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燕+劉玉+雷鳴

【摘要】 目的 探討中藥加艾灸相結合治療痛經的臨床療效。方法 80例痛經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 每組40例。對照組給予中藥治療, 觀察組給予中藥加艾灸相結合治療。3個月經周期后觀察兩組的臨床效果。結果 經治療, 觀察組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85.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中藥加艾灸治療痛經效果明顯優于單一中藥治療, 可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痛經;中藥;艾灸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1.062
痛經是女性在經期前后或經期中出現的下腹部疼痛, 墜脹, 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適, 嚴重者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1-5]。痛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痛經指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的痛經, 占痛經者90%以上[6-9]。繼發性痛經指由盆腔器質性病變引起的痛經。艾灸治療痛經, 主要針對原發性痛經[10]。本院在臨床中以中藥配合艾灸治療女性痛經, 能有效緩解癥狀, 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本院門診及住院收治的80例痛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40例。對照組年齡17~43歲, 平均年齡(31.2±3.9)歲, 病程3個月~5年;觀察組年齡19~45歲, 平均年齡(31.6±4.5)歲, 病程5個月~8年。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入組與剔除原則 入組原則:①患者知情同意;②無器質性病變;③診斷標準(中醫)和辨證標準(中醫)相符合。剔除原則:①伴嚴重疾?。ㄈ绺?、腎、心、腦);②過敏者;③濕熱型痛經患者。
1. 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中藥療法[2]:痛經可分為氣滯血瘀、寒凝血瘀、氣血兩虛、肝腎虧損。痛經的基本病因有虛、實、寒、瘀、滯所致, 發病機理是一個“瘀”字, 致使經血阻塞, 不通, 或流通阻礙等, 所以治療應以治“通”為主。藥方:當歸15 g、延胡索10 g、川芎15 g、白芍10 g、香附15 g、熟地黃12 g、蒲黃10 g、五靈脂10 g。氣滯血瘀型加桃仁10 g、紅花10 g、木香3 g、烏藥6 g、澤蘭10 g、桔梗10 g、牛膝15 g;寒凝血瘀型加炮姜6 g、甘草6 g、沒藥6 g、茯苓12 g、小茴香10 g、黨參10 g;氣血兩虛型加黃芪15 g、熟地黃15 g、黨參15 g、白芍10 g、延胡索10 g、炙甘草10 g、茯苓10 g;肝腎虧損型加山藥25 g、杜仲10 g、巴戟天10 g 、山萸肉15 g、阿膠15 g、續斷6 g、甘草10 g。l劑/d, 水煎服, 去渣取汁, 300 ml/劑, 早晚分服;月經開始前3 d開始服用, 至經期結束后停止。持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結合艾灸治療。艾灸盒器具 :采用潤普生牌碳化楠竹3孔艾灸盒, 大小為17.5 cm×
8.5 cm×8.0 cm。艾條采用河南南陽百草堂天然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百草堂制品“艾舒靈”3年陳艾艾條, 規格直徑 1.8 cm, 長度 20 cm。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臥位, 暴露下腹(冬天注意保暖), 用一小匙粗鹽填平肚臍眼(神闕穴), 切一塊如肚臍眼大小厚6 mm生姜片, 用牙簽扎滿小孔, 敷于鹽上, 取三孔艾灸盒向下, 第一孔眼對準神闕穴, 三孔連線與腹中線重合, 取20 cm艾條2根, 每根分兩等分, 一端點燃 , 分別插入艾灸盒三個孔眼內。治療過程中溫度以患者能承受為度, 可隨時調整艾條插入的深度來調節溫度大小。灸完后休息10 min, 2 h內禁食生冷, 可喝熱開水。1次/d, 每次艾灸30~45 min, 于月經開始前3 d開始治療, 至經期結束后停止。持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治療期間盡量熱水洗浴。
1. 4 療效評價標準[11] 治愈:患者疼痛及各種臨床癥狀消失, 停止治療3個月未見復發;有效:患者疼痛減輕或消失, 但不能維持到3個月以上;無效:治療后疼痛無改善??傆行?(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治療, 觀察組治愈30例, 有效9例, 無效1例, 總有效率為97.50%, 對照組治愈18例, 有效16例, 無效6例, 總有效率為85.00%,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痛經是婦科常見疾病, 近年來, 由于生活節奏加快, 飲食不節, 該病發病有上升趨勢, 是影響婦女正常工作和生活質量的常見原因[12-15]。痛經病因有虛、實、寒、瘀、滯所致, 發病機理是一個“瘀”字[16-18]。中醫認為痛經患者素多抑郁, 經期或月經前后傷于情志, 肝氣郁結氣滯則血行不暢;或由于受寒飲冷, 沖任不調, 寒凝氣血, 其變化在氣血, 病位在胞宮沖任。