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超君
摘 要:學生的體育品德是在運動實踐的特定情景和條件下經過有意訓練和長期培養形成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有競爭、有約束、有合作、有難度,是培養學生體育品德的重要條件。創設競爭場景、注重規則約束、加強合作互助、合理確定難度等,是利用體育教學過程培養學生體育品德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體育品德;運動技能;教學;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7)03-0007-02
品德是道德品質的簡稱,是個人根據一定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所表現出的穩定的特征或傾向。體育品德是人們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及精神風貌的綜合體現,如遵守規則、尊重他人、公平競爭;正確對待比賽結果,勝不驕敗不餒;勇敢頑強、積極進取、挑戰自我、追求卓越等。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公布,體育品德已被列為體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培養學生體育品德必然成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重要追求。在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運動技能為主要學習內容的體育教學中,怎樣有效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也必然成為體育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體育品德是怎樣形成的
盡管學者們對道德品質的形成有著二因素、四因素乃至六因素等多種學說,但一般都把道德意識或道德觀念視為道德基礎,把道德行為視為外在表現,離開了道德行為,道德品質就不復存在。品德是道德行為習慣化的結果,而道德行為又是判斷道德品質的客觀依據,所以,判斷學生是否具備良好的體育品德,只能根據其習慣化了的體育行為是否符合體育道德加以衡量。例如學生在比賽活動中是否遵守規則、尊重對手、尊重裁判;是否在比賽中被侵犯后能克制沖動情緒不采取報復行為;是否在運動實踐中能與他人合作互助、公平競爭;是否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勇敢頑強、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否存在投機取巧、營私舞弊行為等。
雖然說服教育、榜樣示范等途徑對形成道德意識有所幫助,也是形成道德行為的基礎,但僅僅依賴這些方法卻難以直接形成以道德行為作為判斷標準的道德品質。由于體育品德是體育道德行為習慣化的結果,而任何一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都有賴于長期訓練和有意培養,都必須在外部道德規范約束和內部道德意志努力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形成。因此,學生體育品德的形成有賴于在運動實踐的特定情景和條件下的有意訓練和長期培養,除此之外,別無捷徑。這一特點對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體育品德具有重要啟發意義。在培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大教育背景下,怎樣通過體育教學過程,利用身體練習的特殊性,有意訓練學生的體育道德行為,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體育品德,必然成為每個體育教師無法回避的問題。
二、通過運動實踐培養體育品德的條件
毋庸置疑,體育運動具有培養規則意識、合作意識、互助精神、尊重他人等道德規范以及勇敢頑強、積極進取、追求卓越的精神等教育功能,但是,這些功能的實現是有其條件而不是自發產生的。例如,一個人單獨在家里做俯臥撐或仰臥起坐練習;一群學生在沒有規則約束的情況下自由踢球玩耍等,雖然也屬于體育活動,但其培養體育品德的價值就微乎其微。深入分析體育運動培養體育品德的價值及其實現條件可以發現,競技體育的競賽性、規則性、合作性、挑戰性等基本要素,乃是其培養學生體育品德的重要載體和主要路徑。王登峰認為:“在激烈對抗的競技運動中能夠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夠學會如何控制自己,如何跟別人協調一致,如何在規則允許的范圍內去實現自己‘更高、更快、更強的目標,如何在激烈競爭對抗中和對手相互尊重,如何面對失敗時能夠很快從失敗中走出來繼續咬牙堅持,直到最后的成功。如果沒有體育競賽,沒有激烈的對抗和競爭,體育的價值體現在哪里?”這段話形象地道出了競技體育活動對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因此,要發揮學校體育在培養體育品德方面的重要價值,就必須在運動技能的學練中高度彰顯和充分利用競技體育的合理要素,在教學活動中創設必要的、特定的情境和條件,使學生在特定環境的熏陶下,在榜樣力量的帶動下,在規則的約束和限制下,逐步形成習慣化的行為方式,養成良好的體育品德。
據以上分析,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應充分發揮競技體育的合理要素,努力滿足四個條件。
1.有競爭
沒有競爭的體育必定索然無味,沒有競爭的運動技能學練過程難以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試想,沒有競爭,哪有勝負?沒有勝負,怎能有勝負之后的情緒體驗?怎能有勝不驕敗不餒的情緒調控?又怎能激發進取之心、挑戰之勇和競爭意識?
