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玥
摘 要: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際地位、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與增強,中美雙邊貿易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中國、美國乃至世界人民的關注。在中美雙邊貿易額與貿易產品種類擴大的同時,貿易不平衡、貿易壁壘、貿易摩擦等問題也在兩國雙邊貿易中不斷體現。本文將從貿易數據、貿易保護的角度展開,分析中美雙邊貿易現存的問題與趨勢,并對中美雙邊貿易的發展進行探討。
關鍵詞:中美雙邊貿易;貿易不平衡;貿易保護;貿易發展
一、貿易不平衡
1.中美貿易不平衡的數據與分析
自從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中美開啟建交與貿易以來,中國與美國的經濟與貿易飛速發展。據中國商務部統計,1979年中美貿易額為24.5億美元,2005年中美貿易總額達了2116.3億美元。2005年,中國對美國的出口額為1629億美元,進口額為487.3億美元,順差為1147.7億美元。而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05年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達到2016億美元,在其最新的2016年的數據顯示,2016年美國對中國貿易逆差已經達到了3470.4億美元。美國商務部統計,在中美貿易中,1979-1982年美國為順差,1983年開始出現逆差,1996年貿易逆差達395億美元。中國商務部的統計則表明,在1979-1992年的14年里,中方一直為逆差,自1993年轉為順差,1996年順差為105億美元。雖然由于美方在統計中美貿易中在香港轉船等貿易的數額,因此中美雙方的統計結果不盡相同,但我們仍然可以發現,近年來中國對美國貿易一直處于中方順差,美方逆差,并且這個不平衡的數值更有逐年擴大的趨勢。這個貿易不平衡的問題,近年來一逐漸成為中美乃至世界都在關注的重要問題。
盡管看起來我國對美國貿易順差很大的事實似乎是個好消息,它也的確有利于提高中國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提高人民幣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使海內外對中國經濟和人民幣充滿信心。但不管是長期巨額順差或者長期巨額逆差,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覷。由于中方對美方的貿易順差常年居高不下,使得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存度也大大提升,貿易依存度的過高讓中方在中美兩國的貿易中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同時,中國目前出口的產品很大部分為原材料,燃料,低級加工品以及勞動密集型產品,并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的產品價格低廉。雖然數量上,中國似乎取得了勝利,但價格致勝的原因是勞動力低廉并不是技術先進,這樣長期下去,將不利于中國企業的技術改革和創新,使他們在越來越激烈的技術競爭中失去現在的優勢地位。
而對于美中貿易逆差增加的原因,美國政府認為,中國對美國不斷上升的貿易順差是由于人民幣匯率人為地穩定在較低的水平上引起的,中國長期使用壓低人民幣匯率的手段,使得中國產品在出口美國時能保持一個較低的價格并在美國市場那個上形成了非自然的競爭優勢,使中方在貿易中利用價格優勢沖擊美國本土的產品加工和制造業,使得美國民眾潛移默化的有了一種"madeinChina=cheap"的觀念。而我們有目共睹的是,十多年來,人民幣兌美元已經升值接近30%,而直到2016年中美貿易順差提高至約3500億美元。所以美國官方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2.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
(1)統計誤差。對最終數據產生影響的方式中,統計方式和誤差當然不能例外。在價格統計方面,中國對于出口價格的統計采用離岸價,而美國采用的是到岸價,那么在出口產品的價格方面,會受到商品運費的影響,產生差價。因此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應該適當向上調整,對中國的進口額應當適當向下調整。經過計算。對中國的進口額應下調約10%。
(2)轉口貿易方面。在貨物登記時,美方一般將來自香港的進口貨物,貨物原產地不確定為香港或者內陸的貨物一律登記為進口自中國的貨物。與此同時,在不明確貨物是直接出口到香港還是香港轉口內陸的時,美方又把對于中國香港的出口貨物劃分到香港而不是中國,這兩個在進出口統計數據方面的問題一定程度擴大了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嚴重性。
(3)服務貿易。中國在對美國進口的貨物中,有不少的部分來自于美國的服務行業。例如理財咨詢,投資規劃金融或者技術服務,管理服務等方面。在統計這些服務貿易的數據時,難以被統計到更不用說十分精確,因此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美貿易數據上的不平衡性。
