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娜
摘 要: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發展區域經濟已經成為了推動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為加快經濟轉型,我國正進行京津冀城市群的打造,同時也在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但就目前來看,京津冀區域在經濟一體化發展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基于這種認識,本文對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情況和問題展開了分析,并結合問題提出了相應的發展對策,以期為關注這一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京津冀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在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打造首都經濟圈的要求被明確提出。2014年2月,習近平在聽取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后,針對區域經濟協同發展問題提出了具體要求。2015年4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由國家政治局審議通過,京津冀的協同發展目標也就此得到了確定。按照國家規劃,京津冀地區需要在2020年形成協同發展和互利共贏的局面。因此,還應加強對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推動京津冀區域的協同發展。
一、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情況
1.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分析
對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展開分析可以發現,在三個省內,河北省的國內生產總值相對較高,分別能夠達到北京省的1.5倍和天津省的2.6倍,在全國占據了5%左右。從經濟增長速度來看,北京省經濟增長速度相對較高,其次則為天津,經濟增長速度最慢的為河北。從三個地區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情況上來看,河北省的固定資產投資額最高,在2015年達到了29448.3億元,最低則為北京省,僅能達到7990.9億元,天津省為13065.86億元,與河北仍然有一定差距。
2.區域經濟合作情況分析
從京津冀區域經濟合作情況來看,北京省已經初步實現了產業轉移,其產業發展擁有充足人才資源、資金和技術資源等多種資源,可以進行高級產業結構的建設。同時,北京省產業結構層次結構較高,能夠影響周邊地區經濟發展。除了北京省,河北省和天津省目前仍然無法達到這一發展水平。而在交通業的發展上,三個省已經初步達成了合作,能夠形成完善的三小時交通圈,擁有35條和國省干線連接的高速公路。從全國范圍內來看,京津冀港口吞吐量已經達到7.5億噸,占全國的16%。此外,從旅游業發展情況來看,三省互為客源地,聯合推出了“京津冀一卡通”,達到了優化區域有旅游資源的目的,有效推動了區域旅游業的發展。
二、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問題
1.缺乏一體化市場意識
目前,京津冀三省在實現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過程中,一直遭受著地方保護主義的限制。出現這一問題,與三省缺乏一體化市場意識有關,以至于各省均以地方利益為先,通過實施行業壟斷和區域貿易保護進行市場分割。在采取區域發展封閉政策的情況下,各省產業結構逐漸趨同,出現了重復進行生產建設的問題,以至于大量資源遭到了浪費。就現階段而言,京津冀地區的很多地方政府只為當地居民和企業提供財政補貼,不愿意其他省協同配合,在發展戰略制定上各成體系。從總體上來看,京津冀區域的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生產體系具有“全而小”的特點,缺乏足夠高的專業化程度。面對這一問題,還要先擺脫思想意識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影響,才能完成區域經濟全面發展的局勢構建。
2.各區域合作理念不同
在區域合作上,三省擁有不同的合作理念。一直以來,北京都已自己為中心進行戰略發展,將天津和河北當成是后方,以確保北京能夠得到優先發展,所以在產業轉移工作中,北京得以保留高端制造業,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也被遷移到附近。在這種合作下,河北成為了低端制造也和高能耗高污染企業被遷移的主要區域,面對著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經濟發展畸形。為提高自身經濟發展水平,河北在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天津作為北方經濟中心,擁有龍頭大港,并推行了濱海新區等政策,所以自身經濟發展速度較快,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中處于“獨善其身”的狀態。受這些因素的影響,三省在合作上僅限于召開合作論壇等會議,合作組織形式相對松散,尚未開展高層次的區域合作。
3.未實現統一統籌布局
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京津冀三省擁有各自的經濟發展規劃。在實際進行區域經濟建設時,由于未能實現統一統籌布局,所以三省分工體系并不合理,運行機制也不健全。在市場管理中,三省政府各自為政,未能進行統一規劃指導。進而導致區域難以實現順利溝通協調,市場之間時常發生惡性競爭和貿易摩擦。目前,中央也并未進行三省城市群的統籌布局,以至于無法形成協調發展規律和整體效益規律,進而限制了區域經濟的協同發展。
(1)交通設施建設水平低
想要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還要完成綜合性網絡化基礎設施的構建。但就目前來看,京津冀三省僅僅初步實現了高鐵、機場和港口等交通設施的整合,交通網絡的構建無法滿足經濟快速發展需求。相較于北京和天津市內,附近地區的鐵路運力較低,無法滿足區域經濟發展需求。例如,京保和京唐之間的鐵路交通就未能將附近城市緊密聯系起來。在高速公路建設上,盡管三省內有35條高速公路和多條國道及省干線,卻未能將城市交通瓶頸打通。目前,河北張家口與省會石家莊就難以進行溝通交流,因此也難以實現區域間的合作發展。此外,在機場和港口交通設施建設上,則出現了大量的資源浪費,比如以高標準建成的石家莊機場就存在客流小和航班少的情況。
(2)各區域產業結構趨同
受我國特殊行政劃分等因素的影響,京津冀三省仍然處在各自為政的狀態,以至于三省產業互補性較差,產業結構趨同。目前,各省地方政府相互之間缺少溝通,在制定發展規劃時為進行協同效應的考慮,以至于未能實現特色產業的開發和資源的合理配置。目前,三省各有一套產業體系,各省市都在進行項目和資源的競爭,以至于無法在強勢產業發展上集中資源。從整體上來看,北京盡管實現了高端產業的聚集,卻未能發揮自身首都優勢推動產業發展。與此同時,天津和河北也未能發揮各自港口優勢和地緣優勢進行特色產業發展。因此,三省無法帶動周邊省市經濟的發展,也無法形成產業互補。
三、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對策
1.實現市場的一體化調節
