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艷 白孝忠
摘 要在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之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外貿快速增長,但卻存在依存度低、外貿份額少、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小、發展不均衡等問題。運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相似性指數分別衡量了31個城市的貿易競爭力和相似度,發現許多城市出口相同產品,且競爭力強的產品主要是資源型、低技術和中技術型產品,城市群內的貿易結構相似程度高且脆弱。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于各城市產業結構的相似性。
關鍵詞城市群;競爭力;貿易相似度;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中圖分類號]F75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3-0051-06
一、引 言
在全方位對外開放與合作的環境下,不沿邊、不靠海、作為內陸地區的中部成了一塊相對封閉的區域(范恒山,2013)。而隨著西部大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戰略的實施,中部發展緩慢等問題愈發突出,并出現了包括GDP增長率低等“中部淪陷”現象。2006年《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的出臺,無疑是中部經濟發展的新開端。2010年國家在《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中進一步明確了中部地區城市群發展的一體化道路。2015年國務院批復同意《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指出了跨區域城市群合作道路。
長江中游城市群是在現有的武漢城市圈、襄荊宜城市帶、長株潭城市群和環鄱陽湖城市群基礎上形成的特大城市群,跨越鄂、湘、贛三省,涵蓋31個城市。由于地理和環境等方面的相近,城市群一直存在著產業結構相似的問題。龔勝生等(2014)指出,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四省產業結構相似度高,第二產業比重偏高,均處于工業化中期。從產業結構高度上來說,中部城市群呈二級梯度分布,其中武漢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處于中部第一梯隊,但也明顯落后于珠三角(何天祥等,2013)。各省產業分工和合作能力也有差異,其中湖南工業分工較高,湖北省際合作潛力最強(張祥等,2013)。城市群之間承接能力懸殊,中心城市承接產業能力突出(段小薇等,2016)。因此,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是解決中部地區凹陷的關鍵問題(劉玫等,2010)。
對外開放在促進中部崛起戰略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它有利于發揮比較優勢,培育和形成中部地區的后發優勢,從而實現中部發展優勢的再造,達到縮小發展差距的目標(儲祥好,2006)。但目前中部地區的開放水平和對外結構低于東部(張秀生等,2006)。在產品結構上,中部地區出口商品主要為資源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及一般的機電產品,高技術產品所占比例不高、高附加值產品更少(江洪,2013)。秦尊文等(2013)發現,長江中游城市群傳統外向服務部門具備優勢,且經濟聯系強的區域集中在城市群西部和南部城市。總體來看,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尚處于初期階段,整體外向功能較弱(湯鵬飛,2012)。
二、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外貿現狀
(一)總體狀況分析
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加快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的發展,從圖1中,GDP曲線的上升幅度在2006年以后明顯加快。與此同時,城市群的貿易規模也快速增長。進出口從2007年的316億增加到了2014年的1 039億美元;其中,進口從159億增加到348億美元,出口從157億增長到691億美元。但與2006年之前相比,進口增長的速度明顯降低,2000~2006年的年均增長率為26%,而2007~2014年只有11.9%。雖然出口增速在兩個時間段內從20%增加到了23.5%,但貿易總額的增速仍從22.32%減少到了18.5%。全國外貿增速在這兩個階段上從24.43%下滑到10.2%,長江中游城市群外貿表現良好,但這同時也說明了長江中游城市群對貿易的依存度要低于全國總體水平。2014年長江中游城市群進出口按年末匯率折算后與GDP的比值約為10.8%,而同年全國為41.4%。