(4)產業轉移和直接投資。中國是一個勞動力眾多,勞動密集型產業發達的國家。因此中國是一個巨大的產品加工生產地,大量來自日本、韓國、東南亞的產品加工產地轉移到中國,再直接由中國出口到美國,因此這加大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中國政府采取的積極活躍的吸收外資的經濟政策,也吸引了眾多世界知名企業來華直接投資,建立工廠或者技術中心,這也對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5)美國宏觀經濟結構。這是中美貿易巨大不平衡最根本的原因。美國是一個社會與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強國,在美國,提前消費理念普遍,信用卡借貸體系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優越。這使得美國大部分居民一直維持著提前消費,預支消費,低儲蓄甚至不儲蓄的生活與消費方式。根據數據顯示,除了1998年-2001年外,由于美國政府不斷加大降低基準利率的力度和保持巨大的經濟項目,美國一直處在巨額財政赤字的狀況,2006年的貿易赤字甚至達到了7636億美元,這使得美國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而2001年-2010年美國的儲蓄率一直處于極低的水準,有幾年甚至為負值。巨額的資本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流動,必然導致巨大的貿易逆差。
二、貿易保護
1.美國對中國采取的貿易保護手段
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日漸興起。在美國,與以往以設置高關稅,利用價格戰術的貿易保護手段不同,20世紀80年興起的新貿易保護主義,又稱為超貿易保護主義或者新重商主義漸漸成為主流。它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反傾銷和知識產權保護等非關稅壁壘措施為主要表現形式。中2009年美國政府利用WTO允許成員國“利用其有關協議保護本國的利益,反擊遭到的不公平待遇”的條款,以中國輪胎擾亂美國市場,使得超過三千名美國工人失去工作為由,對中國輸美乘用車與輕型卡車輪胎連續三年分別加征55%、45%和35%的從價特別關稅,并對中國輪胎實行為期三年的限制關稅。而WTO裁決美方采取的政策并未違反WTO規定,中方敗訴。美輪胎特保案就是新貿易保護主義的典型案例。美國政府同時采取壓迫人民幣匯率的手段,2006年的格拉斯利-鮑克斯法案旨在向中國等“匯率失衡”的國家采取貿易懲罰性措施,要求中國重估人民幣匯率。在中國加入WTO的談判時,美國強行加入一個“非市場經濟”地位條款。而在2005年,美國眾議院通過了《美國貿易權利執行法案》,該法案擴大了反補貼稅只適用于發達國家這一限制,講美國現行的反補貼法的適用范圍過大到中國這一個發展中國家,旨在向中國的貨物征收反補貼稅。
2.美國對中國采取貿易保護手段的原因
(1)金融危機和次貸危機。一國主要的貿易政策是自由貿易主義還是保護貿易主義,取決于本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經濟發達穩定增長時,自由貿易主義為主流;經濟低迷衰退時,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由金融危機引發的美國國內經濟衰退使得國內人民需求下降,導致制造業低迷,經濟蕭條,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而次貸危機又使得民眾負債增加,市場低迷,失業率上升。美國政府不得不利用新貿易保護主義從側面挽救美國經濟,犧牲他國經濟增長,換去本國的經濟復蘇和貨幣穩定。而在中國逐漸成為美國最大貿易伙伴的情況下,無疑是首當其沖,受到了多行業多種類的貿易保護主義的影響。
(2)美國國內各利益集團的訴求。中國日益發展的經濟現狀,不禁威脅到了美國的霸主地位,更直觀的是影響到了美國國內和生產制造與服務行業對市場的占據。例如中美輪胎特保案中美方的說辭。認為中方“嚴重危害了美國本土輪胎制造業,并使得三千名工人失去工作”,美國本土原本占據輪胎市場的企業就是利益集團,在多個制造業受到中國產品的打擊下,眾多利益集團聯合起來,要求政府出臺措施。
(3)中國的高速發展。中國作為一個高速發展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呈現頹勢的整體情況下,逆流而上,是為數不多的經濟發展受世界經濟狀況影響較小,逆勢增長的國家,在世界經濟與貿易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各國十分關注的對象。而美國作為一個老牌的資本主義發達強國,多年來一直處在世界霸主的地位,在面對中國這種飛速的發展狀況下,對中國的危機感也大幅度增加,為了穩固自身的大國地位,積極的打擊中國經濟和遏止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
三、中美貿易發展展望
1.應對中美貿易不平衡及貿易保護的對策
(1)明確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根據數據分析,我們已經明確了解人民幣匯率并不是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原因。因此,在美國在國內制造人民幣匯率論的輿論,壓迫人民幣升級,要求人民幣升值,甚至出臺相應的懲罰性措施時,我國要堅定自身的立場,明確責任歸屬,繼續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的機制,穩定人民幣匯率,繼續加強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認可和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和跨境結算的含金量。
(2)改進統計機制。中國商務部和美國商務部針對中美雙邊貿易進出口額的統計數據的差異表明,當前應該設計一套更為精確的統計方法,幫助中美兩國精確的掌握兩國貿易的具體情況,從而使中美雙方都能夠正確的分析出當前應當采取的貨幣和金融政策,有利于兩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穩定。
