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國參與CAFTA制造業垂直專業化分工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鄔麗萍,柴陸陸
(1.廣西大學 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2.中國光大銀行 武漢分行,湖北 武漢 430014)*
·經濟管理·
基于區域、雙邊與部門層面的國際生產共享問題研究
——以中國參與CAFTA制造業垂直專業化分工為例
鄔麗萍1,柴陸陸2
(1.廣西大學 商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2.中國光大銀行 武漢分行,湖北 武漢 430014)*
基于區域、雙邊與部門層面,以中國參與CAFTA制造業垂直專業化分工為例,考量生產共享程度、結構與動態變化。結果發現: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生產共享水平尚處低位,但呈快速增長態勢;技術密集型產業生產共享水平顯著較高且前景較好;中國在CAFTA制造業生產共享體系中的獲益水平增長較快,但剔除了貿易規模擴張效應的獲益效率呈現下滑趨勢。
國際生產共享;垂直專業化分工;跨境投入產出;國家間產業關聯
伴隨著產業價值鏈片段化分解與全球布局,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產業分工逐漸由產業間分工向產業內分工再向產品內分工深入。中國經濟已全面融入世界經濟與國際分工體系,成為世界制造業大國。然而,質的提升是否與量的擴張同步發展,如何合理審視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值得深入研究。區域內產業合作伴隨著區域內貿易合作的深化而快速發展,已有的研究聚焦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但從雙邊與部門層面對中國參與區域生產共享及區域生產網絡中的國際分工地位相關研究欠缺。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CAFTA)是目前中國參與國際區域經濟合作中進展最快和最有成效的區域一體化項目。CAFTA涵蓋中國和東盟10國共19億人口,是世界三大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中擁有人口最多的。在此區域內構建基于網絡權力的自主發展型生產網絡,將為當前處于關鍵時刻的中國經濟開辟出一條由廉價勞動力要素優勢向分工比較優勢與創新驅動轉型的自主發展的產業國際化道路。研究該區域的生產網絡與分工體系,尤其是中國在其中的融入程度與地位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為實證研究對象,從區域、雙邊和部門層面量化研究國際生產共享與分工地位。
(一)垂直專業化界定及其測度
垂直專業化是各國專業化參與到產品順序制造過程的不同階段。已有的對垂直專業化分工的測度主要有四種方法:(1)基于零部件或中間產品貿易數據的測度。Yeats(1998) 最先使用了這種方法進行測度[1]。(2)基于加工貿易海關數據的測度。Geishecker and Gorg(2011)利用產業產值及中間品進口數據運用加工貿易間接測度外包[2]。(3)利用投入產出表數據進行測度。Geishecker(2008) 利用進口中間產品在行業總產出中的比重對外包率指標進行了改進[3]。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2006)運用HIY方法對中國的數據進行了實證研究[4]。Johnson和Noguera(2012)利用附加值出口在總出口中所占的比例測度垂直專業化分工[5]。
(二)一國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收益水平與國際分工地位
相關研究分為以下幾類:(1)基于出口結構的分析。Wang和Wei(2010)構造了出口差異度指數來測度中國與G3國家的出口差距[6]。(2)基于出口價格的分析。Schott(2004)利用多樣化的同種商品價格反映國際分工地位[7]。(3)基于出口技術含量的研究。Amiti和Freund(2010)研究發現,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在垂直專業化分工體系中,處于勞動密集型生產階段[8]。樊綱等(2006)構造了不同的測量方法測度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9]。(4)基于出口增加值的分析。臺灣學者陳宏易(2002)提出了凈附加值的概念[10]。
(一)研究方法
運用跨境投入產出分析方法測度中國對東盟國家的垂直專業化分工水平。假設制造業有n個行業,i行業總產出為Yi,出口為Xi,出口中包含的進口中間投入為Mi。則i行業用于生產出口品的進口中間投入品數量即垂直分工度VS為:
(1)
i行業的垂直專業化比率VSS即出口品中包含的進口中間投入品比重為:
(2)
分行業的垂直專業化比率為:
(3)

(4)

若考慮產業關聯的循環效應,則需運用完全系數矩陣,垂直專業化比率為:
(5)

VA=VS′-VS=uAM[(Ad)1+
(Ad)2+…+(Ad)k]XV
(6)
其中,k為中間投入品在一國國內投入-產出循環的次數。實證分析中為剔除規模的影響,以有利于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使用貿易附加值率VAS,該指標為貿易附加值除以出口總值。
(7)
Mij變量需要借助投入產出表加以確定。經合組織OECD提供的投入產出表內容較全面,包含了總使用表、國內使用表和進口使用表三類,但更新較慢且數據的間隔較大,目前數據庫數據的連續性不能保證,因而本文采用國內的投入產出表。我國編制的投入產出表與OECD不同,沒有區分中間投入來自國內生產還是國外進口,屬于競爭型投入產出表。為此,作如下兩點假設:
假設1:
(8)
假設2:
(9)

