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蔚
摘要 對盤錦市大洼區現有的水稻生產情況進行分析,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如長久種植單一品種、技術推廣瓶頸和土地分散等問題,從加強新品種選育工作、合理施肥、建立健全科研和技術推廣的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 水稻生產;現狀;問題;建議;遼寧盤錦;大洼區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3-0047-01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ice production in Dawa District was analyzed,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pointed out,including long-term cultivation of single species,bottleneck of technology promotion,land dispersion and other issues.This paper put forword feasible suggestion from strengthening the selection and breeding of new varieties,rational fertilization,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Key words rice production;current situation;problem;suggestions;Panjin Liaoning;Dawa District
大洼區位于遼寧省西南部,遼河三角洲中心地段,東傍遼河,西臨渤海,總面積1 258 km2,全區轄15個鎮(街道)和1個經濟區。總人口38.32萬人。大洼區的地形很單一,以平原為主,多灘涂濕地,屬濱海鹽漬土區,90%以上為不同程度的鹽漬土,非鹽漬土僅占10%[1]。地勢低洼平坦,平均海拔2.7 m,由東北向西南以1/20 000的坡度,傾斜于渤海遼東灣。全區境內系沉積性退海平原,無山多水。大洼區屬于北溫帶亞濕潤區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8.3 ℃。1月平均氣溫-10.2 ℃,最低氣溫-27.3 ℃。年平均降水量645 mm,多集中在7—8月,無霜期165~180 d,積溫可達3 456 ℃,日照時數1 510 h。
大洼區是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是盤錦大米的主產區。連續8年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2012年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區”。全區糧食播種面積5.33萬hm2,其中:水稻4.98萬hm2,玉米633.33 hm2,大豆2 866.67 hm2。水稻產量預計10.23 t/hm2,糧食總產達53萬t以上。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 300元。
1 盤錦市大洼區水稻生產現狀
1.1 水稻生產的主要技術措施
一是選用優質、多抗品種。全區水稻主栽品種為鹽豐47、錦稻和遼星系列。并搭配幾個面積不大的小品種。二是推廣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2012年全區新建工廠化育秧大棚3 050棟,有效地推進了全區水稻機插秧的進程。目前,全區水稻機插秧達90%以上。三是推廣以應用“三劑”(種子消毒劑、水稻壯苗劑、旱育苗除草劑)為主的旱育苗配套技術。四是推廣稻田立體種養技術。五是全面推廣水稻旱育稀植節水栽培技術。六是積極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促進農機農藝融合。七是推廣科學合理施肥技術。科學施肥就是要依照水稻生育規律,從需求的品種和數量上給予補充。目前生產中,必須在增施有機肥的基礎上,按水稻葉蘗同伸規律施用化肥。也就是目標產量控制肥水和精確施用穗肥2種方法。推廣目標產量施肥就是在6月下旬,當大田水稻莖數達到405萬株/hm2時,開始控水控肥、晾田養根,控制無效分蘗,在其慣性生長的情況下,把田間有效莖數控制在420萬~435萬株/hm2,其目標產量為10 500~10 875 kg/hm2。這時田間不郁蔽,濕度適中,通風透光好,可有效地抑制病菌生長。精確施用穗肥就是在水稻13葉即水稻幼穗分化期,此時增施化肥,可有效地促進主穗和枝梗發育,最終達到穗大粒多的目的[2]。經過3年的探索試驗推廣,增產效果很明顯。
1.2 加強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區建設,主攻單產,提高總產
2013年,全區建設水稻高產創建示范區30個,大洼區為全省唯一整區推進試點區,每個示范區設立百畝公關田2個、千畝展示田1個。積極推廣配套的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有效地推進良種良法結合,農機農藝結合。
1.3 舉辦培訓班,提升農民科學技術水平
區、鎮2級定期舉辦各類農業技術培訓班,培訓的主要內容有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有關知識,農業政策法規,種植業、養殖業方面的新品種、新技術及農村能源、農業信息方面的知識。每年培訓人數11萬人次以上,發放資料12萬份以上。
2 存在的問題
一是水稻品種更新換代速度慢,高產、高抗優質品種相對少。特別是近年來,本地區長期種植水稻鹽豐47系列品種占80%以上,抗病生理小種發生變化,大面積種植存在一定的隱患。但是,近幾年新選育和新引進的高產水稻品種從總體經濟性狀看都很難超越鹽豐47。眾多農民認可鹽豐47。這也促使育種科研工作應選育出超越鹽豐47的水稻新品種。無論從產量、米質和抗病性等都要有質的超越。二是秋翻面積小,土壤耕層變薄,蓄水保肥能力下降,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三是優質農肥投入少,化肥用量逐年增加,耕地質量下降。四是農藥的使用次數多、使用量增加,不利于農業生態環境以及農產品的安全。五是生產成本居高不下,水稻生產比較效益較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六是新技術推廣的問題,要使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更好地應用到實踐中去,必須篩選配套技術,把復雜的理論技術進行簡單化,易理解、好操作。這就需要農業科技人員去精心總結、歸納,使其變成通俗易懂的傻瓜技術去推廣。七是土地分散經營問題。土地承包,分散經營,不利于標準化規模化經營,直接影響統一推廣的新品種、新的農藝措施,大面積的統防統治和“三品”認證、推廣。
3 建議
一是加強水稻品種選育工作,特別是要加強資源的引進、創新和以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的應用,使水稻品種產量有新突破的同時,稻米食味和適口性大幅度提高[3]。二是科學施用化肥農藥。研究切實可行的施肥方法,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實現良種良法有機結合,進而提高產量,降低成本,減少污染,確保水稻種植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證水稻生產的可持續發展。三是進一步健全科研和技術推廣體系,逐步建立起以省級科研院所為核心,市、區、鎮3級農業技術推廣站為基礎的農業科研和技術推廣網絡,使農業科研和成果轉化工作有機結合,同時加強技術培訓,進一步提升農業技術人員及廣大勞動者的科技素質[4]。
4 參考文獻
[1] 趙正宜.濱海鹽漬土區開發和利用:試談大洼灌區的水利建設[J].北方水稻,1979(2):31-35.
[2] 隋鑫,王宇,李旭,等.播量對濱海稻區機插水稻生育及產量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16,44(4):129-131.
[3] 李大林,劉成才,李修平,等.黑龍江省水稻生產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5(1):23-26.
[4] 何燕,徐世宏,歐釗榮,等.廣西氣候條件對水稻生產的影響評估及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0(16):8521-8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