《素問·調經論》云:“氣血者, 喜溫而惡寒, 溫則消而去之。”胞宮血流受阻, 不通則痛。神闕穴屬任脈, 是經絡之總樞, 經氣之匯海, 能司管人體諸經百脈, 具有調整陰陽平衡, 蘊經脈氣血作用;氣海穴與人的元氣相通, 是元陽之本, 是生命動力之源泉, 又是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 全身氣血匯集之所;關元穴是任脈與三陰經交會穴, 能溫補腎陽, 調養沖任, 溫通經絡, 調和氣血, 促進血液循環。艾灸, 是指以艾絨為主要材料, 點燃后直接或間接熏灼體表穴位的一種治療方法, 該法有溫經通絡, 升陽舉陷, 行氣活血, 祛寒逐濕, 消腫散結等作用, 并可用于保健。治療慢性虛弱性疾病和以風、寒、濕邪為主的疾病。艾灸治療痛經, 主要針對原發性痛經。機理為通過艾葉特有的氣味與溫熱刺激神闕穴、氣海穴、關元穴, 來調整體內機能, 緩解子宮肌肉反射性痙攣, 起到解痙、活血、通絡、止痛的目的。神闕穴用鹽填平, 再敷姜艾灸, 鹽可引經歸腎, 具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功, 姜可溫經散寒止痛, 二者又可避免神闕穴灼熱太過。艾葉苦辛, 生溫熟熱, 純陽之性(《名醫別錄》), 作為預灸材料易于點燃, 燃燒時熱力溫和持久, 能竄穿皮膚, 直達深部。根據中醫辨證理論, 采用辨證分型治療, 運用中藥施予行氣補氣, 溫經祛瘀, 養血活血等治療[19], 加上灸盒的特殊構造, 使艾條灸烤的熱力足, 更能發揮艾條的功效, 使胞脈溫通, 胞宮氣血充足, 胞脈得養, 沖任調和則痛止。中藥加艾灸治療痛經, 安全、簡單、實用、無副作用, 費用適中, 療效確切。在治療過程中還觀察到, 除止痛起效快 , 還能促進消化功能 , 對解除乏力 , 增強體質也有明顯效果 , 可以保健養生, 值得今后在臨床方面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洪家鐵.中西醫臨床婦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1996: 381.
[2] 劉清華. 中藥加艾灸治療痛經效果分析. 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1, 3(16):470.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61-62.
[4] 周春曉. 中藥加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效果比較. 現代養生b, 2014(16):234.
[5] 王素英. 針刺加中藥敷臍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及護理. 廣西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6, 9(2):42-43.
[6] 李剛, 欒利莉. 針刺加艾灸治療痛經.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05, 3(5):47.
[7] 林唐唐, 鄭保平, 張志花, 等. 中藥外敷加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臨床研究.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3, 12(21):1761-1763.
[8] 李潤霞, 宋淑萍, 何彩霞. 中藥與中藥加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對照.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0, 19(35):4544-4545.
[9] 許靜. 中藥內服配合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42例. 中醫外治雜志, 2010, 19(4):41.
[10] 吳雪玲. 中藥合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58例臨床療效觀察. 醫藥前沿, 2012, 2(2):358-359.
[11] 王春艷. 溫經止痛方配合艾灸治療寒凝血瘀型原發性痛經35例的療效觀察.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13, 35(3):21-22.
[12] 徐麗萍. 中藥內服配合艾灸治療寒凝血瘀型痛經的療效觀察. 實用婦科內分泌電子雜志, 2015(10):126-127.
[13] 彭平, 全先翠, 王靜. 中藥內服配合艾灸及穴位貼敷治療60例寒濕凝滯型痛經療效觀察. 內蒙古中醫藥, 2014, 33(1):75.
[14] 梁芳芳. 中藥封包配合艾灸治療痛經復發的臨床療效觀察.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5, 26(12):2664-2665.
[15] 張靜. 中藥消瘕止疼丸聯合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療效研究. 健康大視野, 2012, 20(7):225-226.
[16] 楊海寧, 嚴浩翔, 王成. 艾灸法治療原發性痛經療效觀察. 中國中醫藥雜志, 2004(12):568.
[17] 畢偉蓮. 穴位埋線配合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療效觀察. 大連醫科大學學報, 2007, 29(2):168-169.
[18] 韓云鵬, 朱穎. 中藥配合艾灸治療室女痛經45例. 天津中醫藥, 2007, 24(5):372.
[19] 韋艷燕. 80例艾灸治療原發性痛經的療效觀察. 全科護理, 2011, 9(24):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