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50年代以來,區域經濟一體化迅速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的主要趨勢之一。然而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多邊貿易的并行是多邊貿易體系的絆腳石還是墊腳石、以及是否能增進區域內各國的福利水平等疑問隨著英國脫歐事件再次浮出水面。英國未來應該選擇怎樣的發展道路;歐盟又應該如何選擇合適貿易伙伴重建經濟一體化組織來獲得貿易投資并促進經濟發展。在當前,要從危機發生的背景來分析、探索,尋求未來區域經濟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英國脫歐非;均衡經濟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歐洲共同體產生,歐洲大陸走向一體化的形態就此初步形成。在此之前的英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主張光榮的獨立。然而隨著二戰以后美蘇兩極格局的加劇,以及扶持歐洲的“馬歇爾計劃”的實施使英國不得不受制于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以加入歐盟的方式來緩解經濟上的陣痛從而在經濟上謀求更好更快地發展。此時的歐盟不負眾望,帶領歐盟的各個成員國走向經濟的復蘇。如果把當時的歐盟比作一個剛剛被做大的蛋糕,那么加入歐盟對于英國來講具有足夠大的吸引力,比自己單打獨斗來取得經濟上的發展要容易得多。另外對主權意識強大的英國來說加入歐盟成為它政治上主宰歐洲大陸的契機。
然而近些年來歐盟幾次擴張,成員國之間經濟實力相差懸殊,以致無法謀求相同的經濟目標;且近年來相對實力較弱的新盟友在不斷瓜分著歐盟有限的資源,但同時卻要大牌國家承擔高昂的會費。這樣不合理的怒氣隨英國“脫歐”公投積聚爆發。也讓大多數人感慨同時不得不反省與深思區域經濟一體化道路的固有內在缺陷,一體化道路要想走得更好更平坦就要尋求公平與對等的責任和利益。
二、英國脫歐的原因--經濟政治制度因素矛盾日益顯現
事實上,近年來歐盟對英國的反哺能力在下降,英國對歐盟經濟的蕭條表示不滿。在經濟上,英國覺得歐盟限制住了其發展;在政治上,歐盟東擴以后德國在歐盟的中心地位日益顯現,使英國徹底斷送了成為歐洲核心的想法,英國在歐洲大陸尋求政治經濟地位的初衷無法滿足。且隨著歐盟的成員國日益增多,英國看到歐盟的蛋糕不再做大但瓜分的同盟國越來越多,直至分得的分量與需要承擔的高昂的代價無法平衡。
1.歐洲的危機。回顧2008年以來,歐洲危機層出不窮,歐債危機使歐洲一度陷入僵局,作為每年交著高昂會費的英國因此更需要加大政府支出。作為非歐元區的一員背負同樣的損失顯然已經造成了英國的不滿;另外近幾年的移民危機,使英國內部涌入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沖刷了英國的就業崗位,讓英國的工薪階層面對著巨大的失業風險,對英國固有的有限福利的瓜分引起了工人階級的極度不滿,但與此同時,精英階層認為歐盟移民來的勞動力是對英國可勞動人口的補充,使勞動力市場的現有勞動力人口供大于求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同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出水平。因此在具有壓榨本性的英國本土企業家看來,勞動力在英國國內的自由流動有益于其經濟的發展,使經濟更具彈性。這樣兩個不同的利益群體本著截然相反的態度,造成的直接影響就是加深了英國工人階層對精英階層的不滿,從而產生了對英國脫歐態度的截然不同的兩個陣營。
2.卡梅倫的政治私心。卡梅倫的公開演講成為了英國脫歐的真正導火索。作為留歐的代表卡梅倫提出:如果在2015年保守黨贏得選舉,他將兌現公投。顯然卡梅倫把提出此次“脫歐”的公投當做他贏得獨立黨派在政治上支持他的理由。
3.歐盟經濟增長放緩。區域一體化經濟研究的一大問題就是貿易效應、增長效應和投資效應、環境效應。這些指標就能對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效果進行直觀反映。對于歐盟而言,像奧地利、芬蘭、瑞典等小國的生產和貿易的結構在一體化過程中與歐盟的結構匹配度在不斷提高,說明歐盟有助于這些國家的經濟騰飛;但一些大國如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等生產結構與貿易結構依然保持穩定,并沒有在一體化過程中匹配度有所提高。顯然大國不會在歐洲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調整自己來適應歐盟。搜集近幾年英國和歐盟的經濟數據,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英國的GDP增量一直凌駕于歐盟之上。不難看出在表面上英國的確在為歐盟的經濟放緩承擔后果;且英國作為第三大成員國繳納的會費也成為高昂且不必要的成本。
