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菊

【摘要】 目的 探究護理干預對于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方法 83例住院新生兒, 根據(jù)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0例)。觀察組新生兒采用護理干預, 對照組新生兒采用常規(guī)護理。對比分析兩組新生兒的皮膚抓傷以及管道脫落發(fā)生率、家屬護理滿意度。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管道脫落發(fā)生率18.60%低于對照組47.50%、皮膚抓傷發(fā)生率2.33%低于對照組30.00%,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新生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分(95.7±10.4)分高于對照組(89.6±13.1)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護理干預在新生兒疾病治療中應用能有效預防皮膚抓傷、管道脫落意外事件的發(fā)生, 促進新生兒的早日康復, 值得在臨床護理服務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護理干預;新生兒;皮膚抓傷;管道脫落;護理滿意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1.090
新生兒住院期間多需要采用靜脈留置針輸液、鼻導管吸氧等治療, 但是新生兒沒有自主意識以及能力, 經(jīng)常哭鬧、躁動, 治療依從性低, 故而很容易發(fā)生皮膚抓傷或是管道脫落情況[1-5]。因此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采取相應的措施預防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院對43例新生兒采用護理干預, 有效預防了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發(fā)生,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從本院住院部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新生兒中隨機抽取83例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 全部新生兒均使用鼻導管、靜脈留置針或是經(jīng)口胃管, 根據(jù)護理方法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43例)和對照組(40例), 觀察組中男23例, 女20例, 胎齡35~40周, 平均胎齡(37.0±1.1)周, 出生時體重1700~3500 g, 平均出生體重(2341±386)g。對照組中男20例, 女20例, 胎齡34~40周, 平均胎齡(37.2±1.0)周,
出生時體重1650~3620 g, 平均出生體重(2355±422)g。兩組新生兒基礎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兒給予常規(guī)護理, 對于管道使用透明敷料固定后使用防過敏的膠布進行環(huán)繞固定。觀察組患兒給予護理干預, 具體措施為:①預防皮膚抓傷護理。將新生兒的衣袖加長至可以圍住其小手, 定期檢查新生兒的手指甲并及時修剪指甲, 預防皮膚抓傷。除此之外, 根據(jù)患兒的好動性適當給其使用小手套包裹小手, 小手套是使用純棉布、無纖維毛制作的, 可以重復使用、高溫滅菌, 給新生兒戴小手套, 使得小手失去抓力。②預防管道脫落護理。a.對于靜脈留置針, 使用2條固定束縛帶固定靜脈留置針, 以免新生兒在躁動、哭鬧等情況下出現(xiàn)針管滑脫現(xiàn)象, 避免肢體循環(huán)障礙的發(fā)生。b.對于鼻導管的固定, 先將3L防過敏膠布修剪成蝶翼狀, 然后將其固定于鼻導管的前部以及新生兒的鼻部。c.對于經(jīng)口胃管新生兒, 則使用3M透明貼敷將胃管固定于下頜處, 在固定時結合新生兒的面部大小選擇合適大小的貼敷。還可以采用“T”字形固定法:修剪一條橫端和豎端均為長2 cm寬1.5 cm的“T”字形膠布, 待胃管規(guī)范插入到新生兒胃內(nèi)后, 操作者一手操作胃管, 一手將膠布的橫端貼于新生兒的鼻翼上, 豎端則固定在胃管上。d.為新生兒輸注有刺激性的藥物時, 根據(jù)新生兒的耐受力降低輸注速度, 并且根據(jù)實際需要合理調整新生兒的體位, 不得隨意更改輸注速率, 同時加強對新生兒的保暖護理, 預防感冒的發(fā)生。
1. 3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觀察兩組新生兒皮膚抓傷發(fā)生率、管道脫落發(fā)生率以及家屬的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 在新生兒出院前由家屬填寫, 共分有20個條目, 采用1~5分記分制, 1分表示不滿意, 5分為非常滿意。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新生兒意外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管道脫落發(fā)生率18.60%低于對照組47.50%、皮膚抓傷發(fā)生率2.33%低于對照組30.00%,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新生兒家屬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新生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分(95.7±10.4)分高于對照組(89.6±13.1)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58, P<0.05)。
3 討論
