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圻 呂汝泉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大連116052
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思考
張 圻 呂汝泉
遼寧對外經貿學院遼寧大連116052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是改革開放的必然成果,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建設就成為了我國重點發展的方向。改革是一個社會發展的必要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與世界接軌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其中經濟方面是改革的重點,市場經濟的引入使得我國從此走向繁榮。在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下,我國的市場經濟改革已經走過了數十個年頭,我國的經濟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新的機遇,堅定社會主義的領導方針,積極梳理經驗深化改革,讓我國的市場經濟得以更好的發展下去。
社會主義;經濟改革;新常態;新舉措
2015年底,習總書記出席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會議強調,推進結構性改革,必須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要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
經過多年的奮斗與摸索,我國實現了中國特色市場經濟。打破了傳統的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不兼容性,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指明了前進方向。多年的努力使得,我國的市場經濟在社會主義的體系下逐漸完善,但是依舊存在著許多的不足,尤其是在舊有的計劃經濟時代殘余沒有解決干凈,許多社會矛盾并未完全解決。因此想要進一步改革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要深化改革并且根據新的形勢優化經濟系統。
商品經濟并不是市場經濟,而是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之下存在的一個特殊模式,雖然與市場經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不能完全劃等號。雖然說需求就有市場,有商品就有需求,但是在傳統的經濟框架之下,市場機制無法起到調節的作用。計劃經濟在國家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起的是指令作用,并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起到實時調節作用。在我國特殊的國家經濟構架,以及經濟模式,造成了商品經濟的概念與市場經濟的概念。而在西方社會并不存在商品經濟這個概念,只有單一的市場經濟。其實只有當商品經濟的調控作用,可以對生產進行調節時,并且成為資源配置的主導者時,這種經濟結構才能稱之為市場經濟。
由此可見市場經濟是具有一定的調節性的,通過資源的配置來調控當下的經濟環境。就市場經濟本身而言,并不存在意識形態的問題,它可以脫離開政治制度而獨立存在。市場經濟可以與資本主義形成緊密結合,也可以良好的匹配社會主義的經濟體系。而我國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標志是黨的十四大,明確了通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來推動改革開放的全面進行。在此之后我國的經濟,逐漸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變,使得我國經濟環境中形成了激勵與創新的正能量。
我國社會主義在實行的過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成果,使得我國得以在短短數十年之內達到經濟騰飛,讓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起來,讓人們的需求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我國的經濟體制也要隨之發展與改革。而在當下進行深化社會主義改革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系列的新矛盾與新挑戰,這就要求改革的實施者,在此過程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堅決的聽從黨的領導。強化國有經濟的主導地位,時刻警惕西方自由主義的滲透,依法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化改革。
經濟的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而其代表的經濟活動就是國有經濟。由于國有企業是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最大區別,是國家進行經濟調控與社會生產的主要手段,同時有是共產主義的經濟基礎。因此要保持國家的共產主義道路,就要堅持公有制經濟,并且將其發展壯大。
在我國的市場經濟的改革中,國有經濟與市場在股份制之后已經有了很好的融合,有很大一批國有企業已經成為了世界知名的企業。雖然國企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改革的任務依舊艱巨,由于對國有企業的監管體制并不完善,因此需要國家對此進行進一步的深化改革。同時壯大國有經濟,使得關鍵的國家資源,可以集中的應用于戰略目標的發展。
自由主義的經濟主張圍繞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的概念來進行,其理論過于右傾,主張極端的私有化與放任式的完全市場化。這種理論反對任何公有制,但并不適合我國的國情。在改革過程中甚至出現了國有企業將大股小賣,使得國家喪失了對經濟控制權,并且導致了許多國家資源流失外國。我國實行的經濟體制,并非完全的私有制,而是與混合式的經濟組合,通過國有經濟控股來加強國有經濟的主導權,以此來放大行業的競爭能力。
(一)堅持完善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堅持以公有制為主導,通過多種經濟制度的共存的制度,來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經濟制度。這種經濟模式是我國的中流砥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礎,其中國有經濟與私有經濟都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只有堅持完善這種經濟體制,才能推動中國繼續前進讓經濟繼續繁榮下去,著重發展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通過激發私有經濟的活力以此來激活公有制經濟,兩種模式在互相帶動的情況下共同發揮作用。而改革就是要讓這個作用更好的發揮出來,完善的制度是經濟發展的最大活力,因此想要經濟繼續繁榮下去就一定要堅持完善經濟制度。
(二)良好的發揮政府的作用
共產主義下的市場經濟,本來就是以國有經濟作為主導,因此不僅市場在經濟活動的時候要發揮作用,政府更要發揮作用。但是政府一般更側重于宏觀方向上的引導,而市場更側重于經濟活動中的競爭。因此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模式下,應當盡可能的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保持宏觀上市場的穩定與引導,同時還要完善秩序與監管,讓中國的經濟可以在一個健康公平的環境中不斷發展。
(一)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針是為人民服務,因此經濟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也都應該圍繞著人民的利益進行。堅持以人為本,必須把解決好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現實問題放在首位。保證市場環境的健康競爭,讓每一位參加經濟活動的人民都可以受到相應的保障。只有推行有利于人民的經濟方針,才能讓國家的經濟得到發展,讓人民可以安居樂業。“以人為本”反映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根本價值取向,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符合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二)構建合理的宏觀調控體系
宏觀調控是確保經濟改革可以穩步進行的重要環節,通過宏觀調控可以避免很多彎路出現,讓經濟可以始終保持在正確的路線上。從而引導國民經濟可以全面、穩定的發展,通過局部或者是部分調整,使得國家經濟的構架得到改變,并且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這就是宏觀調控對于市場經濟進一步完善的作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是一件需要不斷探索與實踐的事情,它是中國共產黨在實踐摸索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進行市場經濟的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的主導,深度發掘市場經濟的潛力,從而將國家引領向復興。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按照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要求,貫徹落實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策部署,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牢把握經濟社會發展主動權,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妥善應對重大風險挑戰,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1]王立榮,王國武.對堅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05:98-102.
[2]李炳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理論思考[J].當代經濟研究,2007,07:46-51.
[3]張宇.關于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的理論思考[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07:13-18.
[4]楊以湖.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考[J].新西部,2012,Z5:46+52.
[5]李清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河北大學學報,2014,0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