4.英國對歐盟各國貿易對外依存度降低
此外英國與歐洲各國的貿易額近幾年不斷下降,如果脫歐英國大可以自己去談判從而從歐盟的條條框框規則和高成本中解脫出來。
三、脫歐對英國歐盟雙方的影響--雙重損失
公投的結果落地,無論英國還是歐盟各國代表都瞠目結舌,但歷史不會被重寫。
1.對于英國而言:這場屬于少數工人階層的勝利雖然意味著英國取得了獨立權,不再受制于歐盟對英國產業發展的限制,且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高昂的會費,但是帶來的卻是英國金融市場的資金的迅速撤離、英鎊的劇跌。作為支撐英國50%以上GDP的金融產業而言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戰役和挑戰。此外,英國不再能作為打開歐洲廣袤經濟市場的跳板,接受到的外部投資者的投資將會減少,跨國公司諸多在英業務更會轉移至別處,從而給英國經濟的發展和就業率造成無法想象的損失;在對外貿易方面,英國與歐洲各國家的貿易更是需要重新協商談判,是否處于有利地位還未可知。
2.對于歐盟而言:顯而易見的是此次英國脫歐違背了歐盟經濟一體化進而政治一體化的目的。如果說此次脫歐意味著歐盟剔除了此前不和諧的聲音,意味著歐盟在制度上的更易管理。但是如果讓歐盟以失去一個巨大的資金來源國為代價的話孰輕孰重可想而知。歐盟內部由此造成的巨大的貿易和市場空缺更是毋庸置疑。歐洲大陸在英國的金融交易要轉移,繼金融危機、難民危機、次貸危機以后歐盟無疑會迎來經濟上的進一步蕭條,歐元貶值迫在眉睫。此外政治上德法英三國相制衡的局面不再,造成歐盟內部政治力量發展的不均衡,還將由此為一些歐盟成員國右翼自由主義勢力開辟道路,即將面臨更多的分裂威脅。
四、以史為鑒--歐盟及英國的反思與前進
英國脫歐促成了歐洲大陸各資源的重新配置。雙方只能在尋求損失最小化的前提下謀求日后的發展道路。但能夠肯定的是無論是英國還是歐盟,雙方都不會率先妥協,在利益上做出讓渡。因為一旦松口將會造成日后政治經濟上無止境的壓榨,只有雙方都采取絕對強硬的態度才會保證在談判過程中不被壓榨,因此短時間內尋求一致是很難的,誠然雙方將為此次結果付出代價。
在筆者看來,為了使損失降到最小英國與歐盟雙方都將會極力尋求一個互惠互利的模式,雖然短期內肯定也很難形成像挪威、瑞典那樣與歐盟保持經濟和平融洽的格局。因為畢竟在利益的爭奪上二者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也就給其他市場--例如中國打入歐盟和英國提供了機遇。
五、區域經濟一體化--利益驅使下一體化趨勢不會止步
1.歐盟當局應該意識到的是:經濟穩定增長是保持歐盟內部團結的核心基礎,因此歐盟應該借鑒美國的發展的模式,加大創新力度促進產業結構的深化升級促進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和合理化,從而為經濟增速。此外歐盟還應該加大歐盟成員國的準入標準,此次歐盟向東歐的擴張無疑增長了不和諧的因素,保持歐盟成員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的均衡是尋求共同利益謀求共同發展的前提,貧富差距在自由的市場下只會導致窮國更窮、富國更富,導致內部經濟發展的不均衡進而制約整體經濟的發展。
2.英國應該意識到的是:英國應該積極與歐盟成員國進行外交往來以盡可能地減少貿易壁壘導致的經濟減速;此外政府不應該只維護部分人的利益,而應該縱橫全局。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仍是潮流,但在自由流動的要素下總會贏家通吃。我認為此次英國脫歐并不是對區域經濟一體化大趨勢的反抗,而是對全球化時代下機會與成本不對等的反抗。要知道在各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沒有永恒的路線、方向和道路,只有永恒的利益。在目前這個只有一體化才能帶來利益的時代,任何出于追求主權或者追逐自由的野心都會讓渡利益。
參考文獻:
[1]韓瑞霞,胡波.“英國脫歐”與歐洲區域經濟秩序重塑對全球格局和中國經濟的挑戰[J].國際經濟合作,2016,(12):10-15.
[2]楊志敏.談英國脫歐對西半球區域經濟合作的潛在影響[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6):1-8+35.
[3]劉凱.英國“脫歐”與中國對外金融風險[J].人文雜志,2016,(08):37-43.
[4]鄭春榮.歐盟未來的發展前景預判[J].人民論壇,2016,(20):26-27.
[5]江清云,張磊.英國脫歐對國際投資貿易影響幾何?[J].WTO經濟導刊,2016,(07):58-59.
作者簡介:姜曉宇(1996.02- ),女,漢族,內蒙古烏蘭浩特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經濟管理學院,2014級本科生,研究分析:區域經濟學