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吉爾吉斯斯坦特約記者 高露

3月21日,是國際納烏魯斯節,按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是陰陽各半、晝夜均分的“春分”,對于突厥語國家來說,是新年的第一天。這個節日最初源自伊朗歷。據說全世界每年有10多個國家、3億多人慶祝這個節日,吉爾吉斯斯坦就是其中一個國家。
舌尖上的春天
21日,記者一行走上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街頭,節日的氣氛撲面而來。最常見的組合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民眾,阿拉套廣場及其周邊區域更像是一個集慶祝、玩樂、美食、展銷為一體的大型嘉年華。街上到處可以買麥苗盆栽,人們把它擺在家里,作為節日裝飾,據說麥苗預示著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民以食為天,要說迎新年,全世界沒有哪個民族會少了美食。具體到納烏魯斯節,最少不了傳統美食“蘇摩洛克”。蘇摩洛克的做法并不復雜,只是把面粉、白糖、麥片、發芽的小麥粒放入鍋中,加一定量的水攪拌即可,但熬制的過程卻十分耗時耗力。據一位當地朋友介紹,她家在節日前一晚11時開始做蘇摩洛克,這鍋蘇摩洛克經過長達一宿的攪拌方才熬成,是棕褐色的粥糊。
此間,她的親友和鄰居們換班攪拌,防止熬煳,通過聊天、歌舞等打發漫長的時間,從另外角度看,這也是拉近彼此感情的時刻。
盡管蘇摩洛克其貌不揚,甚至可說賣 相不佳,但節日里卻極受歡迎。走在比什凱克街頭,隨處可見路邊的小販用各種小巧方便的一次性容器販售蘇摩洛克。記者雖想入鄉隨俗,但也只是花大約2元人民幣的價錢買了最小容量的一小碗品嘗,蘇摩洛克聞起來略帶些谷物味道,吃到嘴里有一種麥香和谷物香摻雜的味道,再加上放了不少糖,在我的舌尖上刻下“甜口粥糊”的標簽,成為我對“吉爾吉斯斯坦春天的味道”最直觀的印象。
當人們一邊逛著熱鬧的集市一邊品嘗“舌尖上的春天”時,無論視覺還是味覺,都有一種“春意盎然”的感覺。
檜樹枝驅邪
坊間認為,吉爾吉斯斯坦曾受薩滿教影響,故時至今日,一些節慶風俗中仍可見以萬物有靈為理論基礎的薩滿遺風,其中包括跳篝火祛晦祭祀儀式。
當地德高望重、子女多且孝順的中老年女性在納烏魯斯節的早晨手舉點燃的檜樹枝,驅走一切不潔之物,并祈禱來年好運。
當日,在比什凱克市中心阿拉套廣場上舉行的大型慶祝活動中,也有身著吉爾吉斯白色民族服裝的婦女在舞臺上手持檜樹枝,念念有詞,驅邪祈福。此外,也有些家庭會點燃篝火,男丁和孩子們跳過篝火,取凈化之意。這些古時遺風讓吉爾吉斯斯坦的納烏魯斯節與其他突厥語國家有些許不同。
投羊拐論輸贏
在阿拉套廣場周邊總會見到圍成一圈一圈的人群,原來人們在玩“投拐圈錢”游戲。簡單說,攤主會在地上用粉筆畫幾個圈,用“羊拐”骨頭在每個圈里壓上不同面值的錢幣,在離這些圓圈幾米之外再畫上一條基準線,玩家用手里的“羊拐”骨頭或者更大的骨頭站在線后,瞄準圓圈中紙幣上的小“羊拐”骨頭投擲出去,如果砸中便可以得到那張紙幣。這個游戲和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小孩經常玩的“彈球”有異曲同工之處,連玩家們投擲骨頭的手法都非常類似,核心都是瞄準,擊中。
游戲中,不僅老板和玩家緊張,連圍觀的人們也在“羊拐”丟出去的一瞬間屏住呼吸,因為擊中骨頭拿走錢的幾率并不太高,所以一旦有玩家擊中了錢幣上的骨頭,人群中就會發出嘖嘖贊嘆聲。這種既要技巧又拼運氣的游戲吸引了很多小伙子?!?/p>
環球時報20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