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從三亞會議旅游的市場規模、服務設施、知名會議旅游活動三個方面分析了三亞會議旅游的現狀,發現三亞會議旅游存在經濟稟賦有所不足、市場不夠多元、企業整體實力不強、行業宏觀管理欠缺等問題;并提出應該盡快健全政府有關職能、制定中長期參與會議旅游市場競爭的產業規劃及促進政策、加強會議旅游產品的市場推廣、積極打造一批三亞品牌的知名會議旅游、提高會議旅游消費、提升三亞會議旅游目的地可達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會議;三亞;對策
一、引言
會議產業(MeetingIndustry)是指圍繞著會議策劃、會議組織、會議管理、會議接待、會議服務、會議教育與研究、會議技術與設備、會議附加活動等而展開的一系列市場行為的總和;會議產業的發達程度與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達程度密切相關。會議旅游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會議旅游即會展獎勵旅游(MICE),是指包括各類專業會議、展覽會與博覽會、獎勵旅游、大型文化體育盛事等活動在內的綜合性旅游形式;狹義的會議旅游是指單純為組織、出席各類會議而進行的旅游,也可以稱為“會議旅行(MT)”。
我國會議旅游研究是從上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林洪岱(1988)開始探討和分析中國國內會議旅游的構成和內質,認為中國的國內旅游,其中相當大的一部分屬于“會議旅游”,會議與旅游難分難解;國內會議旅游早已興盛,與國際會議旅游具備同樣優點:逗留天數長,消費素質高,調節功能強,社會效益廣。楊真(1990)指出會議旅游在會議之外往往附帶有游樂項目,但并非因為添加了這些輔助成分才使會議躋身旅游的行列。如從特定意義上而言,跨地區跨部門的會議,其本身就是旅游。地方會議旅游的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受到關注,研究主要集中在李素湘,高俊虎,張建忠、吳忠軍幾位學者。黃驥(2002)以博鰲亞洲論壇看海南會議旅游,從不同的側面對海南會議旅游做較為懇切的描述和評價。林輝(2008)認為成功舉辦大型主題會議不但能把中國當前的學科領域推向世界前沿,更可為舉辦會議的城市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使得該城市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荊艷峰(2012)認為會議產業將在旅游產品升級和結構調整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是我國建設國際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抓手之一,會議促進產業高端要素集聚、帶來旅游業新的盈利空間、促進地區經濟發展、提升城市旅游品牌形象,同時指出會議行業分類標準缺失,管理體系尚未明晰,統計體系缺位,支持系統不夠完善的問題,在此情況下會議旅游是必然的努力方向之一。我國研究大多聚焦在會議旅游方面,會議業本身的研究較少。而其中關于三亞會議業、會展業、會獎旅游等的研究都較為薄弱,存在一定的研究價值。
二、三亞會議旅游行業現狀
進入21世紀,作為專業旅游目的地的三亞,隨著其旅游業及旅游飯店會議服務、會議展覽中心設施的陸續完善以及會議市場自發成熟的催動,會議及獎勵旅游作為重要旅游業態進行培育,政府加強了扶持和推廣力度,近些年三亞會議旅游行業實現了較快發展。
1.市場規模
