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榮
摘 要:長期以來小學語文作文一直固守著“寫人、記事、寫景、狀物”這四大板塊,把學生遠遠隔離在充滿動感的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之外。作文的選題,強調內容的綜合性。作文指導,強調知識與能力的“生成”。作文的評改,注重“過程”評價。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不要人云亦云。
關鍵詞:作文;綜合性;研究性
長期以來我們的小學語文作文一直固守著“寫人、記事、寫景、狀物”這“四大板塊”,把學生遠遠隔離在充滿動感的日新月異的現實生活之外。這種作文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而且嚴重制約著作文教學質量的提高。如何打破小學作文單調沉悶的局面呢?我們不妨跳出只在作文技巧上苦苦挖掘的狹小圈子,為小學作文開辟一片新的空間——指導學生寫研究性作文。即圍繞一個主題或事件,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深入探究的基礎上,寫出自己對問題、現象的認識和看法,寫出自己研究、探索的發現和收獲,寫出自己心中悟出的道理、傾注的情感等。與傳統作文相比,研究性作文更關注學生綜合性學習能力的培養,更有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一、作文的選題,強調內容的綜合性
1.專題探討,汲取營養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圍繞某些話題,組織學生進一步從橫向、縱向進行立體學習,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獨特的認識。例如,《墨梅》是一首清晰、立志高潔的詩。在學習《墨梅》品讀墨梅花精神的前提下,我讓學生完成一篇有關梅花的研究性作文:上網查詢有關梅花的生長習性以及開放的時間,可以收集古代文人墨客有關梅花的詩詞歌賦,感悟在文人墨客心目中對梅花的獨到見解;了解中國人為什么愿意以梅花來激勵自己。還可以從多個角度寫一寫自己對梅花的認識和感悟。寫一寫,說一說如《古人眼中的梅花》《中國人的梅花情結》《歲寒三友——梅花》等。從一篇篇角度各異、立意新穎的習作可以看出,學生通過搜集、研讀相關資料,不僅積累了大量有關梅花的詩詞、自然知識,還感悟到梅花所代表的精神境界,提高了文學素養。
2.指點時事,激揚文字
即寫當前生活中大家普遍關心的熱點、焦點問題。這些熱點問題可以是有關家庭、學校、班級的,也可以是有關國內外重要事件。《美麗的海洋》《我心中的南沙》等。有的學生寫了一篇《南沙需要和平》的研究性作文,詳細介紹了南沙群島的重要性,并介紹了我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壯大。他的作文不光有自己撰寫的內容,還配有剪貼的圖片、資料等,使全班師生大開眼界。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等綜合學習能力在完成這類作文的過程中逐步生成。
3.調查采集,開闊視野
比如,關注學生課余生活的選題《課外閱讀讀什么》《游戲廳里的小學生》《妙趣橫生的課外收藏》;引導學生關注周圍社會現象的選題《社會用字情況調查報告》;以感受中國民間文化為目的的《采集民間故事》等,并定期舉行交流會,如《人們眼中的牛郎織女》引導民間文學的產生和在老百姓生活中的地位。引導學生把觸角伸到生活或文化的方方面面,明確民間文學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從而豐富自己的文學修養。
二、作文指導,強調知識與能力的“生成”
1.素材搜集與整理的探究性
傳統作文強調學生個人的經歷和見聞,突出的是個人主觀感受。如,《我熟悉的一個人》《第一次……》等。這些作文,注重的是“結果”——學生只需把自己的個人儲備“搬出來”就可以了,無需探究。而研究性作文的內容,則不一定是學生個人“經驗儲備庫”里已有的,有的內容對他們來說甚至是非常生疏的,屬于“無米之炊”。剛開始寫研究性作文時,學生往往無從下手,教師要悉心指導。比如,如何進行社會調查;如何設計調查問卷;搜集素材的渠道一般有哪些;如何把搜集來的“米”進行篩選,提煉自己有用的東西,以支持自己的觀點等。
研究性作文需要豐富的素材,學生往往要與同學、家長或老師合作,共同完成素材的搜集。如,我讓學生寫一份社會用字調查報告,在討論寫作方案時,學生主動提出以小組為單位分工進行調查。經過討論,有的小組根據小組成員家庭住址的不同,劃片調查商店招牌、路旁的廣告牌;有的小組按不規范字的類型,分頭調查社會用字中的錯別字、簡化字、繁體字藝術象形字;還有幾個小組進行聯合調查,共享資料。學生在完成作文的過程中,學會了合理分工,學會了資源共享,合作意識、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作文表達的創新性、靈活性
研究性作文的表達方式更為自由靈活,有更大的創新空間。它可以是調查報告,可以是夾敘夾議,可以是數字說明,可以是文字敘述配以圖畫、圖表,也可以是單純描寫或直抒胸臆等等。例如,寫有關梅花的研究性作文時,有的學生旁征博引,借名人詩詞抒發對梅花的情感,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感染力和說服力;有的則把不同詩人筆下的梅花進行比較,闡述自己的發現。在《課外閱讀讀什么》中,為了清楚地展示調查結果,有的學生用統計數字來說明,還有的學生利用條形統計圖這一更直觀的形式來作為自己的論據,學生的創新思維顯得異常活躍。
三、作文的評改,注重“過程”評價
小學生的“研究”不同于成人的研究,對他們作文的評價重在過程。要保護學生在“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執著精神、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由于知識水平、認識能力有限,他們的觀點可能會比較幼稚,教師要注意不能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他們,要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不要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