(二)數據來源與行業調整
進出口數據采用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UNComtrade)數據庫并加工整理而得。本文參照盛斌《國際貿易商品標準分類(SITC3)與我國各行業的對應關系》(2002)將聯合國商品貿易統計數據庫行業分類中的三分位行業分類合并?;跀祿目色@得性,經行業調整,最終選取了16個制造業行業進行研究,所有數據均進行了單位換算和價格調整(如表1所示)。
2002-2012年中國對東盟10國制造業垂直專業化比率測度結果(見表2)表明,我國制造業與東盟的垂直專業化分工處于極低的水平,但在2002-2012年垂直專業化比率呈上升趨勢,垂直專業化比率年均增長幅度為5.42%。2007-2008年我國與東盟國家垂直專業化的發展也遭遇了一定程度的下滑。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正式啟動以來,雙方大部分產品進出口零關稅,垂直專業化分工呈跨越式發展,2010-2012年垂直專業化比率年均增長幅度達10.5%。

表1 制造業分投入要素密度的行業劃分
(一)中國-東盟制造業垂直專業化分工分行業測度
已有文獻發現,中國-東盟制造業16個細分行業2002-2012年垂直專業化比率處于較低的水平,大多數行業垂直專業化分工水平在11年間呈現緩步上升狀態,垂直專業化分工水平增長較快的是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含廢品廢料)、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2.27%、9.78%、6.27%,其余行業垂直專業化分工水平年均增長均低于4%,表明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的垂直專業化分工程度不斷加深,但增長緩慢。從各行業的VSS指標走勢來看,2008-2009年因受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表現出一定的回調,2010年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正式建成,各行業的VSS指標有一個大幅提升。
(二)中國-東盟制造業垂直專業化分工分要素密度測度
將制造業16個細分行業按照投入要素密集度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分別測度各類性產業的垂直專業化分工水平。

表2 2002-2012年中國-東盟制造業總體垂直專業化比率 (單位:%)

表3 中國對東盟制造業分行業垂直專業化比率 (單位:%)
圖1可見,技術密集型產業如通信、儀器、電器機械、設備制造等的垂直專業化分工比率明顯大于資本密集型產業如石油、化學、非金屬礦物制品、金屬冶煉、金屬制品等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如食品、紡織、木材加工等。技術密集型產業垂直專業化分工水平遠遠超過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各細分行業的VSS均值處于2%~3.5%區間內,表明我國與東盟的制造業垂直專業化分工合作中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貢獻較大。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垂直專業化比率值較低,這與國際上的一般表現一致。這一方面由于勞動密集型產業自身特點,其產品生產工序本來就少,垂直專業化分工模式的運用本身相對較少。另一方面,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一直是我國最重要的比較優勢,與東盟大多數國家同屬類似的價值環節,雙方在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大于合作。

圖1 中國-東盟制造業垂直專業化分工分投入要素VSS均值
從增加值的角度分析一國參與國際分工的獲益水平與分工地位,可以避免傳統總量貿易統計方法存在的大量重復計算。在此運用公式(6)和(7)測算貿易附加值和貿易附加值率,以測度中國在CAFTA制造業垂直專業化體系中的獲益水平與分工地位。
(一)中國與東盟國家雙邊層面的獲益水平與分工地位
由表4可見,中國在與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三國的制造業垂直專業化分工合作中獲益較多,2012年貿易附加值均超過46億美元,與馬來西亞的貿易附加值最高達到61.97億美元。從貿易附加值的動態變化來看,各國均保持了較快增長,與越南的貿易附加值在2002-2012年年均增長67.32%為最高。但是,從剔除了貿易規模的貿易附加值率來看,除越南外,各國均為下降走勢,表明2002-2012年,我國同東盟各國雙邊層面的獲益水平在絕對數上保持增長的同時,剔除了貿易擴張效應即貿易規模的獲益水平呈現為下降走勢。
(二)中國與東盟國家部門層面的獲益水平與分工地位
由表5可見,中國與東盟國家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的貿易附加值最高達19.66百萬美元,其次為化學工業達14.5百萬美元,第三是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為9.81百萬美元,其余相對較低。從動態變化看,6個行業的貿易附加值均保持了較快速的增長,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增長最快,年均增長33.08%;其次是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與化學工業,年均增長率均超過22%;其余行業年均增長也都在10%以上。但從貿易附加值率來看,除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為增長外,其余行業均為下滑走勢,表明剔除貿易擴張效應后,中國與東盟制造業主要行業均表現出獲益能力下滑、貿易效率下降。
1.中國與東盟制造業的生產共享尚處于較低水平,但呈現較快增長,尤其是CAFTA正式啟動以來,垂直專業化分工得到跨越式發展。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成立,中國與東盟區域內相關國家間的技術勢差、資源互補,中國-東盟自貿區龐大的市場容量,以及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均為中國在該區域內構建具有主導權的自主發展型產業網絡提供了良好的機遇與條件。