三亞市旅游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三亞會議接待人數51.7萬人次;接待規模達到50人的會議有5765場,其中:規模500至1000人會議390場、1000至2000人會議80場、2000人以上會議18場、萬人以上會議2場;會議主辦行業依次是制造業(占25%)、社會團體(占14%)、醫藥行業(占12.4%)、化妝美容行業(占11.2%)、汽車行業(占6.1%)。2016上半年,三亞會議接待人數35萬人次;接待規模達到50人的會議有2219場,其中:規模500至1000人會議138場、1000至2000人會議28場、2000人以上會議7場、萬人以上會議1場;會議主辦行業依次是制造業、社會團體、化妝美容行業、醫藥行業、汽車行業等。三亞會議目的地知名度有了較大提高,據ICCA統計,2015年三亞舉辦國際5場,會議排名與大連、濟南等城市并列全球城市第373位、亞太地區第85位。據《會議》/MICE-Link雜志與百度大數據合作發布的“2015中國會議目的地吸引力指數”相關指標顯示,三亞的“企業會議活動采購指數”選擇度緊跟北京、上海、成都、廣州等城市后位列第5,“社團會議采購指數”排名位列第14,“中國會議城市綜合吸引力指數”排名位列第12。
2.服務設施
目前,三亞會議場地總面積超過20萬平方米,具備接待大、中型會議能力的酒店約120多家,主要分布在海棠灣、亞龍灣、大小東海、三亞灣等四個較為成熟的度假灣區。海棠灣凱賓斯基、逸林希爾頓、三亞灣紅樹林、大東海山海天萬豪等多家酒店擁有單體面積超1000平方米無柱多功能宴會大廳,為大型會議活動在三亞舉辦提供了有力的競爭條件。獨立于酒店體系之外的大型會議設施方興未艾,亞龍灣國際會議展覽中心于2016年初落成,三亞灣、海棠灣等地的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列入重點計劃項目。已有一批專業化的團隊,如三亞港中旅、智海王潮三亞、三亞艾思、三亞春秋西點等當地企業在國內業界具有一定知名度。
3.知名會議旅游活動
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大會的舉行,為三亞會議市場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促進作用。如每年度博鰲亞洲論壇期間的三亞國事外交及分會場活動、世界旅游旅行大會、三亞國際數學論壇、亞太旅游城市振興機構(TPO)年會、金磚國家峰會、瀾湄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海南國際旅游貿易博覽會等。這些知名會議旅游活動的舉辦,對今后三亞會議市場的影響和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
三、三亞會議旅游行業存在的問題
會議帶來的高附加值和綜合收益,得到當地政府和企業的重視,《三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提出,“加快發展壯大重點產業,推動會展業健康發展。加快會展基礎設施建設,培育會展龍頭企業,完善會展產業鏈,打造三亞會展品牌,全面提升會展經濟。完善會展基礎設施和會展產業鏈。積極策劃和舉辦高端精品會展賽事”。但由于三亞會議行業起步時間晚以及三亞經濟所固有的特點,三亞會議行業面臨一些亟待破解的重點問題。
當地人口基數小,2015年海南省常住人口有800多萬,三亞市常住人口約74萬,缺乏本地會議市場;產業結構不夠多元,旅游、房地產、熱帶農業是三亞主要支柱產業,與此同時,工商企業無論總數量還是單體規模都難稱可觀,因此承接外來會議多為企業型會議,而有影響力的協會和行業大會數量還比較少。作為主打以旅游資源吸引會議落地的目的地,受旅游淡旺季影響,表現出三亞會議市場也具有較為明顯的季節波動性,在冬春季接待的企業會議較多。
2.企業整體實力不強
據了解,目前海南當地最大的綜合型會議活動公司,年營業額僅約2億元。三亞專門從事會議服務的企業僅20多家,具有一定規模和會議承辦經驗的企業更少。整個行業的人才專業化程度、設備和技術能力以及運營管理水平都有待提升。企業整體實力不強,影響了三亞會議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3.行業宏觀管理欠缺
作為致力發展會議目的地的城市,缺乏政府制度保障。當地尚未成立專門的會議經濟部門,目前無論旅游委還是商務局,都未明確關于會議的工作職能,因此也缺乏有效的組織機構和專業團隊運作。雖對會議業有所定位和寄予期望,但時至今日尚未對會議業發展進行科學地、系統性規劃以及實施專業化的行業研究分析;此外,對三亞會議行業的整體宣傳推廣,有待健全完善。