表1比較了四大城市群的經濟與外貿。表中,2007年之前長江中游城市群在全國GDP和貿易中的比重保持在7.49%和1.45%左右,而2014年兩個比重分別躍升為9.71%和2.42%。由此可見,近年來中部的發展成效顯著。但表1也反映了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中存在的兩個問題:第一,外貿比重遠低于GDP比重,而其它城市群則相反。這說明,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外貿地位與其GDP地位不匹配,貿易對地區經濟的拉動相對較小。第二,外貿比重遠低于其它城市群。例如,2014年長江三角洲在全國外貿的比重為39.12%,高出長江中游城市群37個百分點。因此,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外貿規模小,在全國中的作用也遠小于其它城市群。四大城市群在總體上占中國GDP的33%和外貿的79%,這顯示了城市群是促進全國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長江中游各城市應以城市群為依托,抱團發展,在經濟和外貿上盡快縮小與其它城市群的差距,并最終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四極。
(二)分區域的外貿發展情況
長江中游城市群各區段的貿易量增長迅速,2000~2014年湖北、湖南和江西三個區段的年均增速分別為20.13%、18.04%和25.87%。就2014年來看,湖北段為406.6億美元,但在2007~2014年年均增率最小,僅為15.83%;江西段貿易額是388.9億美元,其在2007~2014年增速也是最大的,約為24%;湖南段貿易額最小,為243.9億美元。長江中游城市群集聚了三省大部分外貿活動,總計完成鄂、湘、贛三省貿易額的89.19%。
各區段貿易量占其所在省份的比重較高,且該比重總體呈下降趨勢。例如湖北段在2000年占湖北省外貿的96.75%,在2007年甚至達到97.7%,之后逐年下降,2014年為94.41%。這說明,長江中游城市群各區段對全省的外貿具有主導作用,同時在近年來也帶動了本省其它地區的貿易發展。總體來說,各省的外貿仍集中在城市群,因此加強省內城市間產業合作、優化外貿布局是全省發展的重點(見表2)。
三、貿易指數介紹
(一)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是美國經濟學家巴拉薩(Balassa)于1965年提出,用來反映一國或地區某一產業比較優勢的經濟指標。這里從每個城市都是世界市場一部分的角度出發,用某產品的城市出口份額與世界份額之比來反映該城市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相比較的競爭優勢。計算公式為:
RCA=(Xij÷Xj)/(Wi÷W) (1)
公式(1)中,Xij表示j城市i產品的出口,Xj表示j城市的出口總值,Wi表示世界i產品的出口貿易值;W表示世界貿易出口總值。
通常認為,當 RCA≥2.5 時,該市在i產品上具有極強的競爭優勢;當 1.25≤RCA<2.5 時,說明該市i 產業具有較強優勢;當 0.8≤RCA<1.25時,該市i產品有一定優勢;當RCA<0.8時,說明該國在i 產業上表現為國際競爭弱勢。
(二)貿易相似性指數
為了衡量兩個城市間的貿易相似度,這里采用了SP(Export Similarity Index for Products)指數。它是通過考察兩市某產品的出口份額大小及其分布是否相似,來分析兩市出口相似程度的,具體表述為:
SP=■ ■1-■
(2)
公式(2)中,Xik為k城市i產品的出口,Xk表示k城市的出口總值。這里n=1,2…15,分別代表圖2中城市個數最多的前15個產品類型。當SP=1,說明兩市出口產品完全相同;SP指數位于[0.5,1)間時,表示城市的出口結構比較相同;指數在(0,0.5]間時,則結構有一定差異;SP=0,說明兩市產品完全不同。指數越大,則兩市出口競爭也就越激烈。
(三)研究思路
貿易結構是在產業結構的基礎上建立的,因此本文選取了城市出口額最高的20類產品來計算顯示性優勢指數,這既可以考察城市的出口競爭力,又可以透過它們反觀城市的產業結構現狀。毫無疑問,長江中游城市群產業結構重構的問題也會反映到貿易結構上,因而各城市的產品一定會有重疊。本文接著挑選重疊頻率較高的15類產品,用以比較各個城市在出口上的相似性。最后結合公式(1)和(2)計算出來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相似性指數來度量長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在貿易和產業上的競爭程度。
