中西文化的認識,還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4.舉辦課外活動
新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是發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倡導“體驗”“參與”“實踐”“合作”“探究”等。在英語教學中筆者常會根據所教的各年級學生不同的英語水平,每月都安排學生進行一次英語綜合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可以展示英語才藝的平臺。例如:英文創意卡比賽、英語作文和手抄報比賽、故事比賽;英語課本劇和英語繞口令比賽等;(1)英語故事比賽,教師事先印發一些中國傳統的故事three little pigs,the farmer and the snake,小紅帽等,通過小組合作或個人表演的形式進行。(2)手抄報比賽,在教“Festivals”這一單元時,可結合課文的圣誕節講一講我們的春節,介紹“red-lucky-money,paperlanten”等與春節有關的知識,通過對比,讓學生在認識西方節日時,進一步認識自己國家的節日及如何去表達,通過制作傳統節日手抄報去展現。(3)英文創意卡比賽、英語作文比賽,如在教學動物時,可加入介紹國寶大熊貓、華南虎等中國特有的一些動物。通過豐富多彩的英語表演、英語手抄報展覽、現場采訪、現場購物、電影觀賞、外國文化展示等現場活動,讓學生能夠在快樂中學習,同時也展示了自己的英語才華,使英語學習變得有聲有色,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授語言的知識和技能,還要加強英語國家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得體、流利地使用英語進行交際。
總之,跨文化交際實際上是雙向互動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片面強調西方文化的重要性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有效地滲透本土文化教學不但有助于學生了解與熟悉英美文化,還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加強對英語的理解與掌握,增強他們自覺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積極性。這樣,學生在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民情的同時也掌握了本國的風俗民情,學生在與外國人交流時,就不會出現失語狀態,也能增長見識、開闊視野,體會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有效地避免學生能夠理解表達西方文化卻在表達本土中國文化方面出現的“失語”癥,達到英語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宋維華.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策略研究[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16(3).
[2]從叢.“中國文化失語”:我國英語教學的缺陷[N].光明日報,2000-10-19.
[3]張宣,鄭麗琦.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及其教改的討論[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4]魏靖易.英語教學中融合中國文化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D].遼寧師范大學,2012.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