不能因為學生存在個體差異,要體現人文關懷,就認為統一標準的競爭活動一定會傷害落后者的自尊,其實不然,如果利用得法,勝負結果的產生還可能帶來另一種教育可能,那就是雖敗不餒,重在過程的堅強心態,是雖然落后卻并不因此止步的體育精神,這也是一種成功的教育。
2.有約束
有競爭必有規則,沒有規則約束的競爭必定混亂一團,沒有規則約束的運動技能學練過程也難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和行為規范。體育課堂紀律和教學常規是約束,游戲方法是約束,各種比賽規則也是約束,學生只有經常在規則約束下從事競爭性活動,才有可能逐漸形成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因此,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競爭性活動的規則效應,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行為規范。
3.有合作
沒有合作互助的競爭注定難以取勝,集體性運動項目尤其如此;缺失合作互助的運動技能學練過程難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互助精神,也無法獲得助人為樂的道德情感體驗。體育運動中充滿合作互助的場景和時機,如各種接力游戲、體操學練中的幫助保護、集體性球類項目的戰術配合、各種各樣的雙人練習等,教師應當自覺利用這些場景和時機的德育功能,使學生在與他人合作互助的過程中體驗助人與被助的快樂,形成助人為樂的道德情感和樂于助人的道德行為。
4.有難度
沒有適宜難度的技能學練無須學生付出足夠的意志努力,因此,也就難以培養學生的勇敢頑強、挑戰自我、積極進取、追求卓越等體育精神。只有樂趣沒有難度的運動技能學習內容,可能會換取短暫的直接興趣,卻難以維持持久的練習過程。只有學習內容難度略高于學生的現實水平,是學生跳起來可以摘得到的果子,學生才可能付出意志努力去勤學苦練,才可能在掌握技能后獲得成功的體驗,也才可能逐步形成積極進取、追求卓越的體育精神。
三、創設條件和情境,培養學生體育品德
僅靠說教難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潤物細無聲”的無形教育才是高明和聰明的選擇,當你告訴學生你要對他進行教育的時候,教育效果已經大打折扣了。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當努力創設有競爭、有約束、有合作、有難度的學練情景和條件,有意識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和條件下接受熏陶和影響,逐漸養成規范的行為習慣,形成體育品德。
1.創設競爭場景
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內容特點和實際需要,適時安排教學比賽、競賽性游戲、體能與技能測試等活動,使學生在競爭中體驗運動樂趣,培養競爭意識和進取之心,在勝利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在失敗中學會面對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學會正確對待比賽結果,學會尊重對手和欣賞對手的精彩表現。
競爭性活動的設計應有利于學生改進和提高動作質量,一般來說,在學生能正確做出所學動作之后,就可以設計并實施適宜的競爭性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應用和鞏固提高所學動作技能,同時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進取之心。
2.加強規則約束
競爭性活動對于人類行為的影響具有雙面性,一方面可以張揚競爭意識,培養進取精神,學會理性對待勝負,但同時也存在引發野蠻報復、肢體沖突、投機取巧等不道德行為發生的可能。因此,教師在組織競爭性活動時,尤其是組織球類教學比賽時,應首先明示競賽規則,嚴明行為規范,使學生在規則約束下有序開展活動。對于表現出良好規則意識和行為的學生應及時提出表揚,對于不遵守規則或出現違反體育道德行為的學生應及時進行批評教育,通過心理強化作用,幫助學生明辨是非,分清對錯,逐漸建立規則意識,形成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
規則意識的培養應注意信息反饋的即時性,在學生發生遵守規則或違反規則的行為后,教師應及時提出表揚與批評,才能收到較好的強化效果。對小學生應該以獎勵、加分、表揚等正強化手段為主,鼓勵學生遵守規則的行為,促進學生規則意識的形成。
3.營造互助時機
教師應利用教學過程中一切可能發生合作互助的時機,把學生置于小組合作學習的場景中和條件下,明確個人在練習中的責任和義務,教會學生具體的合作互助方法,讓學生在共同參與、協作配合的練習中相互幫助,建立信任、合作與互助的和諧關系,體驗助人為樂的道德情感,形成樂于助人的道德行為。
體操運動中的幫助與保護,相互協作的集體游戲,集體性球類項目的戰術練習,各種合作跑等對于培養合作意識與互助精神,促進人際交往具有良好作用,是培養學生體育品德的有效途徑和載體。心理拓展訓練中的許多練習對于培養合作互助精神更具有獨到的價值,值得體育教師借鑒運用。
4.合理確定難度
難度太大的動作會挫傷學生的自信,難度過小的動作不利于培養學生挑戰自我和積極進取的體育精神,當所學動作的難度略高于學生的現有技能水平時,最能激起他們身體和心理的積極反應。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現有技能水平,精心選擇學習內容,確定所學動作的難度、數量與質量要求,促使學生在學練動作的過程中付出足夠的意志努力,體驗戰勝自我獲得成功的快樂,形成頑強拼搏、追求卓越的體育精神。
動作的難度是可以人為賦予的,即使學生已經掌握的簡單動作,教師也可以采取措施使其難度加大。例如,中學生練習前滾翻時,可以提出連續、分腿、遠撐等不同做法要求,以加大動作難度;高中生練習籃球行進間運球時,可以提出加快速度、繞過障礙、左手運球等不同要求,以提高應用能力。以上做法對加大動作難度,磨煉學生意志,培養體育精神會產生積極作用。
四、結語
體育品德是習慣化的體育道德行為和體育精神的綜合體現,要把良好行為變成行為習慣,就必須在特定的情景中和條件下,用特定的行為標準引導、規范、約束學生,使他們的體育道德行為逐漸成為自覺的行為習慣。體育運動天然具有培養學生體育道德和體育精神的潛在功能,但僅依賴這種潛在功能自發產生作用還遠遠不夠,我們還要深入開發并自覺運用這種潛在功能,使運動技能的教學過程成為培養學生體育品德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應成為每個體育教師堅持不懈的職業追求。
參考文獻:
[1]王登峰.學校體育中的競技運動及其價值[J].體育教學,2016(11).
[2]張新良.體育課程心理健康領域目標實現的條件與途徑[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40(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