(四)數據說明
長江中游城市群31個城市的GDP與進出口數據來源于《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及各市統計年鑒,產品(HS2編碼) 的出口數據來源于中國海關統計網。由于缺乏3個縣級市仙桃、天門和潛江的產品貿易數據,因此本文計算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相似性指數時只包括了28個城市。
四、長江中游城市群外貿競爭力與相似度
(一)外貿競爭力分析
根據公式(1)計算的RCA指數見表3,將每個產品的集中程度表示在圖3中。
1.產品出口結構相似
長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的主要出口創匯產品集中,出口結構相似。超過一半的城市均出口:第29章有機化學品、第84章機器機械器具、第85章電機電氣設備、第28章無機化學品、第62章非針織服裝、第73章鋼鐵制品、第39章塑料及其制品、第61章針織服裝、第94章家具、第42章皮革制品、第64章鞋靴、第69章陶瓷產品、第63章其他紡織制品、第87章車輛及其零件。
2.出口競爭力極強的產品主要為資源性和低、中技術產品
為能清楚地看到出口產品的類型,這里采用祝樹金等(2009)的方法,將產品分為5類:初級產品、資源性產品、低技術產品、中技術產品和高技術產品。在表3第2列中出口競爭力極強的產品主要包括資源性產品、農副加工品、紡織服裝鞋帽和化工產品等。低技術類的第62章非針織服裝和第63章其它紡織制品均是14個城市的極具競爭力產品。中技術類產品以化工產品為主,例如第28章有機化學品是14個城市的極具競爭力產品。在高技術類產品上,只有咸寧和宜昌的第30章藥品是極具競爭力的。
3.產品結構有明顯升級的跡象
在表3第3列中給出了較具競爭力的產品,其中高技術類產品有所增加。例如孝感、衡陽和鷹潭在第90章光學儀器有較強競爭力。中技術類產品類別和參與城市增多。第84類機器機械器具不僅是武漢極具競爭力產品,而且是黃石和襄陽較具競爭力產品。在競爭力一般(表3第4列)和競爭力弱(表3第4列)的產品中存在許多高技術產品,其中有10個城市出口了第90章光學儀器類產品。這一方面反映了產品結構的升級,高技術產品已成為城市的主要創匯產品,但當前仍處于發展期,尚不具備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它也預示著新一輪的產品出口競爭格局。各城市在產業規劃中均將高技術產業培育列為重點工作,那么這些高技術產品經過一段時間可能成為許多城市的競爭優勢,產品結構相似和產業重復建設將會引發又一次的惡性競爭。因此,構建城市間產業合作和貿易分工體系迫在眉睫。
4.貿易結構較脆弱
在表3第1列里有兩個數據。一是出口創匯最多的20類產品占城市貿易總額的百分比,平均值達到95%。可以說,城市貿易額的高低在極大程度上取決于這20類產品。二是競爭力極強和較強的產品占城市貿易總額的百分比,平均值為79%,其中有16個城市超過80%,婁底和衡陽甚至超過了90%。當兩類數據都偏高時,城市的整個貿易體系就會十分脆弱。以黃石市為例,99%的貿易源于20類產品,88%的貿易由9種競爭力強的產品創造。一旦外部環境發生變化,如第72、73章鋼鐵及其制品市場波動時,城市的貿易量就會受到較大影響。
(二)貿易相似度分析
長江中游城市群產業結構的相似性反映到貿易結構上,將會引起各城市的出口產品的激烈競爭。運用貿易相似度指數計算后,發現城市間的貿易相似程度非常高(見表4)。益陽與其它13個城市的SP指數高于0.5,相似城市數目在10個以上的城市還包括吉安、孝感和九江。婁底、衡陽只有2個相似城市,且貿易相似度均低于0.6。鄂、湘、贛三省的省會城市彼此的相似度豐常高,武漢與長沙、南昌的相似度分別為0.670、0.504,長沙與南昌的相似度為0.622。
從城市間的貿易相似程度來看,宜昌-景德鎮的相似程度達到了0.856,在兩市出口最多的20類產品中有9類是相同的,分別占到各市貿易額的38%和48%。反觀產業結構,電力、化工、食品醫藥、裝備制造業是宜昌的四大支柱產業,而化工、食品醫藥、機械家電、航空汽車和陶瓷則是景德鎮的支柱產業。可以看出,兩者的產業結構有較大相似性。吉安-九江的相似程度為0.812,在各市出口最多的20類產品中有15類是相同的,分別占到各市貿易額的28%和38%。它們的產業結構也非常相似,前者的支柱產業包括電子信息、醫藥化工、冶金建材、綠色食品、機械制造等;后者則有石油化工、鋼鐵有色、電子信息、綠色食品和先進制造等優勢產業。此外,荊州-荊門、荊州-黃岡、岳陽-黃岡、常德-宜昌、常德-株洲、景德鎮-常德、吉安-上饒這7個城市組合的相似指數均超過了0.7,顯示出它們在貿易上較強的相似性。
五、主要結論與政策建議
