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盛虎+曾順民
摘 要:葉圣陶先生說:“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不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不讓他們自己學,是無論如何學不好的。”語文教學應該設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讓其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學會學習。在課堂中,老師創設的情境,能讓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朗讀;磁性;靈性;個性
聽了二十來節語文課,感觸很多。本人覺得老師們想上一堂達標課,起碼要符合以下五個基本要求:(1)教學目標明確;(2)教學過程清晰;(3)教學內容正確;(4)教學過程組織得法;(5)扎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要想上一堂精彩的語文課,有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一節精彩的語文課應該是自然的、智慧的、詩意的、靈性的……
“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王國維在這里說的是詩詞之境界,其實文章之境界也同此理。唯有寫出真景物真感情的文章才能算有意境,有境界。有意境的文章才能稱之為美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用美的語言描寫美的場景,塑造美的形象,表達美的感受,語文教師應該帶著孩子細細品味文中的美。《江南第一樓》是湘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風景”為主題展開,融匯了大量的優美詞句。下面就我校楊劉芳老師執教《江南第一樓》為例,談談她是如何將孩子們帶入美的情境中,獲取美的感受,接受美的洗禮,踏上美的旅程的。
一、入景之境感受美,使課堂富有磁性
在教學活動展開之前,教師可以精心采用多媒體手段重現一些來自于學生日常生活的場景或者現實中某些生動形象的事物,在充分激發孩子們興趣的同時可以很好地讓他們在情感上產生觸動,獲得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為深入理解教材做好鋪設。楊老師在教學《江南第一樓》這課時,她首先讓孩子們讀課題,再指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課題。讀后讓孩子們質疑,以學定教。再運用多媒體播放一段她收集的關于岳陽樓的視頻資料,在觀看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孩子們的表情,有的瞪大好奇的眼睛,有的張大了嘴巴,大多數孩子不停地發出“嘖嘖”的贊嘆聲。她因勢利導:“孩子們,初步感受了江南第一樓,誰來說說它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孩子們回答后,她又緊接著問:“為什么岳陽樓稱之為江南第一樓?課文中有一個自然段明確地告訴了我們,看誰能很快找出來?”讓孩子們形象地感受到岳陽樓的美麗壯觀后,激起孩子們學習新的課文內容的興趣,自然引出下個環節的教學。在情境中學語文符合語言文字的學習規律,因為文章的作者總是在相關的情境中有了感觸才寫出這些文字的。所以,學習這些文字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將孩子們帶回到作者所描述的情境中去。
二、入文之境感受美,使課堂充滿靈性
兒童智慧的生成需要足夠的空間,我們應該給予兒童的心靈自由呼吸的空間,舒展生命的空間。楊老師在讓孩子們找到中心段后,給他們盡可能大的空間,突出他們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通過對關鍵詞的理解,再讀出感覺。在讀“浩瀚”“壯美”“不朽”“動人”這四個詞時,孩子們激情飛揚,個個躍躍欲試。在自讀自悟關鍵詞的基礎上再讓他們讀中心段,讀起來自然神采飛揚,津津有味。讀好了中心段,孩子們對岳陽樓的特點有了總的印象,她接著說:“岳陽樓這么美,下面讓我們跟著作者的腳步一起去感受一下樓閣的壯美。”孩子們在學習第二自然段之前她先打出了學習要求,讓孩子們自主學習,找到自己喜歡的句子,說說為什么喜歡?在孩子們匯報的過程中,我感覺孩子們發言積極,想法獨到。在講解數字的妙用時,楊老師故意讀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很快的學生找出了她的錯處,楊老師順勢引導:哪樣更好?孩子們便自己得出結論:這個地方用具體的數字能夠使描寫更具體生動,從而使孩子體會到學習的樂趣,成功的樂趣。從本質上來說,教學活動帶給孩子的應該是這樣的心靈的解放。
三、入詞之境感受美,使課堂彰顯個性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孩子們聽說讀寫、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只能在相應的語言實踐活動中形成。在課堂上,楊老師安排了較多的語言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充分朗讀、將文章改成導游詞,品味“金碧輝煌”“品字形”“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意思。并布置孩子們學李杜,參觀江南第一樓后寫寫小詩,吟誦一翻。新課程標準強調:“要讓孩子們充分地讀,讀中感知,讀中感悟,培養語感,進而理解課文。”遵循這樣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她充分地放手讓孩子們去讀,從讀中品味岳陽樓的特點,感受作者的用詞之精、之美。文章的精華在詞句中,我們應該帶領孩子在品讀中感受語言的神韻,體會語言內在的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精神。
總之,教學應該溝通課堂內外,聯系生活實際,引進時代活水,給學生創造一個真實的環境,讓他們如臨其境,感受生活的美妙。楊老師的課堂就做到了這點,悄然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個優美的情境,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將自己的情感卷入課文的學習中去,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深入地理解了課文,自發地體會了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在我們的課堂中如果經常這樣,我們的學生就會更加關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懂得如何熱愛生活,如何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