(3)積極面對和處理中美貿易保護。在全球經濟呈現頹勢,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利用WTO規則,限制我國產品的輸出,并不是一個偶然的和暫時性事件。我國一定要認識到這點,為應對貿易保護,學會熟練和巧妙地利用WTO條款和規則,保護我國的產品出口,維護我國的權利。而在具體的中國企業方面,由于中國大部分企業缺少相應的法律知識,不會維護自身的正當權利,導致產品被征收高額關稅,失去市場的同時也給企業帶來的巨大的虧損。中國企業應認識到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的重要性,積極利用相關法律,避免遭受損失,增強企業對可能的貿易保護的適應力和應對能力。
(4)熟練運用WTO爭端解決機制應對中美貿易摩擦。盡管WTO爭端解決機制存在著一些疏漏和缺陷,但在中國加入WTO的背景下,仍是一個良好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在中美貿易產生摩擦時,中國可以利用自身發展中國家的優勢和地位,最大的發揮WTO爭端解決機制對發展中國家有利條款的作用,有效的調解中美貿易中產生的摩擦,維護我國自身的正當權利。
(5)完善中美雙邊自由貿易機制。我國不僅要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爭端解決基礎上應對我國頻頻遭受貿易保護的現狀,更要積極完美中美貿易的政策環境和雙邊自由貿易機制,加強中美兩國政府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使美國承認中國是一個完全市場經濟國家的國際地位,增強中美兩國的戰略互信,使美國同中國共同互惠互利地發展。
(6)轉價格競爭為質量競爭。隨著東南亞印度等原材料加工業的興起,在我國產品經濟結構也亟待轉型,人民幣匯率逐漸走高的背景下,“madeinChina=cheap”的優勢也在逐漸喪失,并且我國應積極轉變當前勞動密集型占主流的生產結構。未來我國應敦促企業加強在生產技術革新、經營管理優化以及提高勞動生產率方面的轉型。企業要積極塑造自己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出擁有自己獨有優勢的產品,提高自己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中國企業應當結合當前的全球經濟形勢背景,進行企業產品的創新革新。
(7)支持企業直接投資。政府應當為企業在美國等國家直接投資辦廠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提供優惠的便利條件。除了國內企業對自身進行改革和創新之外,我國企業還可以“走出去”,積極進行海外投資,擴展海外市場。這有利于我國企業國學外國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理念。另外,還可以鼓勵企業將自己勞動密集型的部分產業轉移到東南亞等地新興的原材料加工產地,優化自身的生產結構。
(8)擴大內需。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巨大的貿易順差中,體現了中國對美國極高的貿易依存度,而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60%。且在中國出口額巨大并且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人民的消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增長并沒有如此快速明顯。我國人口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我國應當將擴大內需作為確保我國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長期發展戰略。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用降低利率等方式,刺激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例如優化收入水平結構,改善低收入群眾的收入水平;或者出臺鼓勵的政策法規,給創業者提供優惠便利的條件。這樣,在改善中美貿易不平衡,減少與美國的貿易摩擦的同時,也使得國內就業機會增加,群眾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社會穩定。
2.對未來的展望
中國是一個新興的超級大國,勢必挑戰到美國這個老牌強國的國際地位,而中國與美國的資本主義政體截然不同的社會主義制度也成為了美國打擊和遏止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不管如何,我國一定要堅持晚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我國產品的自主創新進程,轉出口為內銷的經濟政策,并在中美兩國的貿易中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權利,最終使得我國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
參考文獻:
[1]俞錢榮.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對我的影響及應對措施.商業經濟,2010(8):90-92.
[2]秦法萍,帥軍.新形勢下中國如何應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4):131-134.
[3]中國商務部,統計年鑒.2016.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6/indexch.htm.
[4]王穎.中美貿易重點問題分析及中美雙邊貿易展望.商,2015(12):105-105.
[5]李稻葵,李丹寧.中美貿易順差:根本原因在哪里?國際經濟評論,2006(9-10):13-16.
[6]徐雯.淺談美國對華貿易保護主義現狀及中國應對措施.商場現代化,2009(10):2-2.
[7]董志勇,官皓.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2):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