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久慧
摘 要:作文的確源于積累。不外乎兩方面:一是留心生活,二是廣泛閱讀。兩方面有機融合就是傳統經驗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積累越豐厚,習作就越有基礎,文章就越能妙筆生金花。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積累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闭Z文素養的提高,離不開海量的閱讀和豐富的積累。要想讓學生寫好作文,必須指導學生學會從生活中獲取素材?!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是創造的原型。這些都充分地體現了習作源于積累這一主張。
一、主動實踐,注重生活積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必須和豐富多彩的生活相聯系?!绷曌鞲请x不開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都是小學生習作的源頭活水。
1.在日常生活中創造習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边@句話精辟地道出了作文和生活的密切關系。但學生大部分時間待在校園,與社會接觸不多,融入大自然的機會更是不多,這就給習作素材積累制造了難題。怎么克服呢?老師要經常布置一些與教材相關的家庭作業。如:讓學生在花盆里種一些自己喜愛的花卉或蔬菜,每天觀察一下它們的生長變化,把看到的細致記下來;三八婦女節到了,讓學生給媽媽洗一次腳,然后把給媽媽洗腳的經過、媽媽的反應以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因為學生親身經歷了、感受到了,所以動筆時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一篇篇生動豐滿、有血有肉的美文呼之欲出,孩子收獲到成功的喜悅,不怕作文了。
2.從集體活動中挖掘習作素材
學生生活在集體中,經常會參加一些集體活動,要想把活動寫具體生動,光做觀眾是不行的。教師要盡可能組織學生融入集體活動中,只有親自參與,才能把活動的經過、活動的細節以及活動時的感受描寫得淋漓盡致,表達出真情實感,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趣味運動會”“你是我的朋友”“給熊貓畫鼻子”“秋天一日游”“難忘的爬山比賽”等活動讓學生興趣盎然,回味無窮,激發了習作欲望,讓學生不吐不快。多彩的集體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也積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一篇篇感情真摯、充滿個性的作文躍然紙上。
3.學會方法,在觀察中積累素材
生活是個萬花筒,它時時為我們積累收獲,處處為我們帶來啟迪,因此,我們必須把學生領出課本,帶出教室,離開校園,融入社會,走近自然,去觀察自然,體驗生活。要教給學生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觀察順序多種多樣: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由表及里等。另外,觀察方法也多種多樣:要有主次,突出重點;會分類,抓住特點;能比較,發現不同……掌握了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用心看、用腦想,定能寫出各具特色的作文來。
學過《雨》這篇課文后,學生懂得作者是按雨前、雨中、雨后的時間順序觀察的,其中雨中的景象又按照天空—屋頂—房檐下—地面的空間順序觀察。雨前,抓住悶熱的特點;雨中,抓住越來越大的特點;雨后,抓住格外清新的特點。然后,在冬季下雪前,讓學生按照這一觀察方法觀察“雪”,這樣學生就有章可循,調動多種感官全身心去感受,因此觀察得具體細致,寫起作文有聲有色,生動形象。
二、廣泛閱讀,豐富語言積累
古語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闭Z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的思想,將語文學習從課堂擴展到課外,按教材、按學生喜好推薦讀物,將閱讀進行到底。喜歡讀童話的就讀童話,精彩之處講給別人聽;喜歡讀詩歌的就讀詩歌,優美句段讀給別人聽;愛看漫畫書的就看漫畫書,給書中角色補充幾句對白……另外,還要養成摘抄的好習慣,隨身備個小本子,看到就記下來,電視上的廣告語,商鋪門面的對聯隨處可見,都是積累的好素材。另外,成語、格言、諺語、歇后語等多背一背,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妙筆生金花。
三、觸碰心靈,積累思想沉淀
留心生活,廣泛閱讀是提高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前提條件,但絕不是唯一條件。如果學生只是走馬觀花地去觀察,漫無目的地去閱讀,不經思考的洗禮,便不會有觸動靈魂的內心感悟,也就寫不出感情真摯的好作文。要解決這一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評點”,當學生看到一些事件或者了解一種現象后,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評議,以此加深對這一事件或現象的認識和理解,整合觀點,并將大腦中的素材進行合理排序,創造性地賦予特定的含義,使事件或現象變得豐滿而有活力。例如,讓學生利用雙休日到公園看一看、走一走,然后抓住所觀察到的某一內容進行“評點”,有的學生針對“公園沒有增添什么設施,環境也無多大改變,而參加鍛煉的人卻成倍增加”這一內容想到了:人們的觀念在改變,認識到健康是人生的最大財富,把日常的體育鍛煉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在師生、生生互相“評點”中,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完成從日常生活到習作素材的升華,真正達到積累習作素材的目的。
綜上所述,作文的確源于積累。不外乎兩方面:一是留心生活,二是廣泛閱讀。兩方面有機融合就是傳統經驗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積累越豐厚,習作就越有基礎,文章就越能妙筆生金花。
參考文獻:
李蔚.課堂教學心理學[M].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05.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