表4 中國與東盟國家貿易附加值與貿易附加值率 (單位:億美元,%)

表5 中國與東盟制造業主導產業貿易附加值與貿易附加值率 (單位:百萬美元、%)
2.從分行業垂直專業化測度結果看,中國與東盟國家間在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垂直專業化分工合作水平遠高于資本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尤其是在通信設備、計算機、儀器儀表、電器機械及設備制造方面,有很好的合作基礎與前景。一般地, 技術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產業較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垂直專業化分工程度高,前二者的分工模式中獲得的貿易附加值也較高。中國在與東盟的制造業垂直專業化分工合作中,勞動密集型與資本密集型產業應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升級,技術密集型產業則應向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攀升。技術與研發優勢成為獲取價值鏈主導權的關鍵因素。
3. 我國在CAFTA制造業垂直專業化分工體系中獲益水平增長較快,貿易附加值保持持續快速增長。但是,從剔除了貿易規模擴張效應的貿易附加值率來看,獲益能力和貿易效率呈現下滑趨勢。
4.加強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合作與垂直專業化分工,推動中國-東盟自貿區建設,也是當前中國逐步擺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鎖定”,延伸市場范圍,從依靠廉價勞動力參與國際分工向通過分工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轉型,自主構建具有控制權的區域生產網絡,并最終實現國內價值鏈-區域價值鏈-全球價值鏈的全球戰略的可行思路與有效途徑。
[1] Yeats A J. Just how big is global production sharing? [M]. World Bank, Development Research Group, 1998:179-193.
[2] Geishecker I, Gorg H.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wages:winners and losers [EB/OL].http://ideas.repec.org/p/cpr/ceprdp/6484.html,2011-01-20.
[3] Geishecker I,Gorg H. Winners and losers:a micro -level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outsourcing and wages [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8, 141(1): 243-270.
[4]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課題組.中國出口貿易中的垂直專門化與中美貿易[J].世界經濟,2006(5):3-11,95.
[5] Johnson R C,Noguera G. Accounting for intermediates:production sharing and trade in value added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2, 86(2): 224-236.
[6] Wang Z,Wei S J.What accounts for the rising sophistication of china's export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10:63-104.
[7] Schott P K. Across -product versus within -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4, 119(2):647-678.
[8] Amiti M,Freund C.The anatomy of china's export growth[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35-56.
[9] 樊綱,關志雄,姚枝仲.國際貿易結構分析:貿易品的技術分布[J].經濟研究,2006(8):70-80.
[10] 陳宏易.從國際垂直分工的觀點探討臺灣貿易的形態及其變動[J].臺灣經濟預測與政策,2002,32(2):60-92.
(責任編輯:鐘 瑤)
Quantifying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at the Regional,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Participation i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of CAFTA
WU Liping1, CHAI Lulu2
(1.BusinessSchool,GuangxiUniversity,Nannig,Guangxi530004,China;2.ChinaEverbrightBank,WuhanBranch,Wuhan,Hubei430014,China)
Production sharing brings different countries into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Countries in the same region carry out in -depth industrial cooperation based on trade facilitation, and actively build regional production networks. We research on reg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value stream, value creation and input -output from regional, bilateral and sector levels, analyze the level, structure and dynamic change of production sharing, as well as the benefits and status of a country in the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system. This paper takes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division of CAFTA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s a case study. We find that the level of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sharing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s still low but grows rapidly; the production sharing level of technology intensive industry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with the best prospects; the benefit level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CAFTA manufacturing production sharing system has been growing rapidly but the profit efficiency shows a downward trend after the removal of the trade expansion effect.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sharing;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cross -border input -output; inter -industry linkage;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
2016 -12 -2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6102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14YJA790060)
鄔麗萍(1971—),女,四川宜賓人,經濟學博士,廣西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產業經濟管理。
F224
A
1003 -7217(2017)02 -0111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