四、發展對策研究
會議產業涉及多個部門、眾多服務行業的聯動協作。為了又好又快推進三亞國際性會議目的地發展,提升市場競爭力,需要當地政府實施高效引導,促進會議產業資源全面優化。
1.盡快健全政府有關職能
在行業發展的進程中,政府的作用非常關鍵。盡快健全政府有關職能,成立專門的當地會展會議主管部門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明確促進會議業發展的機構各項職責,并確保各項業務科室編制及人員配備齊全,充分發揮政府主導的積極作用,全面推進三亞會議目的地的各項建設。
2.制定中長期參與會議市場競爭的產業規劃及促進政策
會議目的地推廣是長期多層面推廣的結果,短期市場推廣項目很難達成有效促進會議市場持續快速發展的目標。建議當地政府聯合會議業界,借鑒柏林、巴塞羅那、新加坡、香港、北京等會議大城市的有益模式經驗,研究制定三亞市會議業發展的專項產業規劃以及各時期工作目標和任務,制定并實施包括會議項目資金扶持、優秀企業和人才落戶等方面的產業政策;提升從業人員職業素養,開展外語和國際禮儀的行業培訓。
3.加強會議產品的市場推廣
全面掌握市場行情,對三亞會議行業及市場開展細致摸底調查。完善目的地會議產品信息和自有渠道,定期編制會議及獎勵旅游產品推廣手冊,采取定向郵寄、DM電子刊物等方式,面向大企業、PCO、行業協會發行;建立三亞會議服務資源的圖文信息庫,提供給會議買家參考并制訂會議策劃案;加大專業渠道推廣力度,與TTGMICE、MICEChina等行業專刊合作,借助其發行渠道面向有關客源國、客源地區的會議買家開展三亞會議目的地及產品宣傳。借助行業組織開展推廣,盡早加入國際、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會議行業組織,開展活動以爭取組織內部的會議資源落地三亞,比如開展年會推廣或邀請ICCA有關會員單位前來三亞考察會議服務。
4.積極打造一批三亞品牌的知名會議
既有的大型知名會議舉辦經驗,是眾多潛在會議買家選擇會議舉辦地的重要參考。一方面,大力引入大型跨國企業年會、行業會議;另一方面結合旅游業,策劃并舉辦一批國際性會議活動,比如國際海島會獎論壇、國際蜜月城市博覽會、兒童友好型國際城市論壇等,提升會議目的地知名度;通過知名會議的策劃、組織、實施,能有效推動提升三亞會議專業團隊服務水平。
5.提高會議消費
會議消費是反應會議市場狀況的一個很好的指標。三亞舉辦的商務會議大多為高端消費人群,具有良好的經濟能力。為了提高會議消費,應盡量延長會議會期,促進會議團隊在三亞開會期間的消費,如加大宣傳促銷高端房產、游艇、直升機等置業及投資行為,把這批會議高端消費人群轉化為三亞的高端度假人群。
6.提升三亞目的地通達性
絕大多數的會議獎勵旅游團隊是通過航空抵達海南,航班限制一直是海南發展旅游業、會議業的瓶頸。為獲取更多客源市場,發揮“一帶一路”的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的作用,三亞應開拓更多從國際、國內客源地直達三亞的空中航線,同時加快新機場建設。為便于引進國際會議,海南省應積極協調國家公安部,在現有26國免簽政策基礎上增加免簽國家數量,爭取更加便利的過境免簽政策,以滿足長時間會期的需要;同時,也要做好一站式會議入境服務。
參考文獻:
[1]荊艷峰.我國會議旅游市場發展現狀及趨勢[J].中國集體經濟,2012(24):140-141.
[2]樊國敬.會展旅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3]林洪岱.中國國內旅游的一翼--會議旅游[J].旅游學刊,1988(01):40-45.
[4]楊真.會議旅游研究[J].旅游學刊,1990(04):25-28.
[5]林輝.精英的力量-解析“上海會議大使”對會議旅游市場的推動作用[J].中國會展,2008(13):80-81.
作者簡介:蔣倩(1988- ),女,湖北荊州人,碩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統計與旅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