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杏歡
摘 要 新媒體的發展日漸成熟,其中自媒體如雨后春筍,通過“兩維一端”闖入公眾視野,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甚至是輿論的引領者。在這種媒體環境下,傳統主流媒體紛紛轉型,調整生產流程、組織架構,不吝人力物力,攻占“新媒體”這座山頭。而作為三、四線城市電視臺,在當地屬于主流媒體,一般具有“唯一”性,但從多項調查報告顯示,受新媒體沖擊,這類城市臺運營情況不容樂觀,因此,筆者認為必須結合自身“獨一無二”優勢,打造品牌移動新聞客戶端,用心經營,加大“圈粉”力量,擴大影響力。
關鍵詞 三、四線城市臺;新媒體平臺;傳播效果;圈粉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2-0052-02
1 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平臺非做不可
不論是哪個級別的城市電視臺,都必須意識到打造新媒體平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二線城市電視臺,實力相對雄厚,設有專門的團隊做新媒體平臺運營。而在三、四線城市臺,因為資金、人手、觀念問題,單位決策者抱著“人有我有”的想法,新媒體平臺長時間被忽視、不接地氣、更新頻率低,導致平臺注冊多年,卻“龜速”漲粉。下面筆者將從幾個現實情況進行分析,只要新媒體平臺利用得好,將成為三、四線城市臺轉型發展的驅動輪。
1)傳統渠道受眾流失,收視率低位徘徊。每一個廣電從業者,都必須正視一個問題,同樣也可以捫心自問,家里的電視機一天當中有多少時間是開著的,然而“手機控”“低頭族”的隊伍越來越龐大,甚至有些中老年人也用上了智能手機,聊起了微信,熱衷刷朋友圈。大眾獲得信息的途徑,已經從固定時段守在電視機前,變成了隨時隨地,甚至還能“私人定制”的手機新聞客戶端。一大批App,微信公眾號伴隨著人們的早起夜眠。反觀電視收視率及市場占有率,每月每季度每年的收視分析,那條數據曲線的下滑趨勢,擋都擋不住。以韶關廣播電視臺王牌新聞欄目《民生關注》為例,2009年至2010年,年度平均收視超過4點,而近兩三年下降了近一半,幾次改版依然難回收視峰值。
2)自媒體異軍突起,威脅“首發”話語權。自媒體又稱“公民媒體”或“個人媒體”,在互聯網應用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毫不夸張地說,任何一個會用智能手機,會聊微信的人都能成為“自媒體”端,其傳播的內容完全是看創立者的個人喜好以及運營目的,更新頻率自由掌握,無需承擔過多的社會責任。另外,“自媒體”運營成本低。據了解,不少引人注意的自媒體平臺幕后人員只有幾個人,甚至一個人也能操控一切。其傳播的對象也是不固定的,當然一些運營目的明確的自媒體,仍然會選擇特定群體作為主推對象,慢慢成為自己的“鐵粉”,進行互動交流,更加有針對性,用戶達到速度也更快,傳播優勢明顯。而傳統新聞媒體,擔當著政府“喉舌”,發布的內容必須是真實有效,經得起審核、推敲的,因而傳統媒體的新媒體客戶端信息推送,在制作流程上也是層層把關,信息發布速度提不上去,而且還是端著傳統媒體的架子,內容看上去還是照搬傳統的新聞稿件,很多情況下不符合新媒體閱讀風格。不少傳統媒體打造的新媒體平臺,看起來都不太靈活,失去了新媒體當中該有的“新”意。
繼續以韶關地區為例,韶關廣播電視臺作為市級電視臺,具有唯一性,占有絕對主流媒體地位,主要自采新聞欄目兩檔《全市新聞聯播》及《民生關注》,如果在以前韶關地區發生了什么事,大部分市民都是通過看電視得知。民生關注微信公眾號屬于全臺較早注冊的新媒體發布平臺,注冊多年,一直只有一至兩個人兼職運營,推送內容多為前一天《民生關注》播報新聞。但在近一兩年,韶關自媒體平臺開始活躍,先是主推生活類信息,漸漸成為了當地新聞事件的“搶發者”。比如交通事故、火險等突發事件,首發平臺都是這些自媒體,慫動的標題,一張現場圖片,一小段文字解說,再配上夸張的表情包,用不了多少時間,就能將信息推送到用戶眼前。不管事件真實情況如何,點擊率的增長足以說明關注程度。因為搶發某些事件,一炮而紅的自媒體平臺不在少數。新聞傳播講究時效性,但是傳統媒體新聞制作流程繁復,還需層層審核。尤其是電視新聞,從采訪、寫稿、編輯、播出,再由新媒體平臺推送,已經失去了傳播先機。長此以往,關注度流失,媒體影響力自然下降。
2 如何做到“獨一無二”,結合自身特點搶占傳播領地
正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對于三、四線城市臺來說,要打造新媒體傳播平臺,有著先天優勢,加以利用,便能留住大眾目光。
