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金
摘 要: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實驗讓學生對生物世界進行探索。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采用分層合作教學,是因材施教的有效辦法。本文探討了如何采用分層教學,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作互動,做到運用得當、教學相長。
關鍵詞:分層合作教學;高中生物;實驗教學
教學工作中,每一個學生都是有著獨立個性的個體,學習能力、目前基礎、性格特征等條件各不相同。傳統高中生物教學中,不注重個體差異,設計同樣的實驗內容指導學生學習,學習效果不明顯。分層合作教學根據學生個體差異,照顧了學生的學習要求,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優勢非常明顯。
一、分層合作教學的優勢
首先,分層合作教學強調根據學生能力的不同進行差異化的實驗安排,提供合適的條件,使能力較差者提高能力,能力較高者發展更好。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們要在團隊合作中發揮自己的優勢,而自身薄弱的部分,則通過與組員的互動得到提升。其次,分層合作教學采用“組內異質,組間同質”原則,組內明確分工,發揮各自所長,組間良性競爭,相互學習。在實驗過程中實現教學目的的同時,注重學生認知能力、溝通能力等軟性技能的提高。最后,分層合作教學讓學生在實驗中成為實驗的主導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分層合作教學更加符合目前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要求[1]。
二、分層合作教學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的實踐運用
(一)實施參與實驗學生的分組原則
分層合作教學中的分組原則為“組內異質,組間同質”。根據實驗內容的不同設置不同的小組規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長,如學習能力強,溝通能力強,實驗動手能力強,努力刻苦等。教師將有著不同特質的學生放進一組,讓該組中的學生各自發揮所長,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中達成學習目的。小組之間是水平一致的,學生們在實驗過程中可良性競爭,促進學生們的實驗能力的提高,鍛煉了學生們的團隊協作意識。
(二)分層合作教學在實驗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高中生物分組實驗中,選取“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方法”為例,講述實驗過程分層合作教學的運用。
教師應引導學生達到不同層次的目標要求。在此實驗中,教學目的,實驗原理,操作步驟是基礎層面,學生要學會顯微鏡的使用,裝片的制作方法等基本內容。然后教師提出高一層次的要求,即很好地使用顯微鏡,制作符合要求的裝片,繪制生物圖,掌握溶液配置方法等項目。學生小組達到了教師要求后,可要求小組嘗試挑戰更高層面的實驗:讓學生自己配制一系列不同質量濃度的蔗糖溶液,探索洋蔥鱗片葉的表皮細胞在什么質量濃度范圍內質壁分離最快,在什么質量濃度以上發生了質壁分離之后不能復原。采用其他的一定質量濃度的溶液,探索這些溶液能否使洋蔥鱗片葉的表皮細胞發生質壁分離[2]。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團結互助,分工合作,每個人都發揮所長,為小組任務貢獻力量,才能實現學習目的。完成各個層面的學習任務的同時,小組成員齊頭并進,提高自己不足的能力,也發揮了自己優勢的部分,最終達到所有成員都具備完成實驗的各項能力的程度。分層合作教學提高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強學習興趣,端正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們的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加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三、實施分層合作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一)教師的指導作用應明確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與同伴進行良好的團隊協作,以達成學習目的,鍛煉各項能力。因此,教師在實驗前應做好相關準備,在實驗進行中,隨時巡視,糾正學生出現的各種錯誤,做好指導。實驗完成后,教師要對學生的實驗結果進行評價,應保持客觀,對學生進步予以表揚,對存在的欠缺指出彌補方法。
(二)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分層合作教學的出現,是為了給不同特性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學生選擇符合自己能力的實驗目標,選取適合自己小組實驗的材料。小組成員間根據組員特性分配任務,完成團隊協作,達成學習目的。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要了解自己和合作組員,完成實驗的同時,提高了自己的各項能力,和組員齊頭并進。
(三)分層合作中的多層結構
在高中生物分組實驗中,有時分組過多或者實驗復雜,教師無法在課堂指導到每一個學生,為了不使部分學生游離在團隊合作之外,教師刻意為每一個合作小組選出組長。組長應具有較強的實驗能力,并且具有較強的溝通能力。在實驗進行過程中,組長可暫時代替教師對組員進行指導,做好承上啟下工作,讓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都能夠共同進步。
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在教學中采用多種實驗讓學生對生物世界進行探索。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中采用分層合作教學,是因材施教的有效辦法。分層合作教學,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協作互動,在實現學習目的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多項軟性技能,做到運用得當、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胥建華.合作學習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理論和實踐研究[J].小作家選刊,2015(23):62-62.
[2]李小鋒,袁勇.高一物理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的實驗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28(8):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