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登科
摘 要:該文以“思政基礎”課程改革為例,闡述了以職業素養培養目標化下的思政基礎課改革思路,以貼近學生實際為立足點,設計學生主體性的體驗式實踐教學活動。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來真正提升思政課素質和能力培養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關鍵詞:職業素養 思政基礎課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b)-0218-02
1 職業素養培養目標與思政課教學關系
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個體行為的總和構成了自身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的三大核心中,包括職業信念、職業知識技能、職業行為習慣。
職業信念、包涵了良好的職業道德,是正面積極的職業心態和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意識,它由愛崗、敬業、忠誠、奉獻、正面、樂觀、用心、開放、合作及始終如一等這些關鍵詞組成。應該是一個成功職業人必須具備的核心素養。“職業知識技能”是做好一個職業應該具備的專業知識和能力。過硬、精湛的職業技能,是必須的是專業課程的使命。“職業行為習慣”就是職業素養就是在職場上通過長時間地學習-改變-形成而最后變成習慣的一種職場綜合素質。心念可以調整,技能可以提升。要讓正確的心念、良好的技能發揮作用就需要不斷的練習、練習、再練習,直到成為習慣。一個人,能力和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在職場要成功,最關鍵的并不在于他的能力與專業知識,而在于他所具有其他的職業素養。敬業和道德是必備的,體現到職場上的就是職業素養;體現在生活中的就是個人素質或者道德修養。
高校是培養社會未來職業人才的搖籃,強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它既要滿足學生適應未來職業需要的技能要求,又要瞞足學生未來職業可遷移發展的能力及終身發展的需要,而這必須讓學生具備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職業素養。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觀、人生價值觀、法律意識等素質培養和學生職業素養中通用社會能力的主要載體之一,是通過師生互動的課堂教學和實踐體驗等情感熏陶和行動引導影響學生,發揮精神導向、知行結合等橋梁作用,是培養學生職業信念、職業行為習慣等素質培養的隱性課程。所以在思政課教學要圍繞著加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和職業行為習慣養成進行教學,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提高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2 職業素養培養目標驅動下思政課實踐活動設計的探索
推進高校思政課課程教學改革。解決思想政治課程教學與職業素養培養結合不力的問題,以以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目標為驅動,從改革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展開,加強一學生主體性的實踐教學活動,樹立“學生為主體” 的教學理念,增加學生感興趣的樂于接受的參與性和體驗式教學,參與體驗式、師生互動式進行教學社會設計強化知行合一,推進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課程改革,強化知行合一的思政課教學,讓在“做中學、學中思、思而內化”提升職業素養。提高思政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采用多樣性教學方法、圍繞著職業素養培育來設計實踐教學內容,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體驗,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和針對性,提升職業素養,輸送企業需要的合格人才,提高就業競爭力,改變高校學生職業素養不盡人意的現狀,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讓此課成為學生成長、成才、受益一生的課程。
3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簡稱思政基礎)課程改革為例
(1)以規劃教材為本,根據教材整合后特色專題教學;圍繞著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能力培養為目標設計了相應教學活動。例如結合內容可以開展如“職業生涯規劃”、我和我的室友、道德劇場、校園公德狀況影展、職業調查與采訪、家庭關系模擬、就業、創業體驗、法律報告會、模擬法庭、法制劇場等系列專題相應的實踐活動。以培養以樂觀上進、愛崗敬業、奉獻等職業素養與能力為目標,通過設計相應的學生主體性和參與體驗式的互動實踐教學活動為驅動,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將職業素養的培養貫徹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的始終。
(2)圍繞著學生人際交往素養能力培養為目標,開展學生主體性體驗的實踐教學活動。例如設計相應的體驗式的實踐教學活。
例如,設計“交頭接耳”活動,提升良好人際關系交往和溝通能力為活動目標;通過學生分組、組員排隊后戴上隔音耳麥、組長對一人傳達信息、按一對一交頭接耳方式依次向后傳遞、最后一人公布自己接收的信息、與組長宣布原始信息對照、學生討論并指出信息源與傳遞后信息差錯的環節和原因、老師總結并指出造成信息源與終端信息不對等的原因和環節等多個步驟完成活動過程。
通過學生體驗活動讓同學們明白信息傳達不到位的影響和出現不應該出現的矛盾誤會,讓同學們學會理性和辯證地思考人生中人際交往的問題。不人云亦云,學會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學會寬容別人,也善待別人和自己,建立和睦的人際關系。
4 體驗式思政課實踐活動設計展開的特點
教學方法多樣性。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采取引入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調查采訪、參觀學習、互動討論或辯論、多種學生參與體驗等轟動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增強課堂感染力,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拓展教學空間,強化此課程的實踐教學;延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空間,開展素質拓展,充分運用校內和社會這個大課堂,幫助大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結合,知行結合,提高學生的交流表達、團隊合作溝通、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構建多元化教學評價體系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培養職業素養育能力。
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為教學目標,以貼近學生實際為出發點,通過對思政基礎課程改革,根據重新整合的教學專題、以學生參與和體驗為前提進行實踐教學設計,把知與行、教與學、課內與課外、靜與動、做與說結合,實現理論實踐主體化、校內外基地一體化、考核全程動態化。從教師梯次輪換、教學方法的多樣與生動、課堂教學與課外拓展、校內體驗和校外實踐、考核評價全程動態結合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究。推動思政基礎課的課程改革實效。
總之,通過“思政基礎”課程改革主要是在職業素質目標化項目驅動下,以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實際作為出發點。對教材內容、教學互動、教學方法等進行系列和探索,采取專題式、學生主體式、師生互動體驗式實踐活動教學設計,探索出學生喜歡的、積極參與的實踐教學活動開,實現知行結合,理論和實踐結合,真正提高“思政基礎”課的教學實效性和素質能力目標的針對性,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的職業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井大軍,馬愛民.高職學生職業素養提升的思政課考評機制研究[J].遼寧高職學報,2014,16(10):37-38.
[2] 劉晨辰.中職醫學生職業素養培育方案建設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2015.
[3] 王東.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思考與實踐[J].安徽冶金科技職業學院學報,2014,24(10):43-46.
[4] 宮佳妮.大學生職業素養培育與畢業生發展狀況研究[J].科技視界,2013(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