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波+宗剛+應凱
【摘要】 目的 探討經髂內動脈栓塞術治療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的近期療效。方法 65例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31例)對照組(34例)。對照組采用骨外科常規處理, 觀察組在積極抗休克治療的基礎上實施髂內動脈栓塞治療。觀察髂內動脈栓塞治療的成功率和并發癥, 同時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輸血量、住院時間以及死亡率。結果 觀察組30例患者手術順利, 5例患者出現圍手術期并發癥。觀察組患者圍手術期輸血量為(1200±600)ml, 少于對照組的(2400±1200)ml,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死亡率為3.2%, 低于對照組的20.6%,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住院時間分別為(36.5±8.5)d和(40.0±11.5)d,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死亡率較高, 介入治療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止血方式, 能有效降低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患者死亡率。
【關鍵詞】 骨盆骨折;大出血;介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1.042
近年來隨著人們出行方式地改變以及建筑業興起, 交通及工傷事故導致的骨盆骨折患者日益增大。骨盆骨折患者往往合并髂內動脈損傷導致大出血, 而大出血是骨盆骨折患者的首要死亡因素, 快速有效的控制髂內動脈出血是骨盆骨折首選治療措施[1-5]。既往的臨床實踐中, 對于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患者采取骨外科常規治療方案, 發現輸血量較大, 死亡率較高[6]。近年來, 經髂內動脈介入治療逐步在臨床上開展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2, 7-9]。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本院近年來采用兩種治療方案治療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的臨床病例, 旨在探討介入治療在骨盆骨折綜合治療的近期療效, 總結相關經驗,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大連市第二人民醫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患者65例, 其中男44例, 女21例;年齡21~75歲, 平均年齡(38.6±12.1)歲;車禍傷40例, 高空墜落傷25例;入院時出現失血性休克39例。
65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31例)對照組(34例)。
1. 2 入組標準 ①診斷明確:所有患者術前均經影像學檢查證實為不穩定型骨盆骨折并且血紅蛋白(Hb)<90 g/L, 術后經血管造影證實髂內動脈或其分支出血, 術中證實合并髂內動脈或其分支出血;②排除合并頭顱、心、肝、脾、腎等重要器官的嚴重創傷;③所有患者在圍手術期均進行了積極規范的抗休克治療。
1. 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骨外科常規處理:積極規范的抗休克治療的基礎上實施骨盆固定術(包括外固定支架和內固定)+髂內動脈結扎術。觀察組在積極抗休克治療的基礎上實施髂內動脈栓塞治療:患者仰臥于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床,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 采用改良Seldinger技術經右側股動脈穿刺, 采用翻山技術超選擇進入左側髂內動脈進行造影, 觀察有無髂內動脈分布區域出現團塊狀、云霧狀出血征象, 若有則用規格為2 mm×2 mm×2 mm的明膠海綿顆粒進行栓塞, 當出現較大的血管出血預計明膠海綿顆粒難以栓塞時, 采用彈簧圈進行出血動脈主干栓塞。然后退管成袢進入右側髂內動脈主干造影, 重復左側操作。術畢, 拔除導管及血管鞘, 穿刺點加壓包扎, 予以對癥支持治療。
1. 4 觀察指標 觀察觀察組治療的成功率和并發癥, 同時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輸血量、住院時間以及死亡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介入治療成功率及并發癥 觀察組中1例患者術中發現髂內動脈合并髂外動脈出血轉外科手術后死亡, 其余30例患者手術順利, 成功率為96.8%。本組有5例患者出現圍手術期并發癥, 分別表現為1例術后輕度發熱, 4例患者出現臀部及下腹部輕微疼痛, 所有患者經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
2. 2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圍手術期輸血量為(1200±600)ml, 對照組為(2400±1200)ml, 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045, P<0.05)。觀察組1例死亡, 死亡率為3.2%, 對照組7例死亡, 死亡率為20.6%, 組間死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29, 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住院時間分別為(36.5±8.5)d和(40.0±11.5)d, 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384, P>0.05)。
