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飛+李水康


【摘要】 目的 探討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的臨床效果。方法 110例腦血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 各55例。兩組均予以常規綜合治療, 在此基礎上對照組患者應用低分子肝素溶栓治療, 治療組患者應用尿激酶溶栓治療,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為(13.26±5.14)分低于對照組的(20.33±4.85)分,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7%,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2%,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患者能夠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缺損情況, 加快患者恢復,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關鍵詞】 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1.011
Observation on clinical effect of urokinase thrombolysis therapy for cerebral thrombosis LI Zhen-fei, LI Shui-kang. Guangdong Province Wuchu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Wuchuan 524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linical effect of urokinase thrombolysis therapy for cerebral thrombosis. Methods A total of 110 cerebral thrombosis patients as study subj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55 cases in each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comprehensive therapy for both group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low molecular heparin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received urokinase thrombolysis therapy. Clinical effect was compared in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lower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score as (13.26±5.14) points than (20.33±4.85) poi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had lower NIHSS score after treatment than before treatment. All difference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treatment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2.7%, which was 78.2%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reatment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 Conclusion Urokinase thrombolysis therapy shows excellent clinical effect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thrombosi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nerve defect situation, promote recovery of patients. So it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Urokinase; Thrombolysis therapy; Cerebral thrombosis; Clinical effect
腦血栓是臨床比較多見的一種腦血管疾病, 也是十分常見的急性腦梗死類型, 主要是因腦血管出現炎性病變或動脈粥樣硬化, 使得管腔發生阻塞或是狹窄, 從而引起供血區的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甚至壞死所致, 臨床主要表現為偏癱和失語等功能障礙, 嚴重者還會發生死亡, 對患者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影響[1, 2]。為腦血栓患者實施早期溶栓治療有著重要作用, 可以疏通已閉塞的腦血管, 糾正腦組織局部供血情況, 改善缺血腦組織壞死現象, 顯著加強患者神經功能以及提高預后[3, 4]。本次研究的主要探討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的臨床效果, 特對本院110例腦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予以分析,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從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110例腦血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 將其隨機分成治療組與對照組, 各55例。對照組中, 女28例, 男27例;年齡38~80歲, 平均年齡(59.8±15.2)歲;發病至就診時間1~7 h,
平均就診時間(2.3±1.8)h。治療組中, 女26例, 男29例;年齡39~81歲, 平均年齡(60.3±15.8)歲;發病至就診時間2~7 h, 平均就診時間(2.9±1.7)h。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入選標準[5] ①參照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發布的腦血栓診斷標準予以確診, 并通過行顱腦CT與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學檢查予以證實;②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均表現為語言障礙、意識障礙、吞咽障礙、感覺障礙、運動神經失調、視野障礙以及偏癱或偏側等;③未并發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④未發生出血性腦梗死、二次腦梗死以及心源性腦梗死患者;⑤未患有顱內腫瘤、消化性潰瘍、血管畸形以及其余出血傾向疾病的患者;⑥無智力低下與精神疾病患者。
1. 3 方法 兩組患者首先均給予常規綜合治療, 主要包括血壓與血糖控制、抗感染、脫水降顱壓、營養神經、吸氧以及擴張血管等。對照組患者在常規綜合治療基礎上應用低分子肝素溶栓治療: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3199)0.3 ml, 首次注射為2次/d,
隨后改為1次/d, 持續治療2周。治療組患者在常規綜合治療基礎上應用尿激酶溶栓治療:依據患者病程選擇藥物劑量, 若患者病程≤3 h, 則于濃度為0.9%的100 ml氯化鈉注射液中加入50萬U尿激酶(哈高科白天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10930112)行靜脈滴注, 在20 min內靜脈滴注完;若患者病程>3 h, 則于濃度為0.9%的200 ml氯化鈉注射液中加入100萬U尿激酶行靜脈滴注, 在30 min內靜脈滴注完;持續治療2周。