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之后,長江中游城市群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經濟與貿易規模快速增長。但與其它城市群相比,其外貿依存度低,外貿在全國的比重小且對地區經濟的拉動效應不大。本文的主要結論和政策建議包括:
1.以城市群為依托,進一步擴大開放
長江中游城市群聚集了中部三省絕大部分經濟活動,對中部崛起有著決定性作用。各省、市應統一到城市群的規劃和發展中來,打破行政壁壘、消除政策阻隔,建立地區高層的對話機制和企業界的交流合作平臺,形成中部地區以城市群為依托的內陸開放式發展格局。
2.促進城市群內各城市聯動發展
城市群內各城市的經濟與外貿處于不均衡狀態,其中武漢、長沙和南昌是核心城市,其貿易總和約占整個城市群貿易額的一半。一方面,繼續支持這三個城市發展,打造長江中游地區“多核型”的經濟推動模式;另一方面,通過城市群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加強各城市間的經濟聯系,擴大核心城市的輻射范圍和增強其他城市的對接能力。
3.建立城市間產業分工體系,優化外貿布局
貿易結構與產業結構密切相關,因此要緩解貿易相似度過高的問題,首先應提高城市間產業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在城市群內建立協調發展機制,使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及其它城市差異性定位、合理分工,形成自上而下的分工合作機制。城市在承接沿海乃至境外的產業轉移時,也應依據這種分工體系來選擇相應產業。
4.推動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
結構的升級是一個長期、動態的過程。在大力發展出口競爭力強的中、高技術產品的同時,也應保持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輸出,因為它們仍在現階段起著重要創匯作用。但從長期來看,各城市應在產業合作和技術創新的基礎上,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強化競爭力一般和弱勢產品中那些與本城市產業定位匹配的高技術產品的培育工作,使其對外競爭力盡快提高。弱化、轉移甚至淘汰那些不具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以有效整合產業存量資源。此外,在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應注重各省市專項規劃銜接,避免形成同質競爭。
[參考文獻]
[1] 范恒山.全方位深化中部地區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J].經濟研究參考,2013(19):3-8.
[2] 龔勝生,張濤,丁明磊,梅琳,吳清,葛履龍,儲環.長江中游城市群合作機制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4(1):96-104.
[3] 何天祥,朱翔,王月紅.中部城市群產業結構高度化的比較[J].經濟地理,2012(5):54-58.
[4] 張祥,杜德斌.省際工業分工合作及其空間聯系研究——基于中部六省案例[J].經濟地理,2013(5):89-97.
[5] 段小薇,李璐璐,苗長虹,胡志強.中部六大城市群產業轉移綜合承接能力評價研究[J].地理科學,2016(5):681-689.
[6] 劉玫,高睿,黃蕙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部地區優勢產業的評價與選擇[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7):192-196.
[7] 儲祥好.對外開放與中部崛起——析我國中部地區對外開放現狀與中部崛起戰略[J].國際貿易,2006(10):4-8.
[8] 張秀生,張文彬.中部地區的對外開放:現狀與對策[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7): 441-446.
[9] 江洪.進一步深化中部地區開放與合作[J].宏觀經濟管理,2013(11):31-33.
[10] 秦尊文,湯鵬飛.長江中游城市群經濟聯系分析[J].湖北社會科學,2013(10):52-56.
[11] 湯鵬飛.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經濟聯系測度與分析[A].第十一屆全國區域經濟學學科建設年會暨生態文明與區域經濟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
[12] Bela Balassa.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65(33):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