3 討論
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發生率和死亡率均較高, 其死亡原因主要是難以控制的大出血[10-13]。骨盆骨折導致的大出血絕大多數來源于髂內動脈及其分支, 骨盆周圍有厚實的肌肉, 多為閉合性損傷, 骨盆骨折出血早期不易發覺, 往往出現嚴重的失血性休克才被重視, 此外髂內動脈及其分支血運豐富, 一旦出血通常較為洶涌, 短期大量地失血往往導致患者死亡。目前對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的早期診斷和出血量的準確評估以及及時有效的救治仍是重大挑戰[3-5]。本研究中31例患者急診入院后判斷其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后迅速進行髂內動脈栓塞手術, 除1例患者術中發現其合并髂外動脈主干出血轉外科手術后死亡外, 其余30例患者均手術成功, 術后即刻患者生命體征明顯改善, 血壓上升, 心率下降, 尿量增加。和傳統外科手術相比較, 雖然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無明顯差異, 但觀察組患者圍手術期輸血量和死亡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髂內動脈栓塞術中能迅速準確找到出血點, 針對性進行出血部位栓塞, 止血效果確切, 使得患者圍手術期輸血量極大降低, 也一定程度上環節當前臨床用血極度緊張的狀況, 同時確切的止血效果也明顯降低患者死亡率[14-16]。另一方面, 隨著介入手術的進一步開展應用, 新設備、新器械在臨床不斷應用, 手術時間明顯縮短, 同時在術中造影如發現其他臟器出血可及時進行止血[17, 18]。最后, 進行髂內動脈栓塞時, 由于髂內動脈及其分支有著豐富的側支循環, 出血動脈被栓塞后一般不會出現嚴重的并發癥, 通常只會出現臀部疼痛、一過性陽痿等輕癥表現, 隨著盆腔側支循環的建立以及明膠海綿栓塞劑再通, 相應并發癥消失。通過本研究作者認為, 鑒于髂內動脈栓塞術治療的優點, 應該在進行積極規范的抗休克治療的同時就進行髂內動脈栓塞術治療。
總之, 髂內動脈栓塞術治療骨盆骨折合并大出血具有創傷小、副作用低, 止血效果明顯并且能顯著降低患者死亡率, 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醫用。
參考文獻
[1] 黎顯瑞, 謝詠丹, 黃萬昌.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髂內動脈造影與栓塞止血的療效分析.中國傷殘醫學, 2013, 21(4):98-99.
[2] 趙小綱.血流動力學不穩定骨盆骨折急診綜合救治策略進展.中華創傷雜志, 2012, 28(3):286-288.
[3] 王建杰, 程黎明.骨盆骨折損傷控制的概念機應用.國際外科學雜志, 2010, 37(10):59-63.
[4] 易成臘, 劉振輝, 白詳軍. 重視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早期救治.創傷外科雜志, 2012, 14(1):83-85.
[5] 宋志芳.實用危重病綜合救治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7:320-321.
[6] 王志峰, 王立章, 俞方榮, 等. 急診髂內動脈栓塞治療骨盆骨折大出血// 華東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學學術年會, 2006: 729-731.
[7] 李劍, 陳自力, 王良馥. 經導管髂內動脈栓塞治療骨盆骨折大出血18例. 江西醫藥, 2010, 45(12):1192-1193.
[8] 蘇浩波, 鄧晶. 骨盆骨折內固定術前髂內動脈栓塞術的應用體會. 實用醫技雜志, 2004, 11(22):2422-2423.
[9] 黃祥忠, 顧建平, 高峰, 等. 經導管動脈栓塞術治療骨盆骨折大出血. 介入放射學雜志, 2008, 17(3):166-168.
[10] 應斌宇, 胡哲, 吳偉軍, 等. 髂內動脈栓塞術或結扎術救治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 中華創傷雜志, 2003, 19(8):500-501.
[11] 游玉峰, 徐明奎, 黃愛軍, 等. 經導管髂內動脈栓塞治療外傷性骨盆骨折大出血. 放射學實踐, 2010, 25(2):205-207.
[12] 胡世兵, 須可揚, 張秀英. 經皮髂內動脈栓塞治療骨盆骨折伴大出血療效觀察. 現代醫藥衛生, 2010, 26(2):269-270.
[13] 張建兵, 康健, 孟菁, 等. 急診行髂內動脈栓塞治療16例骨盆骨折并大出血.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 2010, 11(2):125-127.
[14] 邰春, 魯厚清, 姚宜斌, 等. 動脈栓塞術治療骨盆骨折大出血的臨床觀察. 中國急救醫學, 2010, 30(5):442-445.
[15] 韓旭東, 付守忠, 黃曉英, 等. 髂內動脈栓塞術治療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效果分析. 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1):63-65.
[16] 陳勇, 黃偉浪, 趙劍波, 等. 經導管動脈栓塞術在骨盆骨折并大出血急救中的臨床應用.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02, 36(12): 1091-1094.
[17] 沈國鑫, 吳根華, 唐杰, 等. 急診應用動脈栓塞術治療骨盆骨折大出血. 東南國防醫藥, 2007, 9(3):183-185.
[18] 胡章明, 姚宜斌, 汪國祥, 等. 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急診動脈栓塞治療. 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 2009, 13(5):4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