住院新生兒是一類較為特殊的群體, 其無自主能力和意識, 很容易自我抓破皮膚、抓脫管道等, 及早的護理干預有助于預防新生兒抓傷皮膚、管道脫落[6-9]。過去臨床上多采用全身約束的方式來預防皮膚抓傷等意外事件的發(fā)生, 但是新生兒全身約束往往是四肢活動自如, 很容易把約束踢松, 起不到約束的作用;而且全身約束還容易引起新生兒的不舒適感以及煩躁感[5, 10-14]。而本研究中使用的戴小手套或是衣袖加長圍住小手的方式不會影響到新生兒四肢的正常活動, 只會使新生兒的小手失去抓力, 不會出現(xiàn)皮膚抓傷現(xiàn)象, 也不會出現(xiàn)其他約束帶來的不良后果[7]。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皮膚抓傷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管道脫落主要是管道固定不當造成的, 合理的管道固定方法能有效預防管道脫落事件的發(fā)生[6, 15-18]。為預防管道的脫落, 本院對觀察組新生兒的不同管道采用不同的固定方法, 結合新生兒的實際情況合理固定, 例如:對于靜脈留置針, 采用3M敷料固定后再使用3L防過敏膠布再次環(huán)繞固定, 能最大限度的預防靜脈留置針脫落現(xiàn)象發(fā)生。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管道脫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新生兒家屬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 指出采用護理干預有助于提高護理質量, 構建和諧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 護理干預用于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管道脫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新生兒規(guī)范性的接受治療, 提高治療依從性, 具有重要臨床應用推廣價值, 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戴月映.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護士進修雜志, 2013, 28(20):1904-1905.
[2] 楊新芳.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14, 8(16):198-199.
[3] 駱雄英.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管道脫落和皮膚抓傷的效果分析.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6, 24(6):205-206.
[4] 黃學妹, 黃建夏, 陸翠鄰, 等.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預防效果.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 2016, 16(8):68-69.
[5] 黃妙霞, 黃妙然, 李小鳳, 等.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管道脫落與皮膚抓傷的效果分析.黑龍江醫(yī)學, 2015, 39(8):967-968.
[6] 任莉, 田勇麗, 孔麗, 等.留置胃管新生兒佩戴手套防范非計劃性拔管的實踐.中華護理教育, 2013, 10(12):539.
[7] 田曉勤. 護理干預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 世界中醫(yī)藥, 2016(B03):902-903.
[8] 陳秀麗, 鐘奎英, 魏賢嬌, 等. 護理干預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 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5(16):180-182.
[9] 曾小燕. 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預防效果觀察. 數(shù)理醫(yī)藥學雜志, 2016, 29(2):275-277.
[10] 湯媛. 護理干預在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中的效果. 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 2016, 23(12):99.
[11] 金二麗. 探討護理干預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 2016(7):230-231.
[12] 申英俊. 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 醫(yī)學美學美容旬刊, 2015(5):1904-1905.
[13] 謝函. 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 醫(yī)學信息, 2015, 28(4):161-162.
[14] 姜艷艷, 李小瓊, 陳英. 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 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 2016, 2(6):72-74.
[15] 俞月梅. 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 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連續(xù)型電子期刊), 2015(55):223.
[16] 吳偉麗. 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 特別健康(下), 2014(3):168.
[17] 劉俁彤, 姚能靜. 護理干預在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及管道脫落中的效果觀察. 醫(yī)藥前沿, 2016, 6(18):260-261.
[18] 李玥姍. 護理干預對預防新生兒皮膚抓傷和管道脫落的效果觀察. 醫(yī)藥衛(wèi)生(引文版), 2016(4):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