在發展區域經濟時,京津冀地區同樣需要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想要達成這一目標,還要先解決北京的“大城市病”。目前,三省大多資源和要素都在流向北京。而隨著北京生活成本的提升,一些人口和企業也會選擇離京。但就目前來看,北京生產要素流入量仍然比流出量要大得多。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還要加強對三省市場的調節干預,從而合理進行城市功能的疏散,并做好產業轉移規劃,進而使北京存在的環境污染嚴重和城市交通擁擠等問題得到逐步緩解。而在進行三省資源配置的過程中,還應遵循市場內在規律進行合理配置。
2.結合區情探索合作路徑
在推動三省合作的過程中,還應結合區情進行合作路徑的探索,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各省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補平衡性明顯,各主體擁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其中,北京位于區域產業鏈高端和上游,擁有較多的收益,使用的資源也最多,在人力資本和政策上又具有一定的優勢。而河北需要接受其他兩省轉移的產業,這些產業多為高污染高能耗產業,以至于河北不得不依靠犧牲環境和資源為北京和天津提供充足資源。因此在三省合作的過程中,還應對各方利益訴求進行關注,為河北提供必要的區域援助和利益補償,從而實現三省的合作共贏。為此,還要加強京津冀區域利益協調機制和補償機制的建設,并重點加強水資源和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設,同時為河北提供政策扶持等優惠政策,進而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
3.加強區域經濟統籌布局
不同于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區域的政治背景較為特殊,無法只憑借市場力量實現區域經濟整合和協調。為此,還應從國家戰略高度進行區域經濟的統籌布局,從而使區域合作得到有效推進。首先,還應由國務院和發改委牽頭進行三省協調發展會議的舉辦,并要求各行政長官參加。在會議上,可以進行區域法規劃的共同編制,從而使區域一體化戰略決策得到統籌協調。其次,需要結合影響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問題進行跨省項目的合作,并從互利互惠的角度進行問題協調,從而使深層次問題得到解決。再者,可以進行行政區劃的適當調整,從而使三省核心城市疏密不均的格局得到改變,并使生產要素在城市間得到合理分布。比如,可以嘗試將張家口等地納入北京行政范圍,從而使北京科技教育能力得到更好的釋放,并為北京提供水源保護途徑。
4.加快區域交通網絡建設
為推動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還要加快區域交通網絡建設。通過加快三省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能使區域內空間距離得到有效縮短,從而使區域經濟運行效率得到提高。首先,還要圍繞首都機場和天津機場進行航空客貨運輸系統的建設,以實現北京和天津兩省的交通聯動。同時,需加快北京市和天津市之間的客運通道建設,依托京津唐高速公路進行快速貨運通道的建設。其次,借助北京和天津的交通樞紐,應加快雙中心網絡式運輸網的建設,并進行保定至張家口和保定至滄州的高速公路建設,同時加快京唐、津秦高鐵的建設,從而使京津與河北的關鍵節點得到打通。最后,應該考慮到北京為全國交通樞紐的問題,應使天津和唐山等地分擔北京交通壓力。為此,還要加快天津海陸空一體化交通網絡的建設,并聯合東北和華北等地進行綜合交通運輸網絡的建設,繼而達到緩解北京交通壓力的目標。
5.推進區域產業融合發展
為形成優勢互補和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還應推進京津冀區域產業的融合發展。想要達成這一目標,還應先對區域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向進行確認,然后對各城市和區域進行產業定位。通過加強對各省不同資源的利用,并發揮各省在交通、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優勢,則能使技術創新得到推進,進而將京津冀區域建設成先進制造業基地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在三省中,北京作為國家創新中心,還應成為中國特色世界城市,所以應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以推動新能源、高端裝備和新材料等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的發展。而天津則應注重內生增長,應進行電子信息、化工和汽車等先進技術制造業的發展,并加快離岸金融業務的開拓,進而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河北在進行產業發展時,則應進行豐富資源優勢的發揮,并進行密集型重工業的發展,從而主動接受被轉移的密集型產業,繼而完成特色產業的發展。
四、結論
通過研究可以發現,京津冀區域在經濟一體化發展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目前仍面臨著較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還應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相應對策的提出,從而進一步推動區域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因此,相信本文對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展開的研究,可以為相關工作的開展帶來啟示。
參考文獻:
[1]王海濤,徐剛,惲曉方.區域經濟一體化視閾下京津冀產業結構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367-374.
[2]張亞明,張心怡,唐朝生.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困境與選擇--與“長三角”對比研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2,06:70-76.
[3]劉煒,陳景新,薛楠等.區域一體化背景下京津冀循環經濟協同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5,02:78-83.
[4]全詩凡.區域產業鏈與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關系研究[J].中國物價,2016,04:75-78.
[5]戴斌,黃璜.區域旅游一體化的理論建構與戰略設計--以京津冀為例[J].人文地理,2016,03:128-135.
[6]蘇振東,尚瑜.京津冀經濟一體化背景下的天津“出海口”效應研究--兼論天津自貿區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推動作用[J].國際貿易問題,2016,10:108-118.
[7]婁文龍.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測量和比較[J]. 統計與決策,2014,02:90-92.
[8]馮玫,劉瑤.京津冀特色產業發展與區域交通一體化建設[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3: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