1. 4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NIHSS評分和治療總有效率。NIHSS評分主要是對意識最大刺激、面癱、上下肢肌力、最佳反應、行走能力、手肌力以及語言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評估, 滿分45分, 評分越高說明病情越重, 輕度為<15分, 中度為15~30分, 重度為>30分。
1. 5 療效判定標準[6] 患者NIHSS評分下降>90%, 病殘0級為基本痊愈;患者NIHSS評分下降45~90%為顯效;患者NIHSS評分下降18~44%為有效;患者NIHSS評分下降<18%為無效;患者NIHSS評分增加<18%或死亡為惡化。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變化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NIHS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049, P=0.955>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明顯降低,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且治療組患者的NIHSS評分要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419, P=0.000<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2.7%(51/55),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8.2%(43/55), 比較本文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治療組要明顯好于對照組(χ2=4.68, P<0.05)。見表2。
3 討論
腦血栓是臨床十分常見且危害性較大的一種缺血性腦血管疾病, 近些年因為人們生活節奏的逐漸加快與飲食結構的不斷轉變, 該疾病發病率呈現不斷增長趨勢[7]。患者發生腦血栓后, 腦組織開始出現局部梗死, 腦血栓病灶主要是由中心壞死區域及其周邊缺血半暗帶構成。雖然中心壞死區域中所有細胞已完全失活, 但是其缺血半暗帶存在側支循環, 其中可能還留有較多能夠存活的神經元細胞, 該部位的細胞損傷特點表現為可逆性, 假若局部血流可以快速達到正常水平, 其神經元細胞仍有再次存活并發揮正常功能的可能[8, 9]。所以必須重視缺血半暗帶區域內神經元細胞的保護, 通過在腦血栓發病初期及早(最佳為發病6 h內)開展溶栓治療能夠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 可以顯著提高預后[10, 11]。臨床治療腦血栓的目標是要顯著降低患者病死率與致殘率, 改善患者感覺、言語以及意識等神經癥狀, 將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降至最低[8]。
尿激酶屬于蛋白分解酶之一, 主要是通過人體腎小球上皮細胞合成, 能夠把纖溶酶原有效激活成纖溶酶, 加快前凝血因子Ⅴ或Ⅷ、纖維蛋白原以及纖維蛋白凝塊的降解, 以此達到溶栓目的[12, 13]。醫用尿激酶主要來源于正常人尿液或是腎組織細胞培養液, 通過提取所得, 或由基因技術制取, 口服通常無作用, 經靜脈注射后進到機體中能夠對纖溶酶原予以激活, 明顯降低血液粘稠度, 顯著加強二磷酸腺苷酶活性, 對血小板集聚予以抑制, 以此達到預防血栓形成的目的。由于尿激酶主要是從人體中獲取, 能夠快速見效, 且不存在抗原性, 能夠明顯改善由缺血、缺氧等原因導致的眾多生物化學變化[14, 15]。但需注意的是, 當腦組織發生缺血以及缺氧現象后, 會明顯提高腦部微血管的通透度, 增加內膜細胞的水腫發生率, 如果血流正常后可能導致血液外滲以及灌注壓上升等, 所以在應用尿激酶溶栓治療過程中, 應當同時開展再灌注保護治療, 如服用維生素E、維生素C、甘露醇等藥物。
此次研究發現, 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NIHSS評分為(13.26±5.14)分低于對照組的(20.33±4.85)分, 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7%, 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8.2%,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要明顯好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尿激酶和低分子肝素均能達到溶栓目的, 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 但是尿激酶對腦血栓患者的溶栓效果更理想, 更能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 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患者能夠獲得良好的臨床效果, 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神經缺損情況, 加快患者恢復, 值得臨床大力推廣。
參考文獻
[1] 韓曉猛.尿激酶溶栓治療46例腦血栓患者臨床體會.中國傷殘醫學, 2014, 8(1):118.
[2] 步桂芝. 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的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衛生產業, 2014(9):157-158.
[3] 陳榮平, 高宏章, 全燕輝. 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的臨床分析. 醫藥前沿, 2015(4):85-86.
[4] 譚寶慧.低分子肝素鈣聯合尿激酶對腦血栓患者D-二聚體水平的影響.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6, 11(1):47-50.
[5] 高翠萍.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的療效觀察.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1, 19(11):1900-1901.
[6] 袁應雙.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臨床效果評價.吉林醫學, 2010, 31(14):1975-1976.
[7] 歐國濤.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的臨床療效分析.醫學臨床研究, 2013, 30(6):1105-1107.
[8] 宋存峰, 王磊, 隋玲玲, 等.急性腦梗死選擇性動脈內溶栓的療效分析.吉林醫學, 2011, 32(30):6337-6338.
[9] 余清超.小劑量尿激酶治療老年腦血栓62例效果觀察.吉林醫學, 2013, 34(15):2928-2929.
[10] 于海霞.尿激酶對老年腦血栓恢復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6, 27(1):87-88.
[11] 李軍, 姚春華, 徐洪海. 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的臨床效果評價. 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 2013, 15(8):72.
[12] 馮東興.低分子肝素鈣聯合小劑量尿激酶治療進展性腦血栓的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4, 14(24):31-32.
[13] 余曉斐. 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25):147-148.
[14] 范波.低分子肝素鈣結合尿激酶治療腦血栓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中外醫學研究, 2015, 19(22):38-39.
[15] 張文勇. 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臨床效果評價. 吉林醫學, 2010, 31(17):2617-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