1)流程再造權威發布。作為三、四線城市來說,地方電視臺是唯一的電視新聞制作播出平臺,也是主流媒體。第一,采、編、制、播人員,相對自媒體平臺來說,更加專業,也要求具備必須的新聞素養,并且受到多方監督。第二,能做到權威發布,獲取新聞的途徑真實可靠。這兩點,讓廣電系新聞客戶端在建設發展中具有內容和公信力優勢。按照傳統電視新聞采寫流程,記者到現場采訪拍攝,回單位寫稿,進行后期制作,最后審核,在固定新聞時段播出。現在這種新聞制作流程必須改變,主流媒體記者能獲得進入事件發生地的核心區域,采訪到官方聲音的機會,必須有“搶發”意識,在不違背新聞傳播原則的情況下,將現場照片,事件簡述制作成新聞客戶端適合發布的內容,對電視新聞進行預告,一方面是搶時效,另一方面則是引流,把大家的關注度從移動客戶端引至電視新聞欄目,有利于提高收視率。
2)視聽資源得天獨厚。2016年廣電藍皮書中提到,視聽新媒體已成長為中國互聯網行業生態最豐盈、活力最豐沛的領域。2015年,中國移動新聞客戶端在手機網民中的滲透率達77.8%,同比上升6.8%。目前,圖文結合的新聞閱讀仍是移動新聞客戶端的主流形式,但視頻新聞在總內容中的比重已經上升至8.5%,成為增強新聞可視性的重要載體。
視聽資源本是電視臺安身立命的重要籌碼,三、四線城市電視臺,幾乎沒有同行競爭。全民奉行“有圖有真相”,如果將獨家視頻資料作為新媒體平臺主要推送內容,這便是核心競爭力。在這里要強調“直播”的植入,尤其是電視臺擁有節目生產經驗,優秀主持人、視頻制作團隊,能保證高品質、高含金量內容的生產,對于很多城市臺來說4G直播已經成為常態。另一方面,傳統媒體還有渠道可以將直播內容沉淀下來,比如利用電視欄目進行承載,依靠回放、點播功能供用戶反復觀看或做深度解讀、二次營銷,這都是直播內容價值最大化開發的有效途徑。對于新聞客戶端來講,移動直播以其“實時、簡易、多元、互動”鮮明特性成為新聞客戶提質、提速的關鍵。2016年,“移動新聞客戶端+直播”成功的案例不勝枚舉。三、四線地方電視臺,要操作大規模的項目有難度,但不妨本地新聞事件或者群眾參與度高的活動入手。發揮“獨一無二”的優勢,搶占傳播領地。2016年下半年,韶關廣播電視臺移動新聞客戶端嘗試對本地政府會議、群星演唱會進行直播,通過網絡、電視預熱宣傳,在線觀看人數超乎預期,也讓廣電媒體得到良好口碑。
3 “分合”有度,打造品牌客戶端
這里所說的“分”與“合”,是新聞客戶端的架構設置。分:即分眾架構。仍然以“澎湃新聞”作為例子,澎湃新聞在上線不久就已經劃分出六十多類內容,讓用戶能按照自己的喜好,直接挑選信息,用戶體驗比較好。與此同時,上海報業集團,開發了十多個App應用,以及數十個微信公眾號,新媒體平臺全面開花。
作為三、四線城市臺的新媒體運營,筆者不建議過早“分眾”,應該把有限資源匯合,打造品牌客戶端,以新聞傳播為主,大眾服務為輔。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少城市臺的新媒體平臺眾多,內容更新相對滯后,版式呆板。韶關臺也注冊了多個微信公眾號,光看說明,難以區別推送內容,加關注后發現,這些公眾號的吸引力并不強,不但不能有效“圈粉”,還會讓人產生濫用“品牌”不專業的感覺。假設一個公眾號需要一個人負責運營,何不把這些人員聚合,潛心研究,全力打造一個有發展潛力的公眾號。在內容上,及時推送優質內容,進行權威發布,增加與用戶的互動;在形式上,筆者認為,作為主流傳統媒體的移動新聞客戶端,風格上可以適當活潑,但還是要盡量與本臺保持相對一致的“氣質”,粗鄙、惡搞的網絡語言、圖片盡可能避免使用。應當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設計特色的界面,圖片、視頻資源進行后期深加工,比如可以有一個相對固定版式,融入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標建筑、風景名勝元素,或者本臺特有的一些標志,品牌欄目,“名主持”“名記者”畫像等,注意版權保護,全力打造一個具有本地特色的移動客戶端,能在眾多客戶端中讓人記住,在新聞時間發生之時,首先點擊閱讀,然后自覺轉發,這便是成功的開始。
參考文獻
[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2016廣電藍皮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6.
[2]秋葉,秦陽,等.社群營銷方法、技巧與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3]邱道勇.微信改變世界[M].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