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春
摘 要:素質教育的出現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現在學生嚴重缺乏孝悌意識的情況下,應該著重從家長入手,提高學生家長的孝悌意識,加強家長孝悌意識對子女的影響。
關鍵詞:孝悌;意識;影響
隨著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地區出現寄宿制學校,不僅有寄宿制的初中高中,小學也開始出現寄宿制。這種教學形式對學生的學習環境加以限制,在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上提供保證,但是學生與父母相處的時間也隨之減少,因此每一次周末或放假家長的行為對學生的影響會更加深刻。
一、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現狀
現在城市的學生嬌生慣養,被寵成小公主和小王子,在農村,隨著家家戶戶的孩子數量減少,這種現象有過之而無不及。現在的農村家庭解決了生活的溫飽問題以后都開始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選擇把孩子送到一些寄宿制學校,讓孩子從小接受比較好的教育,選擇寄宿制一方面是受到農村地域偏遠,孩子來回行走不方便,另一方面,讓孩子接受農村外圍教育,也就是選擇教學資源和教學環境比較好的學校,以便學生從小就能接受好一點的教育,同時,有的家庭環境也不那么利于孩子學習環境的改善,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村家長選擇把孩子送到寄宿制的小學接受教育。
在寄宿制小學接受教育的孩子,從小比較獨立,相對走讀制學校的孩子在家的時間和父母接觸的機會也較少,因此在兩周或者三周,有的是四周之后,寄宿制的孩子才能回家一次,一般過完一個周末三天兩晚之后返校。這樣寄宿制孩子們與家長在一年之中接觸的機會就變得非常有限了,除了周末以外只能是在寒暑假等較長的假期才有與父母陪伴比較長的時間,在這較少的機會里,父母也會盡己所能努力彌補對孩子生活上、精神上的欠缺。
二、寄宿制學校學生孝悌意識缺乏引起的問題
現在農村大多數的家庭都會選擇一家三代住在一起,或者居住的距離比較近,方便照顧。現在有一些農村家長由于生活壓力大或忙于生活的問題忽略對老人的照顧,雖然生活在一起,卻對老人不聞不問,不在一起住的長時間不過去探望,這種現象非常常見。有的學生周末放假回家對長輩也視而不見,將有限的周末時間用在游戲玩樂上,這時候如果家長有孝悌意識,重視孩子這方面的培養,會做出一些孝敬老人的行動或者告訴孩子應該去陪陪老人,有的家長缺少這種意識,沒有刻意或者不刻意地孝敬老人的行動,孩子看不到也聽不到這樣的教導,時間一長慢慢就會忽略孝悌意識和孝悌行動。因此,家長的行為會對子女產生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作用,而家長的教育觀也會很大程度上轉化成子女的行為以及觀念,由此可見,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家長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以說提高學生家長的孝悌意識就要利用家長對學生這種巨大作用的角色,側面加強學生的孝悌意識。
三、關于提高學生孝悌意識的討論
在沈英的《外來務工家長的責任意識對學生學習成績影響的調查與分析》這篇文章中提到該文做了一項對外來務工學生家長責任意識對學生學習成績影響的調查,調查的結論是學生家長的責任意識會通過日常對學生的關心照顧程度和教育方式體現出來,而責任意識強的家長對子女的照顧周到、關心較多,同時對待學生的問題也表現出更多的耐心。由此我們看出,學生家長無論是哪方面的意識較強或較弱,都會對子女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子不教父之過”,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科學家、政治家,以及各方面人才的成長經歷可以證明:家庭教育的分量是非常重大的。通過上述論證,我們能否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家長的孝悌意識及行為與孩子的孝順與否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孝悌意識,勢必要從提高學生家長的孝悌意識做起。
據此,希望各位家長能夠重視孝悌意識的重要性,接受一點建議:
首先,除了關心子女的學習,還應該重視孝悌方面的教育;現在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只要學習好,其他什么都好說,任何要求都可以滿足。這種完全以學習成績作為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直接忽略子女其他精神方面的教育及需求。家長應該逐漸轉變這種觀念,否則培養出來的孩子將來只是一個會學習的機器,沒有任何情商,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要求,反而不利于他在未來社會的發展。
其次,除了口頭說教,家長應該切實從自身做起,給子女作榜樣;由于孩子在寄宿學校接受教育,平時回家的機會比較少,與上一輩老人的相處機會也非常有限,因此家長應該利用好孩子放假回家過周末的時機,多帶孩子回家陪陪老人,盡可能自己也做到經常陪伴老人,陪老人聊聊天,幫老人做些事,給孩子和老人們一個共同相處的機會,培養三代人之間的感情,更有助于孩子孝悌意識的增強。
通過學生家長轉變意識并且對子女的言傳身教相結合,學生的孝悌意識自然也會提高。
參考文獻:
[1]沈英.外來務工家長的責任意識對學生學習成績影響的調查與分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1):184-186.
[2]段素琴.和學生家長談道德教育[J].中國教育研究論叢,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